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评中央政治局会议,稳增长明正言顺,供给侧重心转移
中央政治局会议将需求侧与供给侧宏观政策统一了起来,让需求侧稳增长政策变得更加明正言顺。今年2季度以来,宏观政策导向明显含混,令经济工作人员在供给侧与需求侧之间无所适从。这降低了各方对中国经济前景的信心,压制了实体经济投资意愿。不过,在此次政治局会议中,供给侧与需求侧得到了有效的统一。新闻稿中明确说到:“要坚持适度扩大总需求......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营造良好宏观环境。”这意味着高层已明确认识到需求侧稳增长政策与供给侧改革之间并无矛盾,而是相辅相成。新闻稿中还提到“用稳定的宏观经济政策稳住市场预期,用重大改革举措落地增强发展信心。”这表明稳定增长信心已成为宏观政策的重要目标。从政治导向上为需求侧稳增长政策的发力留出了空间。
财政政策将更为积极,货币政策继续稳健。会议要求“发挥财政资金效应,引导社会资金更多投向实体经济和基础设施建设薄弱领域。”这意味着在民间投资意愿不足的现状下,将加大实际财政赤字规模,提高政府主导投资增速,实现总需求平稳。相应的,基建投资将成为财政资金支持经济稳定增长的主要发力点。货币政策方面,会议延续稳健货币政策的表述。预计下半年货币政策将延续中性偏宽松状态。但更为重要的是,政策将着力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会议明确要求要引导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总量合理增长,着力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因而下半年政策将着力于提高实体经济融资意愿,通过扩大信贷社融规模引导金融体系过量资金进入实体经济,下半年信贷社融将继续保持较快投放节奏。
供给侧改革的重心转移,下半年结构改革将有突破。在此次政治局会议中,结构改革有新提法。会议新闻稿中说到:“去产能和去杠杆的关键是深化国有企业和金融部门的基础性改革,去库存和补短板的指向要同有序引导城镇化进程和农民工市民化有机结合起来,降成本的重点是增加劳动力市场灵活性、抑制资产泡沫和降低宏观税负。”这表明,高层已经认识到供给侧改革真正需要的是深层次的结构改革,而非简单的一去了之、一压了之。的确,部分产能过剩的国有企业僵而不死,金融体系对部分僵尸行业的持续“输血”,是产能过剩与杠杆攀升的重要原因。而去地产库存也不仅仅是放松地产政策那么简单。相信在此次政治局会议后,国企改革、金融改革、城镇户籍改革等重点改革领域将有突破。这标志着供给侧改革导向的重大变化。过去,供给侧改革被不少人解读为不刺激、做减法,因而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各方对其的观感。而随着供给侧改革重心向深层次结构改革的转化,它才能真正成为提升各方信心的重大改革举措。而在这样的解读下,供给侧改革也不再是需求侧稳增长的反面,从而能够大幅降低政策导向的混乱。
稳增长将更为有力,下半年金融与实体的跷跷板将摆回实体。从2014年开始,我国就持续处在金融与实体的“跷跷板”之中。实体经济稳增长一旦不力,资金就会在金融市场堆积,形成金融资产价格的泡沫。今年2季度,随着政策导向的混乱,金融泡沫化再次明显。而此次政治局会议将稳增长放在更重要的位置,并且明确提出要“抑制资产泡沫”。这意味着下半年资金将更多从金融向实体流动,在带动实体经济复苏的同时抑制金融资产泡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