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视点:信心是关键
尽管PPI 通缩缓解、PMI 走强,但中国经济仍面临重重挑战。 除房地产市场降温外,民间投资疲弱,企业对外投资及其他形式的资本外流加速(见聚焦亚洲外汇:人民币:2017 年预测,2016 年12 月23 日)。由于年底将召开五年一度的十九大,政策层面维持国内经济金融稳定的意愿强烈。那么,具体可以采取哪些措施呢?我们认为,国内投资乏力及资本外流加剧是企业对国内经济信心下滑的反映。和其他主要新兴经济体相似,中国的经济增长自2012 年以来已有所放缓,目前为20 余年来的最低水平。财政刺激部分缓解了经济放缓的压力,但基础设施投资的增长并没有扩展至更广泛的经济领域。同时,尽管企业的收入增速有所下降,但税收及非税负担却在加重。结构性改革的落实也慢于预期。因此,私营部门信心一直在下滑。由于国内商业机会减少,更多的企业正在寻求海外机会。
资本管制在短期内有助于抑制资本外流,但并非是长久之计;而由于会影响经济增长并导致更多资本外流,条件不成熟时的货币紧缩效果可能更糟。
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提振私营部门的信心。稳增长是第一步,需要持续的财政和货币扩张。然而,还应更进一步,使私营部门享受到稳增长的好处。税收和非税收入的GDP 占比已从2006 年的14%的增至2015 年的30%以上。现在是下决心为企业减负的时候了。关闭“僵尸”企业、加速债务处置等国企改革措施也将有助于为私营部门提供更多的商业机会,并提高其对经济前景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