读取中,请稍候

00-00 00:00:00
--.--
0.00 (0.000%)
昨收盘:0.000今开盘:0.000最高价:0.000最低价:0.000
成交额:0成交量:0买入价:0.000卖出价:0.000
市盈率:0.000收益率:0.00052周最高:0.00052周最低:0.000
宁波银行:2024年第三支柱报告 下载公告
公告日期:2025-04-10

宁波银行股份有限公司2024年第三支柱报告

目录

1. 引言 ..................................................................................................................................................... 2

1.1. 公司简介 .................................................................................................................................. 2

1.2. 披露声明 .................................................................................................................................. 2

2. 资本充足率 ......................................................................................................................................... 3

2.1. 监管并表关键审慎监管指标 .................................................................................................. 3

2.2. 风险管理和风险加权资产概况 ............................................................................................. 4

2.3. 资本构成 ................................................................................................................................ 10

3. 信用风险 ........................................................................................................................................... 13

3.1. 信用风险管理 ........................................................................................................................ 13

3.2. 信用风险暴露 ........................................................................................................................ 14

3.3. 资产证券化 ............................................................................................................................ 15

3.4. 交易对手信用风险管理 ........................................................................................................ 19

3.5. 交易对手信用风险暴露 ........................................................................................................ 19

4. 市场风险 ........................................................................................................................................... 20

4.1. 市场风险管理 ........................................................................................................................ 20

4.2. 市场风险资本要求 ................................................................................................................ 21

5. 操作风险 ........................................................................................................................................... 22

5.1. 操作风险管理 ........................................................................................................................ 22

5.2. 操作风险资本要求 ................................................................................................................ 24

6. 流动性风险 ....................................................................................................................................... 24

6.1. 流动性风险管理 .................................................................................................................... 24

6.2. 流动性风险分析 .................................................................................................................... 25

7. 银行账簿利率风险 ........................................................................................................................... 27

7.1. 银行账簿利率风险管理目标及政策 .................................................................................... 27

7.2. 银行账簿利率风险定量信息 ................................................................................................ 28

8. 杠杆率 ............................................................................................................................................... 29

表格LR1:杠杆率监管项目与相关会计项目的差异 ...... 29

表格LR2:杠杆率 ...... 29

9. 薪酬 ................................................................................................................................................... 31

9.1. 薪酬治理架构 ........................................................................................................................ 31

9.2. 董事会薪酬委员会 ................................................................................................................ 31

9.3. 薪酬管理政策 ........................................................................................................................ 31

10. 附件 ................................................................................................................................................. 33

附件1 资本工具和合格外部总损失吸收能力非资本债务工具的主要特征 ...... 33

附件2 集团财务并表和监管并表下的资产负债表差异 ...... 33

附件3 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评估指标 ...... 35

1. 引言

1.1. 公司简介

宁波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成立于1997年4月10日,是一家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股份制商业银行。2006年5月,公司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新加坡华侨银行。2007年7月19日,公司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股票代码:002142),成为国内首批上市的城市商业银行之一。截至2024年12月31日,公司已拥有营业机构486家,其中总行1家;专营机构1家,为资金营运中心;分行16家,分别为上海、杭州、南京、深圳、苏州、温州、北京、无锡、金华、绍兴、台州、嘉兴、丽水、湖州、衢州、舟山分行;子公司4家,分别为永赢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永赢金融租赁有限公司、宁银理财有限责任公司和浙江宁银消费金融股份有限公司;支行464家。近年来,公司积极推进管理创新和金融技术创新,不断强化公司银行、零售公司、财富管理、消费信贷、信用卡、金融市场、投资银行、资产托管、票据业务等各项业务在细分市场中的比较优势,实现利润来源多元化。公司为中国银行业资产质量好、盈利能力强、资本充足率高、不良贷款率低的银行之一。在英国《银行家》杂志发布的“2024全球银行1000强”榜单中,按一级资本排名,公司位列第80位。

1.2. 披露声明

根据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令2023年第4号)要求,本公司编制并披露2024年度三支柱报告。

本报告按照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等监管要求编制,而上市公司财务报告按照中国会计准则进行编制。因此,本报告部分披露内容并不能与公司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直接进行比较。

本公司建立完善的信息披露治理结构,由董事会批准并由高级管理层实施有效的内部控制流程,对信息披露内容进行合理审查,确保第三支柱披露信息真实、可靠。

2. 资本充足率

2.1. 监管并表关键审慎监管指标

2024年12月31日,公司根据《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计算的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为9.84%,一级资本充足率为11.03%,资本充足率为15.32%,杠杆率为5.73%,均满足监管要求。

根据《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计算的集团关键审慎监管指标结果如下表所示:

表格KM1:监管并表关键审慎监管指标

单位:人民币百万元

abcd
2024年 12月31日2024年 9月30日2024年 6月30日2024年 3月31日
可用资本(数额)
1核心一级资本净额205,598194,899191,908183,518
2一级资本净额230,443219,743216,748208,357
3资本净额319,988309,097305,283282,621
风险加权资产(数额)
4风险加权资产合计2,089,0992,066,4881,997,3301,982,244
4a风险加权资产合计(应用资本底线前)2,089,0992,066,4881,997,3301,982,244
资本充足率
5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9.84%9.43%9.61%9.26%
5a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应用资本底线前)9.84%9.43%9.61%9.26%
6一级资本充足率(%)11.03%10.63%10.85%10.51%
6a一级资本充足率(%)(应用资本底线前)11.03%10.63%10.85%10.51%
7资本充足率(%)15.32%14.96%15.28%14.26%
7a资本充足率(%)(应用资本底线前)15.32%14.96%15.28%14.26%
其他各级资本要求
8储备资本要求(%)2.5%2.5%2.5%2.5%
9逆周期资本要求(%)0%0%0%0%
10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或国内系统重要性银行附0.25%0.25%0.25%0.25%
加资本要求(%)
11其他各级资本要求(%)(8+9+10)2.75%2.75%2.75%2.75%
12满足最低资本要求后的可用核心一级资本净额占风险加权资产的比例(%)4.84%4.43%4.61%4.26%
杠杆率
13调整后表内外资产余额4,021,8993,993,0273,911,3593,762,294
14杠杆率(%)5.73%5.50%5.54%5.54%
14a杠杆率a(%)5.73%5.50%5.54%5.54%
14b杠杆率b(%)5.72%5.51%5.57%5.56%
14c杠杆率c(%)5.72%5.51%5.57%5.56%
流动性覆盖率
15合格优质流动性资产491,691629,476594,644548,670
16现金净流出量258,787305,037243,615228,574
17流动性覆盖率(%)190.00%206.36%244.09%240.04%
净稳定资金比例
18可用稳定资金合计1,728,4291,730,1601,700,9651,683,910
19所需稳定资金合计1,463,7941,438,8561,413,5461,403,424
20净稳定资金比例(%)118.08%120.25%120.33%119.99%

2.2. 风险管理和风险加权资产概况

风险管理策略公司提倡风险就是成本,安全就是效益,“经营银行就是经营风险”的理念。坚持审慎风险管理原则,实行风险管理前置和全面、全员、全程控制;建立全方位、立体式风险管理体系,为各项业务的持续健康发展保驾护航。公司建立了由董事会负最终责任、监事会有效监督、高级管理层直接领导,以风险管理部门为依托,相关业务部门密切配合,覆盖所有分支机构、所有业务及流程的全面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其中董事会下设七个专业委员会,董事会风险管理委员会与其他专门委员会之间建立良好沟通机制,确保全面风险管理信息充分共享并能够支持风险管理的相关决策。监事会下设监督委员会,遵照监事会专门委员会议事规则,对公司董事会和董事、高级管理层和高级管理人员及其经营状况进行监督和检查,持续强化对公司全面风险管理情况的监督。高级管理层承担全面风险管理的实施责任,执行董事会的决议,

高级管理层下设风险管理委员会等九个委员会,深入掌握特定领域的风险情况。总行层面,业务条线承担风险管理第一道防线职责,对本条线风险管理负直接责任。风险管理条线承担风险管理第二道防线职责,设立风险管理部、授信管理部、法律合规部、资产保全部、安全保卫部等专业的部门负责主要类型风险的管理。信用风险管理主要由风险管理部、授信管理部、资产保全部三个部门配合完成;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银行账簿利率风险、国别风险由风险管理部负责管理;操作风险、信息科技风险、合规风险、洗钱风险由法律合规部负责管理;员工道德风险和安全保卫由安全保卫部负责管理。此外,其他类别风险由相应的管理部门负责,内审部门承担风险管理第三道防线职责,负责对业务部门和风险管理部门履职情况进行审计。公司建立了畅通的信息传导机制,形成了上下统一、知行合一的风险文化,推动公司全员对于风险文化的理解和执行。一是通过多层级培训体系,向全员传导风险理念和原理,让员工认同风险文化,不断强化员工的风险意识培养。二是通过与考核机制、业务规则和员工管理相结合,使风控文化有效融入经营管理,确保各项措施得到有效贯彻执行。公司每年初严格按照监管要求及内部实施细则制定风险管理策略,充分反映风险偏好、风险状况以及市场和宏观经济的变化评估,定期对风险策略开展评估,确保风险策略的有效性。具体如下:

一是定期审慎制定风险管理策略,全面反映风险偏好、风险状况以及市场和宏观经济变化。公司坚持匹配性、全覆盖、独立性和有效性原则,结合国内外宏观政经济环境展望、监管政策导向与约束、公司现阶段风险状况和经营发展目标任务等各项因素,充分考虑银行业经营的挑战与机遇,制定公司下阶段全面风险管理计划,明确各类风险管理的策略和措施,针对各类风险制定风险偏好和风险限额,确保公司的风险管理策略适应当前新经济形势和公司内部管理要求。

二是定期评估风险管理状况,确保策略持续有效。公司定期向董事会、高级管理层及各自下设的风险管理委员会提交全面风险管理报告,对全面风险管理执行情况进行全面地评估与报告,包括各类风险限额的使用情况、风险策略的完成情况等。同时根据董事会、管理层的意见和建议对相关策略、限额进行调整,确保持续有效。

三是畅通信息传导机制,促进各项策略贯彻执行。公司建立了较为完善畅通的信息传导机制。董事会、董事会风险管理委员会,每年审阅公司全面风险管理报告并形成决议。董事会风险管理委员与董事会下设其他各专门委员会保持定期的沟通和信息共享,确保其他各专门委员会能够全面了解公司风险状况,把握各领域风控重点。同时,高管层及其下设各专门委员会、总行风险管理相关部门在职责框架内实施各项风险管理策略,持续识别、计量、评估、控制风险,并通过会议、通知等各项形式向各分支行传达,督导分支行严格按照全面风险管理计划做好风险管理工作,确保各项措施得到有的有效贯彻执行。公司按照监管要求和内部管理细则,对各类型风险的识别、计量、评估、监测、控制或缓释制定了较为完善的管理方法和制度体系。各风险主管部门在全面风险管理的框架体系内各司其责,认真贯彻落实董事会确定的风险管理策略,不断完善各类风险管理制度、工具方法、信息系统等,有序开展各项风险管理工作,夯实风险管理基础。为确保相关风险得到有效管理,公司对风险类型进行了全面梳理和细化。信用风险方面,公司已完成信用风险内部评级体系的搭建,涵盖初级法下的非零售内部评级和高级法下的零售内部评级。实现贷前、贷中和贷后全生命周期管理;公司定期开展对模型和支持体系的监控和验证工作,保障量化工具的风险识别和计量能力。市场风险方面,公司建立了与业务性质、业务规模及复杂程度相适应的、完善的、可靠的市场风险管理体系,包括但不限于:针对全部表内外资产,制定了清晰的交易账簿和银行账簿划分方法;针对交易账簿和银行账簿头寸的性质和风险特征,选择了适当的、普遍接受的市场风险计量方法;市场风险计量体系覆盖了不同业务种类中的各个类别;定期实施事后检验;建立了压力测试程序;对市场风险实施限额管理,根据业务性质、规模、复杂程度和公司资本实力设定不同类别的限额。

操作风险方面,公司已建立专门的操作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具备记录和存储操作风险损失数据和操作风险事件信息、监测并控制关键风险指标、操作风险自评估、操作风险资本计量、IT风险管理、外包管理、业务连续性管理等相关功能,同时与合规系统、信贷系统、运营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等中后台相关系统建立了信息交互机制,扩大了操作风险相关数据的来源,多渠道归集操作风险信息,完善风险事件库。

流动性风险方面,公司流动性风险管理内容涵盖表内外所有资产和负债,流动性风险管理方法包括现金流缺口管理、融资能力管理、优质流动性资产储备管理、预警管理、应急管理和压力测试管理等。对于法规合规风险、声誉风险等,公司根据监管要求和内部管理制度进行了明确的定义,同时通过建立健全的全面风险管理框架,清晰地划分了董事会,高管层及各部门的职责,确保能够有效管理防控此类风险。同时,每年定期重新评估各类风险管理的识别、评估、控制的情况并定制下阶段风险管理计划,通过专题报告的形式提交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审议,确保此类风险得到有效管理。公司根据监管压力测试相关政策指引要求,已建立适合公司内部管理要求的压力测试管理体系。公司定期开展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银行账簿利率风险、国别风险等主要风险的压力测试,资产组合覆盖贷款、债券投资、外汇业务、衍生品等,考虑历史和潜在的外部环境变化,设计适合公司资产风险收益特征的压力测试情景,采用定量为主、定性为辅、定量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和评估压力测试结果对公司的不利影响,并将结果应用于风险管理和经营决策中,适时调整业务策略,不断优化全行资产结构和调整风险敞口,持续提升风险管理的前瞻性和有效性。

内部资本充足评估的方法和程序

公司内部资本充足评估目前由实质性风险评估、资本充足预测和压力测试等部分组成。实质性风险评估体系实现了对公司所有实质性风险的评估,对各类实质性风险的风险状况和管理情况进行全面分析;资本充足预测是在考虑公司业务规划和财务规划基础上,预测各类风险加权资产和资本的变动,进而预测未来几年的资本充足水平;压力测试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流动性风险压力测试等,在分析未来宏观经济走势的前提下,设置能体现公司业务经营、资产负债组合和风险特征的压力情景,得出压力情景下公司资本充足率等指标的变化情况。

资本规划和资本管理计划

公司制定了2025-2027年资本规划,公司在制定资本规划时,综合考虑监管要求、市场环境、公司业务规划等因素,预计公司未来三年的风险资产增长规模及相应资本需

求,并考虑外部政策、市场价格等因素制定资本补充方案。为确保资本充足率持续符合监管要求,公司制定了明确的资本管理计划。公司资本管理的目标包括:(1)保持合理的资本充足率水平和稳固的资本基础,支持公司各项业务的发展和战略规划的实施,提高抵御风险的能力,实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2)不断完善以经济资本为核心的绩效管理体系,准确计量并覆盖各类风险,优化公司资源配置和经营管理机制,为股东创造最佳回报。(3)合理运用各类资本工具,优化资本总量与结构,提高资本质量。公司资本管理主要包括资本充足率管理、资本融资管理和经济资本管理等内容。资本充足率管理是公司资本管理的核心。2023年9月,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联合发布2023年全国系统重要性银行名单,公司位列名单内第一组,需满足附加资本

0.25%与附加杠杆率0.125%等附加资本要求。报告期内,公司推进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进一步提高公司的风险识别和评估能力,使公司能够根据业务实质更精确计量风险加权资产;定期监控资本充足率,每季度向金融监管总局提交所需信息;采用压力测试等手段,每月开展资本充足率预测,确保指标符合监管要求;积极推进《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在全行的落地实施,完成风险加权资产计量系统升级,实现资本新规下的资本监管指标计量,报告期内公司资本充足率指标均满足监管要求。资本融资管理致力于进一步提高资本实力,改善资本结构,提高资本质量。公司注重资本的内生性增长,努力实现规模扩张、盈利能力和资本约束的平衡和协调。同时公司积极研究新型资本工具,合理利用外源性融资,进一步加强资本实力,2024年公司赎回2019年发行的100亿元二级资本债,并发行240亿元二级资本债,提高抗风险能力和支持实体经济的能力。经济资本管理致力于在公司中牢固树立资本约束理念,优化资源配置,实现资本的集约化管理。2024年,公司稳步推进经济资本限额管理,制定经济资本分配计划,实现资本在各个业务条线、地区、产品、风险领域之间的优化配置,统筹安排各经营部门、各业务条线风险加权资产规模,促进资本合理配置;进一步发挥公司综合化经营优势,通过完善并表管理等制度,逐步加强子公司资本管理,满足集团化、综合化经营对资本管理的需求。

下表列示了公司按照《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计量的风险加权资产情况。其中,信用风险加权资产计量采用权重法,市场风险加权资产计量采用标准法,操作风险加权资产计量采用标准法。

表格OV1:风险加权资产概况

单位:人民币百万元

abc
风险加权资产最低资本要求
2024年12月31日2024年9月30日2024年12月31日
1信用风险1,942,0471,926,781155,364
2

信用风险(不包括交易对手信用风险、信用估值调整风险、银行账簿资产管理产品和银行账簿资产证券化)

1,741,0421,736,647139,283
3其中:权重法1,741,0421,736,647139,283
4其中:证券、商品、外汇交易清算过程中形成的风险暴露---
5其中:门槛扣除项中未扣除部分7,82410,939626
6其中:初级内部评级法不适用不适用不适用
7其中:监管映射法不适用不适用不适用
8其中:高级内部评级法不适用不适用不适用
9交易对手信用风险10,65911,870853
10其中:标准法10,65911,870853
11其中:现期风险暴露法不适用不适用不适用
12其中:其他方法不适用不适用不适用
13信用估值调整风险1,4601,406117
14银行账簿资产管理产品184,160173,14914,733
15其中:穿透法182,633171,57714,611
16其中:授权基础法1,1841,53795
17其中:适用1250%风险权重3433527
18银行账簿资产证券4,7263,709378
19其中:资产证券化内部评级法不适用不适用不适用
20其中:资产证券化外部评级法4,7263,709378
21其中:资产证券化标准法不适用不适用不适用
22市场风险22,00019,3571,760
23其中:标准法22,00019,3571,760
24其中:内部模型法不适用不适用不适用
25其中:简化标准法不适用不适用不适用
26交易账簿和银行账簿间转换的资本要求000
27操作风险125,052120,35010,004
28因应用资本底线而导致的额外调整不适用不适用
29合计2,089,0992,066,488167,128

2.3. 资本构成

表格CC1:资本构成

单位:人民币百万元

ab
数额代码
核心一级资本
1实收资本和资本公积可计入部分44,215e+g
2留存收益148,512h+i+j
2a盈余公积17,041h
2b一般风险准备28,740i
2c未分配利润102,731j
3累计其他综合收益15,614b
4少数股东资本可计入部分260
5扣除前的核心一级资本208,601
核心一级资本:扣除项
6审慎估值调整-
7商誉(扣除递延税负债)293a
8其他无形资产(土地使用权除外)(扣除递延税负债)2,710
9依赖未来盈利的由经营亏损引起的净递延税资产-
10对未按公允价值计量的项目进行套期形成的现金流储备-
11损失准备缺口-
12资产证券化销售利得-
13自身信用风险变化导致其负债公允价值变化带来的未实现损益-
14确定受益类的养老金资产净额(扣除递延税项负债)-
15直接或间接持有本银行的股票-
16银行间或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间通过协议相互持有的核心一级资本-
17对未并表金融机构小额少数资本投资中的核心一级资本中应扣除金额-
18对未并表金融机构大额少数资本投资中的核心一级资本中应扣除金额-
19其他依赖于银行未来盈利的净递延税资产中应扣除金额-
20对未并表金融机构大额少数资本投资中的核心一级资本和其他依赖于银行未来盈利的净递延税资产的未扣除部分超过核心一级资本15%的应扣除金额-
21其中:应在对金融机构大额少数资本投资中扣除的金额-
22其中:应在其他依赖于银行未来盈利的净递延税资产中扣除的金额-
23其他应在核心一级资本中扣除的项目合计-
24应从其他一级资本和二级资本中扣除的未扣缺口-
25核心一级资本扣除项总和3,003
26核心一级资本净额205,598
其他一级资本
27其他一级资本工具及其溢价24,810k
28其中:权益部分24,810
29其中:负债部分-
30少数股东资本可计入部分35
31扣除前的其他一级资本24,845
其他一级资本:扣除项
32直接或间接持有的本银行其他一级资本-
33银行间或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间通过协-
议相互持有的其他一级资本
34对未并表金融机构小额少数资本投资中的其他一级资本中应扣除金额-
35对未并表金融机构大额少数资本投资中的其他一级资本-
36其他应在其他一级资本中扣除的项目合计-
37应从二级资本中扣除的未扣缺口-
38其他一级资本扣除项总和-
39其他一级资本净额24,845
40一级资本净额230,443
二级资本
41二级资本工具及其溢价65,500
42少数股东资本可计入部分69
43超额损失准备可计入部分23,976
44扣除前的二级资本89,545
二级资本:扣除项
45直接或间接持有的本银行的二级资本-
46银行间或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间通过协议相互持有的二级资本投资及TLAC非资本债务工具投资-
47对未并表金融机构小额少数资本投资中的二级资本应扣除金额-
47a对未并表金融机构的小额投资中的TLAC非资本债务工具中应扣除金额(仅适用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不适用
48对未并表金融机构大额少数资本投资中的二级资本应扣除金额-
48a对未并表金融机构大额投资中的TLAC非资本债务工具中应扣除金额(仅适用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不适用
49其他应在二级资本中扣除的项目合计-
50二级资本扣除项总和-
51二级资本净额89,545
52总资本净额319,988
53风险加权资产2,089,099
资本充足率和其他各级资本要求
54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9.84%
55一级资本充足率11.03%
56资本充足率15.32%
57其他各级资本要求(%)2.75%
58其中:储备资本要求2.5%
59其中:逆周期资本要求0%
60其中: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或国内系统重要性银行附加资本要求0.25%
61满足最低资本要求后的可用核心一级资本净额占风险加权资产的比例(%)4.84%
我国最低监管资本要求
62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5%
63一级资本充足率6%
64资本充足率8%
门槛扣除项中未扣除部分
65对未并表金融机构的小额少数资本投资中的未扣除部分4,392
65a对未并表金融机构的小额投资中的TLAC非资本债务工具未扣除部分(仅适用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不适用
66对未并表金融机构的大额少数资本投资未扣除部分-
67其他依赖于银行未来盈利的净递延税资产(扣除递延税负债)2,623
可计入二级资本的超额损失准备的限额
68权重法下,实际计提的超额损失准备金额36,418
69权重法下,可计入二级资本超额损失准备的数额23,976
70内部评级法下,实际计提的超额损失准备金额不适用
71内部评级法下,可计入二级资本超额损失准备的数额不适用

3. 信用风险

3.1. 信用风险管理

信用风险是指因借款人或交易对手未按照约定履行义务从而使银行业务发生损失的风险。公司的信用风险资产包括各项贷款、资金业务(含拆放同业、买入返售资产、存放同业、银行账簿债券投资等)、应收款项和表外信用业务。

根据全行业务发展和全面风险管理的需要,公司逐步建立并完善信用风险管理制度体系,建立健全包括信用审批、限额管理、内部评级、授信授权、用信管理、押品管理、存续期管理、处置核销等信用风险管理制度办法、确保各项风险管理活动有章可循。此

外,公司持续梳理和完善各部门、业务条线的各项业务、产品、客户经营等具体管理办法和操作规程,确保信用风险管理政策制度得到全面贯彻落实。

公司信用风险管理架构主要由董事会及其下设的风险管理与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高级管理层及其下设的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委员会、贷款审查委员会、资产处置委员会及各职能部分构成。公司根据内部控制“三道防线”要求设置了各职能部门,并明确各部门的业务分工和职责,在加强内部控制、抵御风险和案件防控等方面发挥了有效作用。各业务条线作为第一道防线,严格执行各项内控政策和管理要求,并定期自查评估;风险管理部、授信管理部、资产保全部等职能部门作为第二道防线,在一道防线的基础上对信用风险进行集中管理、监控和检查;审计部门作为第三道防线,与业务部门和风险合规部门保持独立,对内控体系和措施的完整性、有效性提供独立的审计意见。根据《银行业金融机构全面风险管理指引》要求,在董事会确定的风险偏好指引下,公司通过全面评估全行信用风险承受能力,从客户、行业、区域、业务品种等维度设定了定量的具体限额管理指标。同时,公司定期对上述信用风险限额进行监测,对于达到警戒线的指标,若分析后认定合理的将动态调整限额指标,对于不合理的将暂停相关业务办理。公司每半年通过全面风险管理报告、信用风险专项报告等形式上报高管层、董事会,通过总结和分析信用风险指标监控情况、信用风险政策制度执行情况、信用风险支持体系运行情况及分析信用风险变化趋势并提出对策建议等,确保高管层、董事会全面掌握公司信用风险状况。

3.2. 信用风险暴露

公司在信用风险权重法计量过程中采用的权重严格遵循《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截至2024年12月31日,本公司按照风险权重划分的信用风险暴露情况如下表所示:

表格CR5-2:信用风险暴露和信用转换系数(按风险权重划分)

单位:人民币百万元

风险权重abcd
表内资产余额转换前表外资产加权平均信用 转换系数*表内外风险暴露 (转换后、缓释后)
1低于40%1,216,745642,15759.34%1,595,253
240—70%53,575351,05989.47%367,082
375%543,313308,02313.98%565,935
485%288,88239,72679.46%315,994
590—100%597,360209,66659.49%706,464
6105—130%5462420.72%546
7150%20,3791,35787.50%20,787
8250%3,175--3,175
9400%----
101250%28--28
11合计2,724,0031,552,01257.71%3,575,264
* 加权平均信用转换系数:基于转换前表外资产进行加权。

3.3. 资产证券化

资产证券化是发起机构将信贷资产信托给受托机构,由受托机构以资产支持证券的形式向投资机构发行受益证券,以该财产所产生的现金支付资产支持证券收益的结构性融资活动。为综合统筹资产负债布局,公司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以盘活存量资产,扩大资产投放,促进经营转型。公司发起的资产证券化均为传统型资产证券化。截至2024年末,公司资产证券化项目已全部到期,无基础资产余额。目前,对于发行的资产证券化产品,公司使用的外部评级机构为中债资信评估有限责任公司、联合资信评估股份有限公司、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有限责任公司和上海新世纪资信评估投资服务有限公司。对于投资的资产证券化产品,公司使用的外部评级机构为标普信用评级(中国)有限公司、东方金诚国际信用评估有限公司、惠誉博华信用评级有限公司、联合资信评估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新世纪资信评估投资服务有限公司、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有限责任公司、中证鹏元资信评估股份有限公司。

公司作为发起机构,参与了基础资产筛选、交易结构设计、路演发行等工作;作为贷款服务机构,提供资产池资产贷后管理、本息收取、资金划转、信息披露等工作。公司作为资产支持证券的发起机构承担的风险主要是根据监管要求持有的次级部分未来可能遭受的损失,除此之外,其他风险均已完全通过证券化操作转移给其他实体;公司

作为资产支持证券市场的投资者,通过购买、持有资产支持证券获取投资收益,并承担相应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流动性风险。

公司资产证券化业务遵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3号——金融资产转移》规定进行会计处理。依据《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规定计量资产证券化资本占用。发起机构将信贷资产所有权上几乎所有(通常指95%或者以上的情形,下同)的风险和报酬转移时,应当终止确认该信贷资产,并将该信贷资产的账面价值与因转让而收到的对价之间的差额,确认为当期损益。终止确认是指将信贷资产从发起机构的账上和资产负债表内转出。目前,公司未作为资产支持商业票据的代理机构开展业务,未向附属机构提供管理或咨询服务,附属机构也未投资银行发行的资产证券化产品。此外,本公司也未向任何实体提供隐形支持。

公司根据《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采用外部评级法计量资产证券化风险暴露及资本要求。

截至2024年12月31日,本公司资产证券化情况如下表所示:

SEC1:银行账簿资产证券化

单位:人民币百万元

abcdefghijkl
银行作为发起机构银行作为代理机构银行作为投资机构
传统型其中,满足STC标准的合成型小计传统型其中,满足STC标准的合成型小计传统型其中,满足STC标准的合成型小计
1零售类合计--------28,111--28,111
2其中:个人住房抵押贷款--------1,170--1,170
3其中:信用卡------------
4其中:其他零售类--26,94126,941
5其中:再资产证券化
6公司类合计--------2,698--2,698
7其中:公司贷款--------485--485
8其中:商用房地产抵押贷款--------357--357
9其中:租赁及应收账款--------1,577--1,577
10其中:其他公司类--------279--279
11其中:再资产证券化---------

截至2024年12月31日,本公司交易账簿中暂无资产证券化交易。

3.4. 交易对手信用风险管理

交易对手信用风险是指交易对手未能履行契约中的义务而造成经济损失的风险,出现于银行账簿和交易账簿中未结算的场外衍生工具及证券融资交易。公司面临的交易对手信用风险主要来源于场外衍生工具交易。公司将交易对手信用风险纳入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并根据《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及其附件要求,采用权重法计量交易对手信用风险加权资产,采用标准法计量交易对手相应的风险暴露。公司与交易对手签署履约保障文件,并根据文件要求,每日对未结算的场外衍生工具交易进行市值重估,通过现金保证金等方式对相关风险敞口进行缓释,相关缓释作用能够在风险加权资产计量中加以体现。交易对手信用风险和中央交易对手信用风险资本相关额度根据资本充足率情况进行总体动态规划。当前交易对手相关风险加权资产占公司总体风险加权资产比例较小。公司将交易对手风险暴露纳入授信额度进行统一持续监控,确保将所有交易对手的风险暴露控制在合理范围。公司涉及特定错向风险的业务主要为信用衍生工具,已建立信用衍生工具敞口每日监测机制,当前信用衍生工具整体敞口较小,特定错向风险可控。当前,公司开展的涉及交易对手信用风险的业务主要为最传统、最标准的利率互换、外汇掉期等衍生品业务,且交易对手以上海清算所、国内主流同业机构和公司代客衍生业务客户为主。当市场风险因子发生超预期波动时,公司及时开展压力测试评估交易对手风险暴露可能面临的冲击,一般错向风险可控。公司当前主要涉及对合格中央交易对手如上清所、上期所所缴纳保证金的情形,相关交易对手对抵质押品的要求已考虑了市场极端变动的影响。故如公司发生信用评级下调,额外提供抵质押品的影响可控。

3.5. 交易对手信用风险暴露

截至2024年12月31日,本公司交易对手信用风险计量方法及其主要参数如下表所示:

表格CCR1:按计量方法披露交易对手信用风险暴露

单位:人民币百万元

abcdef
2024年12月31日
重置成本(RC)潜在风险暴露(PFE)潜在风险暴露的附加因子(Add-on)用于计量监管风险暴露的α信用风险缓释后的违约风险暴露风险加权资产
1标准法(衍生工具)5,4007,3371.417,83210,552
2现期暴露法(衍生工具)不适用不适用1不适用不适用
3证券融资交易--
4合计17,83210,552

4. 市场风险

4.1. 市场风险管理

市场风险是指利率、汇率以及其他市场因素变动而引起金融工具的价值变化,进而对未来收益或者未来现金流量可能造成潜在损失的风险。影响公司业务的市场风险主要类别有利率风险与汇率风险。公司严格依照监管要求制定市场风险管理政策制度,规范市场风险管理的各项政策、程序和限额管理等流程,明确董事会、高管层、监事会、风险管理部、资金营运中心和金融市场部的权责。董事会及下属风险管理委员会负责审批市场风险相关政策与程序,并审议确定公司可以承受的市场风险水平,董事会对市场风险管理承担最终责任;公司高级管理层根据董事会决议,负责制定、定期审查和监督市场风险管理的政策、程序以及具体的操作规程,执行董事会确定的市场风险偏好及各市场风险指标限额管理,并对市场风险水平及管理进行全面评估和监控;监事会负责监督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在市场风险管理方面的履职情况;总行风险管理部下属市场风险管理部负责市场风险管理工作;资金营运中心和金融市场部负责执行市场风险管理政策、程序和操作规程,在授权范围内开展业务,并确保所开展的业务遵守相关规定。

公司始终坚持在审慎的市场风险偏好下开展交易业务,建立了与业务性质、业务规模及复杂程度相适应的、完善可靠的市场风险管理体系。包括但不限于:(1)针对全部表内外资产,制定了清晰的交易账簿和银行账簿划分方法;(2)针对交易账簿和银行账簿头寸的性质和风险特征,选择了适当的、普遍接受的市场风险计量方法;(3)市场风险计量体系覆盖了不同业务种类,不同交易策略中的各类别的市场风险,包括但不限于交易账簿利率风险、银行账簿利率风险、交易账簿和银行账簿的汇率风险和商品价格风险,同时也将风险对冲效用纳入计量;(4)定期实施事后检验,将市场风险计量方法或模型的估算结果与实际结果进行比较,并以此为依据对市场风险计量方法或模型进行调整和改进;(5)建立了压力测试程序,压力情景的选用是否符合公司所处的市场环境、头寸状况、风险特征:根据压力测试结果,制定了应急处理方案,并决定是否以及如何对限额管理、资本配置及市场风险管理的其它政策和程序进行改进;(6)对市场风险实施限额管理,结合银行的业务性质、规模、复杂程度和资本实力设定不同类别的限额,包括但不限于交易限额、风险限额和止损限额,并定期审查和更新。公司依照《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制定了交易账簿和银行账簿分类管理政策,明确交易账簿和银行账簿的划分标准,并对两类账簿的性质和划分流程进行了清晰规范。公司以业务的交易目的为核心进行账簿划分、严格按照政策制度要求开展账簿管理工作。公司根据银行账簿和交易账簿的性质和特点,采取相应的市场风险计量、监测和评价方法,针对性管理不同业务种类的市场风险。同时,公司当前未开展内部风险转移交易。公司已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市场风险分析报告体系。一是每半年向董事会及风险管理委员会汇报市场风险管理专项报告。二是每季度向资产负债委员会汇报市场风险管理情况,向高级管理层汇报市场风险压力测试报告和金融市场业务损益归因报告。三是按月向高级管理层汇报金融市场业务风险敞口情况,全面统计并跟踪公司金融市场自营交易和自营投资业务的风险敞口情况。四是每日向高级管理层汇报公司交易组合市值重估结果及市场风险限额监控报告。

4.2. 市场风险资本要求

截至2024年12月31日,本公司标准法下市场风险资本要求的构成如下表所示:

表格MR1:标准法下市场风险资本要求

单位:人民币百万元

a
2024年12月31日
标准法下的资本要求
1一般利率风险865
2股票风险65
3商品风险119
4汇率风险347
5信用利差风险-非证券化产品172
6信用利差风险-证券化(非相关性交易组合)0
7信用利差风险-证券化(相关性交易组合)0
8违约风险-非证券化产品188
9违约风险-证券化(非相关性交易组合)0
10违约风险-资产证券化(相关性交易组合)0
11剩余风险附加4
12合计1,760

5. 操作风险

5.1. 操作风险管理

操作风险是由于内部程序、员工、信息科技系统存在问题以及外部事件造成损失的风险。公司根据《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银行保险机构操作风险管理办法》要求,建立了操作风险管理基本制度,明确了董事会、监事会、高级管理层、操作风险牵头部门、审计部门及其他相关部门在操作风险管理体系中的职责,确定了操作风险管理目标和原则,制定了定性和定量指标并重的操作风险偏好,确定了操作风险管理的程序和方法,其中操作风险管理程序包括操作风险识别、操作风险评估、操作风险控制/缓释、操作风险监测、操作风险报告五个步骤,操作风险管理方法包括操作风险损失数据库、操作风险自评估、关键风险指标等管理工具的运用。同时明确了重大变更管理、业务连续性管

理、网络和数据安全管理、外包风险管理、运营韧性管理、压力测试、资本计量、操作风险问责等方面的基本要求。公司构建了符合现代化管理要求的,既有利于防范和控制银行操作风险,又能确保服务效率的集约化、专业化、扁平化的业务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建立了层次化的操作风险管理体系。其中董事会及其下设的风险管理委员会承担操作风险管理的最终责任;监事会承担操作风险管理的监督责任;高级管理层及其下设风险管理委员会承担操作风险管理的实施责任,负责制定、定期审查和监督执行操作风险管理的政策、程序和操作规程,并定期向董事会提交操作风险管理报告;各级业务和管理部门承担本单位操作风险管理的直接责任和本条线操作风险的管理责任,是操作风险管理的第一道防线;各级法律合规部门负责操作风险管理方法、程序、系统等的设计和推广以及操作风险的监测、检查和报告等工作,是操作风险管理的第二道防线;各级风险管理、金融科技、人力资源、财务会计、消费者权益保护、行政、安全保卫等部门在管理好本部门、本条线操作风险的同时,在涉及其职责分工及专业特长的范围内为其他部门管理操作风险提供相关资源和支持;各级审计部门为操作风险管理的第三道防线,负责对第一、二道防线履职情况及有效性进行监督评价,并向董事会审计委员会进行报告。

公司已建立专门的操作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具备记录和存储操作风险损失数据和操作风险事件信息、监测并控制关键风险指标、操作风险自评估、操作风险资本计量、IT风险管理、外包管理、业务连续性管理等相关功能,同时与合规系统、信贷系统、运营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等中后台相关系统建立了信息交互机制,扩大了操作风险相关数据的来源,多渠道归集操作风险信息,完善风险事件库。

在风险缓释和风险转移方面,公司合理运用外包、保险等操作风险缓释手段,将部分业务或管理活动委托给外包服务提供商进行处理,或投保相应保险,以有效对应各类操作风险事件。外包业务主要包括信息科技外包、业务支持外包、安全保卫外包、后勤保障外包四大类,已投保的操作风险缓释项目包括信用卡盗刷险、营业场所公众责任险等。

公司定期向高级管理层报送操作风险分析报告,高级管理层定期向董事会提交包括操作风险在内的全面风险管理报告;审计部定期向董事会提交包括操作风险在内的风险

管理状况的检查情况。上述操作风险管理报告包含公司操作风险的基本情况、风险分析、改进措施或建议以及主要工作,能够对管理层的决策提供有效的支持信息。

5.2. 操作风险资本要求

截至2024年12月31日,公司操作风险资本要求100.04亿元,对应操作风险加权资产1250.52亿元。具体如下:

表格OR3:操作风险资本要求

单位:人民币百万元,不包括内部损失乘数

a
2024年12月31日
1业务指标部分(BIC)8,681
2内部损失乘数(ILM)1
3操作风险资本要求(ORC)10,004
4操作风险加权资产(RWA)125,052

注:公司本级采用标准法计量操作风险,操作风险资本要求86.81亿元,对应操作风险加权资产1085.10亿元。本表中行1(业务指标部分)、行2(内部损失乘数)均为公司本级口径。子公司均采用基本指标法计量操作风险,操作风险资本要求合计13.23亿元,对应操作风险加权资产165.42亿元。

6. 流动性风险

6.1. 流动性风险管理

流动性风险是指公司无法以合理成本及时获得充足资金,用于偿付到期债务、履行其他支付义务和满足正常业务开展的其他资金需求的风险。影响公司流动性风险的事件或因素包括:市场流动性发生重大不利变化、资产负债期限过度错配、批发或零售存款大量流失、信用风险或操作性风险等其他风险向流动性风险的转化、公司融资能力下降等。公司流动性风险管理治理结构较为完善。其中,董事会及其下设的风险管理委员会负责流动性风险政策审核、流动性风险水平监测和流动性风险管理监督工作;高级管理层负责流动性风险相关的决策和管理;风险管理部、资金营运中心与其他相关业务部门在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的统筹领导下切实履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相关职责。

公司根据监管要求和宏观经济形势变化,持续加强流动性风险制度体系建设,不断改进流动性风险管理技术,使得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和公司的经营战略、业务特点、财务实力、融资能力、总体风险偏好及市场影响力相适应。报告期内,公司资产负债期限匹配程度较好,各项监管指标均符合监管要求。2024年,公司根据宏观经济形势和央行货币政策变动,结合公司资产负债业务增长和流动性缺口情况,提前部署、动态调整流动性管理策略。报告期内,公司持续完善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治理框架,不断提升流动性风险管理能力。一是持续提升流动性风险计量水平,完善美元币种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优化资产负债管理系统架构和跑批逻辑,重检流动性风险限额和预警指标体系;二是不断提升日间流动性风险管理水平,持续优化头寸管理系统,提高头寸管控效率,提升分支行头寸管理能力;三是进一步完善流动性风险应急管理体系,开展集团层面流动性风险应急演练和客户集中提款应急演练,明确应急处置流程,加强应急处置能力,并对流动性风险应急体系开展评估。

6.2. 流动性风险分析

截至2024年末,公司流动性匹配率163.41%,流动性比例94.09%,流动性覆盖率190.00%,净稳定资金比例118.08%。公司对融资集中度进行持续监测,将指标严格控制在规定范围内,确保融资交易对手分散、渠道多元,其中最大十家存款占总存款比例不得高于30%,同业融资占总负债比例不得高于33%,最大十家同业融入比例不得高于24%。公司本外币基准、轻度、重度压力测试均达到了不低于30天的最短生存期要求,本外币应急缓冲能力较好。报告期末,公司各项流动性风险指标具体如下:

1、流动性比例

截至2024年末,公司流动性资产余额9,808.23亿元,流动性负债余额10,424.23亿元,流动性比例94.09%,符合监管不低于25%的要求。

2、流动性覆盖率

截至2024年末,公司合格优质流动性资产余额4,916.91亿元,30天内的净现金流出2,587.87亿元,流动性覆盖率190.00%,符合监管不低于100%的要求。

表格LIQ1:流动性覆盖率

单位:人民币百万元,百分比除外

a
2024年12月31日
调整后数值
21合格优质流动性资产491,691
22现金净流出量258,787
23流动性覆盖率(%)190.00%

3、净稳定资金比例

截至2024年末,公司可用的稳定资金余额17,284.29亿元,所需的稳定资金余额14,637.94亿元,净稳定资金比例118.08%,符合监管不低于100%的规定。

表格LIQ2:净稳定资金比例

单位:人民币百万元

ef
2024年12月31日2024年09月30日
折算后数值
14可用的稳定资金合计1,728,4291,730,160
33所需的稳定资金合计1,463,7941,438,856
34净稳定资金比例(%)118.08%120.25%

本公司表内外项目在不同时间段的合同期限错配情况,以及各个时间段的流动性缺口请详见年度报告十二、金融工具及其风险分析-2、流动性风险

7. 银行账簿利率风险

7.1. 银行账簿利率风险管理目标及政策

银行账簿利率风险是指利率水平、期限结构等不利变动导致银行账簿经济价值和整体收益遭受损失的风险。公司建立了与业务性质、业务规模和复杂程度相适应的银行账簿利率风险管理体系,明确了董事会、高管层及相关部门的主要职责。公司主要采用重定价缺口分析、久期分析、净利息收入分析、经济价值分析和压力测试等方法,针对不同币种、不同银行账簿利率风险来源分别进行银行账簿利率风险计量,对经济价值变动幅度指标设置管理目标,并持续监测指标水平,确保公司银行账簿利率风险可控。

公司采用最大经济价值变动和净利息收入变动两类指标评估银行账簿利率风险敏感度。一是最大经济价值变动,按照《商业银行银行账簿利率风险管理指引》规定的6种利率冲击情景,对名义重定价现金流进行折现,并计算各利率冲击情景下的净现值变化,其中最大经济价值变动指6种利率冲击情景下净现值减少的最大值。公司最大经济价值变动按季度计算,考虑资产负债全生命周期的风险;二是净利息收入变动。分别计算利率平行上移250个基点对一年以内净利息收入的影响,以及计算存款利率不变,其他利率平行下移250个基点对一年以内净利息收入的影响。公司净利息收入变动按季度计算,仅考虑一年以内的净利息收入的敏感性。

公司在监管部门规定的标准计量框架简化版下计量最大经济价值变动和净利息收入变动两类指标,主要模型假设如下:

1、计算最大经济价值波动时,银行账簿中各项现金流均不包括商业利差等因素,并使用无风险利率进行贴现。

2、公司无到期日存款的重定价日均放在隔夜。

3、公司不考虑客户贷款提前归还、存款提前支取等行为。

4、公司不考虑不同货币之间显著的利率相关性,采用简单加总的方式计算各项银行账簿利率风险监测指标。

针对银行账簿利率风险敏感度指标,公司采用的利率冲击情景及压力情景分为两部

分,一是基于监管部门要求所设定的六种利率冲击情景,分别是平行上移、平行下移、变陡峭、变平缀、短期利率上升、短期利率下降;二是基于公司管理要求,采用更为审慎的利率压力情景,对金融机构间资产负债采用Shibor利率变动假设,贷款和非标准化债权采用贷款基准利率变动假设,债券投资和发行采用国债利率变动假设,存款采用活期、定期存款利率变动假设,同时设定基准、轻度、重度三种压力场景测算经济价值变动及净利息收入变动。2024年,公司密切关注外部利率环境和内部利率风险敞口结构变化,持续完善银行账簿利率风险管理体系,提升银行账簿利率风险计量水平和信息系统支持能力,进一步优化银行账簿利率风险计量模型。同时,公司继续主动调整资产负债结构策略、优化内外部定价策略,净息差保持稳定,实现了净利息收入的稳增长。

7.2. 银行账簿利率风险定量信息

在指定利差冲击情景下银行账簿经济价值和净利息收入变化的信息如下表所示:

表格IRRBB1:银行账簿利率风险定量信息

单位:人民币百万元

经济价值变动净利息收入变动
期间2024年 12月31日2024年 12月31日
平行向上88,60713,842
平行向下-66,89812,344
变陡峭30,924
变平缓-16,411
短期利率上行18,898
短期利率下降-18,550
最大值88,60713,842
期间2024年12月31日
一级资本203,475

1、本表数据为公司本级口径。

2、对于经济价值变动,本表情景与《商业银行银行账簿利率风险管理指引》标准化计量框架中的六种标准化利率冲击情景保持一致,其中正值代表损失。

3、对于净利息收入变动,平行向上考虑利率平行上移250个基点,平行向下为存款利率不变,其他利率平行下移250个基点,其中正值代表损失。

4、自上一个报告期结束以来公司并未发生任何重大变化。

8. 杠杆率

截至2024年12月31日,本公司资产负债表中的总资产和杠杆率调整后表内外资产余额的对比关系如下表所示:

表格LR1:杠杆率监管项目与相关会计项目的差异

单位:人民币百万元

a
2024年12月31日
1并表总资产3,125,232
2并表调整项-
3客户资产调整项-
4衍生工具调整项(12,207)
5证券融资交易调整项16,171
6表外项目调整项895,706
7资产证券化交易调整项-
8未结算金融资产调整项-
9现金池调整项-
10存款准备金调整项(如有)-
11审慎估值和减值准备调整项-
12其他调整项(3,003)
13调整后表内外资产余额4,021,899

本公司杠杆率分母的组成明细以及实际杠杆率、最低杠杆率要求和附加杠杆率要求等相关信息如下表所示:

表格LR2:杠杆率

单位:人民币百万元,百分比除外

ab
2024年12月31日2024年09月30日
表内资产余额
1表内资产(除衍生工具和证券融资交易外)3,103,2533,043,036
2减:减值准备(44,913)(46,569)
3减:一级资本扣减项(3,003)(2,715)
4调整后的表内资产余额(衍生工具和证券融资交易除外)3,055,3372,993,752
衍生工具资产余额
5各类衍生工具的重置成本(扣除合格保证金,考虑双边净额结算协议的影响)9,4896,530
6各类衍生工具的潜在风险暴露12,4618,399
7已从资产负债表中扣除的抵质押品总和--
8减:因提供合格保证金形成的应收资产(1,238)(213)
9减:为客户提供清算服务时与中央交易对手交易形成的衍生工具资产余额--
10卖出信用衍生工具的名义本金--
11减:可扣除的卖出信用衍生工具资产余额--
12衍生工具资产余额20,71214,716
证券融资交易资产余额
13证券融资交易的会计资产余额33,97347,350
14减:可以扣除的证券融资交易资产余额--
15证券融资交易的交易对手信用风险暴露16,1719,915
16代理证券融资交易形成的证券融资交易资产余额--
17证券融资交易资产余额50,14457,265
表外项目余额
18表外项目余额1,552,0131,604,459
19减:因信用转换调整的表外项目余额(655,019)(675,638)
20减:减值准备(1,288)(1,527)
21调整后的表外项目余额895,706927,294
一级资本净额和调整后表内外资产余额
22一级资本净额230,443219,743
23调整后表内外资产余额4,021,8993,993,027
杠杆率
24杠杆率5.73%5.50%
24a杠杆率a5.73%5.50%
25最低杠杆率要求4.00%4.00%
26附加杠杆率要求0.125%0.125%
各类平均值的披露
27证券融资交易的季日均余额38,04544,794
27a证券融资交易的季末余额33,97347,350
28调整后表内外资产余额a4,025,9713,990,471
28a调整后表内外资产余额b4,025,9713,990,471
29杠杆率b5.72%5.51%
29a杠杆率c5.72%5.51%

9. 薪酬

9.1. 薪酬治理架构

公司从公司治理的有关要求出发,建立健全薪酬治理架构,明确相关主体职责,不断完善薪酬政策决策机制,致力于搭建由各利益相关者充分参与的薪酬治理体系。

公司董事会对薪酬管理承担最终责任。公司董事会积极监督薪酬体系的设计和运行,定期审查薪酬体系的合规性,确保薪酬体系按照预定目标运行。公司依据公司章程设立董事会薪酬委员会,根据公司章程及董事会的授权开展薪酬管理相关工作。公司监事会对全行薪酬管理制度和政策及高级管理人员薪酬方案的科学性、合理性进行监督。高级管理层负责执行董事会薪酬管理相关决议,在授权范围内组织制定考核激励、薪酬分配等办法;人力资源部负责具体薪酬管理事项的落实;风险管理部、财务会计部、审计部、合规部等部门根据行内制度的有关规定以及董事会、高级管理层的授权参与并监督薪酬机制的执行和完善工作。

9.2. 董事会薪酬委员会

董事会薪酬委员会的主要职责包括:研究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年度薪酬的考核标准,视公司实际情况进行考核并提出建议;审议公司薪酬管理制度和政策,拟订董事、高级管理人员的薪酬方案,向董事会提出薪酬方案建议,并监督方案实施;办理董事会授权的其他事项。截至本报告披露日,公司董事会薪酬委员会由3名董事组成,包括独立董事贝多广先生、独立董事洪佩丽女士和独立董事王维安先生。独立董事贝多广先生担任委员会主任。报告期内,董事会薪酬委员会共召开2次会议。

9.3. 薪酬管理政策

公司实行与公司治理要求相统一、与持续发展目标相结合、与风险管理体系相适应、与人才发展战略相协调以及与员工价值贡献相匹配的薪酬政策,为员工提供良好的培训、

职业发展机会和薪酬福利待遇,以促进全行稳健经营和可持续发展。公司薪酬管理政策适用于公司各类型机构和员工。公司员工薪酬主要由基础薪酬和绩效薪酬构成,薪酬分配根据员工从事的工作岗位、所承担的工作职责和责任的差别合理体现收入差距。基础薪酬根据员工职级确定,绩效薪酬取决于公司整体、员工所在机构或部门以及员工个人业绩衡量结果。报告期内,公司未实施股权及其他形式股权性质的中长期激励,员工薪酬均以现金形式支付。公司以价值创造、风险控制和持续发展为中心,建立由效益类、风险类、发展类三大类指标构成的完整的绩效评价体系,引导全行不但要注重各项即期指标的表现,也要注重客户、市场、结构调整等事关长期发展的指标表现,合理把握效益、风险和质量的平衡,提升经营管理的稳健性和科学性。公司薪酬政策与风险管理体系保持一致,并与机构规模、业务性质和复杂程度相匹配,从而抑制员工短期行为。根据风险管理的需要,公司根据员工岗位性质实行不同的薪酬结构,对未在当期完全反映的风险因素,通过风险金提留、延期支付等风险缓释方法予以调节,并通过行为评价和相应激励倡导良性健康的风险管理文化。公司对分支机构的薪酬工资总额分配实行以经济增加值为主的绩效挂钩模式,充分考虑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等各种类型的风险,引导全行以风险调整后的价值创造为导向,不断挖掘潜力,提升长期业绩。

公司风险、合规、审计部门员工的薪酬根据员工职级,结合其价值贡献、履职能力和业绩表现等因素确定,与其监管业务无直接关联。公司高级管理人员岗位类别请详见年度报告“第七节 公司治理”中的五、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情况-(三)任职情况- 1、公司现任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专业背景、主要工作经历以及目前在公司的主要职责”公司关键岗位人员指对公司经营风险有直接或重大影响人员,根据区域市场规模、风险管控体系与区域风险治理能力,结合上市银行治理要求与合规标准等因素确定。

10. 附件

附件1 资本工具和合格外部总损失吸收能力非资本债务工具的主要特征

本公司资本工具的主要特征及其完整条款详情见官网: https://www.nbcb.com.cn。附件2 集团财务并表和监管并表下的资产负债表差异本公司根据《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计算各级资本监管指标。并表资本监管指标计算范围包括本公司以及符合《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规定的本公司直接或间接投资的金融机构。各类被投资机构在并表资本监管指标计算中采用的处理方法:

截至2024年12月31日,公司并表资本充足率计算范围和财务并表范围不存在差异。

下表列示了纳入资本充足率并表范围的被投资机构的相关信息:

表格:纳入并表范围的被投资机构

单位:人民币百万元,百分比除外

序号被投资机构名称投资余额持股比例(%)注册地业务性质
1永赢基金管理有限公司647.2071.49中国宁波基金公司
2永赢金融租赁有限公司7,000.00100中国宁波金融租赁公司
3宁银理财有限责任公司1,500.00100中国宁波理财子公司
4浙江宁银消费金融股份有限公司4,694.9492.79中国宁波消费金融公司

公司集团层面的资产负债表和监管并表下的资产负债表没有差异,具体如下:

被投资机构类别并表处理方法
拥有多数表决权或控制权的金融机构纳入并表范围
对金融机构的小额少数资本投资不纳入并表范围,将投资合计超出公司核心一级资本净额10%的部分从各级监管资本中对应扣除,未达到门槛扣除限额的部分计算风险加权资产

表格CC2:集团财务并表和监管并表下的资产负债表差异

单位:人民币百万元

abc
2024年12月31日代码
财务并表范围下的资产负债表监管并表范围下的资产负债表
资产
1现金及存放中央银行款项147,305147,305
2存放同业款项29,10529,105
3贵金属7,7567,756
4拆出资金38,07438,074
5衍生金融资产33,66433,664
6买入返售金融资产33,96533,965
7发放贷款和垫款1,437,2541,437,254
8金融投资:
9交易性金融资产357,161357,161
10债权投资388,484388,484
11其他债权投资628,082628,082
12其他权益工具投资512512
13投资性房地产--
14固定资产8,6068,606
15在建工程901901
16使用权资产2,6872,687
17无形资产4,0174,017
18商誉293293a
19递延所得税资产2,5132,513
20其他资产4,8534,853
21资产合计3,125,2323,125,232
负债
22向中央银行借款54,64054,640
23同业及其他金融机构存放款项117,817117,817
24拆入资金191,935191,935
25交易性金融负债3,2473,247
26衍生金融负债30,36030,360
27卖出回购金融资产款163,268163,268
28吸收存款1,869,6241,869,624
29应付职工薪酬4,0164,016
30应交税费2,3792,379
31应付债券433,397433,397
32租赁负债2,5502,550
33预计负债1,4031,403
34其他负债16,33616,336
35负债合计2,890,9722,890,972
所有者权益
36股本6,6046,604e
37其他权益工具24,81024,810k
38其中:优先股14,81014,810
39永续债10,00010,000
40资本公积37,61137,611g
41其他综合收益15,61415,614b
42盈余公积17,04117,041h
43一般风险准备28,74028,740i
44未分配利润102,731102,731j
45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权益233,151233,151
46少数股东权益1,1091,109
47股东权益合计234,260234,260

注:本公司估值方法上主要选取盯市法和估值模型法。若市场数据能够直接从市场中获得,且该类交易经常发生,采用盯市法进行估值;数据通过独立的、公开的渠道获得,如万德、路透、彭博等。若无法直接获取市场报价,则通过估值模型进行估值。公司选择市场参与者普遍认同、被以往市场实际交易价格验证、具有可靠性的估值模型确认公允价值。附件3 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评估指标

本公司2024年以及以往各期披露的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评估指标,详情请参考公司官网:(https://www.nbcb.com.cn )。


  附件:公告原文
返回页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