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宏观经济点评报告:通胀保持低位,货币政策坚守“底线”
主要观点:
通胀保持低位,2月份CPI同比上涨1.7%。1月份,CPI环比上涨1%,由于今年春节在1月底,在分析价格态势时,应考虑历年春节当月的涨幅。2005-2013年,春节当月CPI环比均值是1.4%,最低是2009年(0.9%),次低为2007年(1%)、2013年(1.1%)。对比可见,今年价格上涨的动能非常微弱。就2月份CPI而言,春节过后第一个月CPI环比大多呈现下跌态势,但由于今年春节假期横跨1-2月,我们预计2月份CPI环比依然有小幅上涨,同比1.7%上下
1月份金融数据的两个明显特征值得我们关注:第一、新增信贷“井喷”。第二、货币供给“失速”。我们认为,对于信贷“井喷”无需大惊小怪,货币“失速“值得警惕
首先,1月份信贷“井喷“是惯例。由于银行年初信贷额度充裕及早投放、多收益的策略,1月份新增信贷规模及占比均较高。其次,1月份的新增信贷有一部分是去年12月被挤压的需求。但是,这两个原因不能完全解释1月份信贷的“井喷”规模,其背后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首先,央行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的态度更为坚决。其次,实体经济的资金需求依然较为旺盛。我们认为,现在的资金需求有一部分来自已有债务,同时,中长期贷款的增长也表明一季度的经济数据不用太悲观
货币供应“失速”反映储蓄资金“脱媒”愈演愈烈。1月份新增居民存款难以抵消企业存款的下降,说明资金从企业转移到居民手中后脱离了银行,即“脱媒”。这导致M2降至2012年5月份以来的最低值,M1更是下滑至1.2%的低点,代表货币活化度的M1-M2也回落至-12%的历史低值。M1、M2的失速反映出互联网金融使得储蓄资金“脱媒“的趋势愈演愈烈,而储蓄资金“脱媒”推动了更直接的利率市场化,使得实际利率中枢在当前资金需求大于供给的状况下保持高位。另外一方面,1月份社会融资总量的结构变化较大,表内贷款增长迅速,表外项目中的信托贷款、承兑汇票与债券发行较去年同期少增明显。在今年约束金融资产膨胀背景下,社会融资总量将呈现“贷款增加,非标收缩”的变化
基于维持适当的经济增速和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的需要,今年新增信贷规模或达到9.5万亿以上,约束金融资产膨胀、非标收缩使得社会融资总量规模较去年变化不大,整体流动性状况受制中性偏紧货币政策和美联储退出QE导致的资金外流,资金价格中枢难以较去年下半年明显下降
风险提示:货币当局在经济、金融系统内生风险增强背景下强硬收缩货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