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进出口数据分析:出口低速增长或成新常态
结论或者投资建议:
11月进出口数据明显回落。11月出口同比增长4.7%,大幅低于前值11.6%;进口同比增长-6.7%,大幅低于前值4.6%。扣除对港出口之后的出口增速为5.5,改善不大。进出口数据低于市场一致预期和我们预期。
出口累计增速进一步回落至5.7%,全年大概率在6%附近,较2012、2013年的低速平台进一步回落。
数据包含基数、工作日和大宗商品价格的三重负面影响。本月数据确实有一点特殊性。首先,11-12月出口面临较高的基数,去年同期规模跃升到了2000亿以上,属全年高点,这对本期同比增速形成明显约束;其次,今年11月工作日比去年同期少一天,也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再次,近月大宗商品价格连续回落,从而导致出口额的波动幅度大于出口量,进口所受影响更为明显。
即便如此,进出口的整体弱势仍毋庸置疑。我们可以用一种粗糙的方法大致剥离一次性因素。用前后三期均值代替现有基数,可知基数带来的影响大概在2个点左右;工作日的影响比较难匡算,如果我们取最大可能,即假设出口报关完全因为工作日带来了等比例减少,用21天的日均去代替20天,则影响大约是5个点左右;价格影响以1个点计算。这意味着还原之后的出口同比增速最多在12-13%,勉强持平于过去三个月增速均值。进口的弱势就更为明显,无论是同比还是环比季调均出现明显回落。
从中长期来看,增量出口的想象空间在“一带一路”等新一轮对外开放区域。如我们在前期报告中所指出的,“一带一路”是中国新一轮开放的重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存在着庞大的潜在投资需求和贸易需求。中国目前对欧、美、日等成熟市场的贸易潜力已现对有限,靠中国企业走出去带动“一带一路”等区域的投资和贸易是一个现实的思路,我们提示后续继续关注“一带一路”的进展。
本次政治局会议已开始强调“释放内需潜力,促进进出口平衡”。值得注意的是,政策关于进出口的导向已经发生了微妙变化。在本月5日召开的政治局会议上,政策不再像以前一样强调稳定出口,或是稳定和扩大国际市场份额,而只强调“促进进出口平衡”。这意味着政策已经认识到平行于GDP增速的出口中低速增长可能是未来新常态。对于2015年,我们不应对出口的总量增速有过多期待,在外部环境改善和低基数之下,进出口可能略好于今年,但想象空间不大。中国经济靠地产和出口集中拉动的阶段已经过去,我们应关注五大改革(国企改革、土地改革、一带一路、公用事业改革、金融改革)背景下的一些结构性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