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宏观经济报告:外围温和复苏但风险并未消散,国内调结构为主导
投资要点:
国际:2015年10月全球制造业PMI升0.7个百分点至51.4%。回升动力主要来自于发达经济体,除美国与上月基本持平外,欧洲、日本10月制造业PMI均较上月进一步回升。而发展经济体积重难返,资本外流、大宗商品市场的进一步回落拖累全球资源类新兴经济体重陷泥潭,中国经济稳步放缓并有进一步减缓趋势。
整体来看,全球经济下行风险并未明显消散。而IMF也在11月初将15年和16年全球GDP增速分别下调了0.2个百分点至3.1%和3.6%。IMF认为全球经济面临的三个最大的风险是即将到来的货币政策正常化、大宗商品价格暴跌和中国经济放缓。除此之外,地缘政治等事件性冲击因素会对全球经济的复苏带来不确定性影响。复苏的脆弱性来自于需求的不可持续,来自于信用扩张的难以为继,因此未来复苏之路必然经历相对漫长的收缩过程,即便现在除了预期美联储加息之外似乎看不到过多的收缩迹象。
国内:10月官方制造业PMI与9月持平,同为49.8,继续位于临界点之下,企业生产略有企稳,国内订单有所增加,而出口订单在美欧日的回暖形势下改善并不明显。在整体的去库存周期下,固定资产投资额增速降至10.2%,再创全年新低,财政政策对于基建的拉动有限。我们看到专项金融债以国开发展基金的形式在不断投向企业,已有多家上市公司被增资,而非预期的铁路等基建项目,低息长期专项债券对国家重点支持的工业制造、新能源、环保等相关行业企业将形成有力支撑,符合调结构的思路,而并非一味追求增速,因此财政政策对整体的投资增长拉动较小。
通胀方面,CPI跌至1.3%,猪肉价格冲高回落,菜、蛋价格大幅回调拉低了食品价格,在需求疲弱的市场环境下,猪周期的影响逐渐减弱;PPI则连续三个月跌幅持平,并无收窄迹象,生产资料价格表现的更为低迷。
通胀继续走低,通缩压力卷土重来,给了央行更大的货币政策选择余地,但考虑到美国12月加息预期增强,年内降息的空间较小,再次降准的可能性较大。
整体来看,投资增速依然在下滑,基建投资未有改善,房地产投资依然低迷,库存高企房地产销售向投资传导不畅;内外的需求均较弱,工业面临较大下行压力;消费四季度成为唯一亮点,预计经济将继续下行,全年GDP将降至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