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业周报(第十七期):政策面秩序有待清晰
1、银行板块观点:看多。主要理由:估值抬升=刚兑破冰+政策宽松。
2、上周周报对行情预测有偏差。(1)上周行情回顾:上周银行板块指数下跌1.4%,上证指数上涨2.5%,板块无绝对收益和相对收益。(2)银行股中,南京、宁波、光大小幅上涨0.6%.民生银行跌幅最大,下跌4%,(3)上周银行股下跌主要的理由是: 其一、降息+利率市场化进程推进,其二、政策面秩序不太清晰,地方政府债务的置换方案在推进,但仍需有定论;其三、国务院批复5000亿资产证券化试点,支持棚改、铁路建设、水利。但市场仍在等待配套政策方案的跟进。
3、利率市场化已经完成。(1)在经济下行期,推进存款利率市场化是非常合宜的。因为在经济下行期,即使放开存款利率上限,银行不会将存款利率一浮到顶,但如果在经济上行周期中,存款利率一旦放开,银行将存款利率上浮到顶,来抢存款。现在,推进存款利率市场化非常合宜。(2)在存款利率市场化推进过程中,银行没有出现抢存款的现象,也没有出现存款搬家的现象。我国存款利率市场化推进进程比较成功。(3)利率市场化已经完成。尽管存款利率只能上浮1.5倍,但是已经没有意义了。因为银行一般性做法是:大行和招行只上浮10%,股份行上浮20%,城商行上浮30%。在利率上限提高到1.2倍时,所有银行跟进,一浮到顶;当提高到1.3倍时,所有银行都没有变化;提高到1.5倍后,银行也没有跟进;可以说利率市场化已经完成。(4)下一步可能的重点工作,其一、CDs向企业和个人开放,其二、推进存款保险制度,存款保险基金向存款保险制度过渡。其三、存款利率完全放开;其四、加大市场准入,加快发展中小金融机构。
4、降准+降息,刺激经济增长的效果更有效。(1)M1增速下行,在基础货币减少时,为了增加流动性,只能靠提高货币乘数,而降准将有助于提高货币乘数,增加流动性。(2)降准的政策效果主要看两个指标,其一、超额存款准备金率,其二、shibor水平。如果超储率提高,shibor低,表明央行释放的流动性依然在银行体系内,政策效果不佳;反之,政策效果好。(3)降准后,我国银行超储率从2.3%提高到3.3%;SHIBOR下行到1.7%,这表明降准政策效果不佳。(4)降准后,资金可能留存在银行体系内部,因为银行惜贷或没有更好的项目,资金没有进入实体经济,从而不能充分发挥刺激经济增长的效果,但是再附加上降息,降低社会平均融资成本率,增加信贷需求,银行愿意增加信贷投放,资金进入实体经济后,有助于经济复苏。(5)所有,降准+ 降息,政策配套,将更有助于资金流入实体经济中,政策效果更好,经济企稳的概率在提高。
5、综合化经营将成为银行板块的催化剂之一。5月13日,我们在昆明召开了“中国银行业综合化之路”的专题讨论会。我们的结论是:其一、综合化,提高非息收入,提高银行收入的稳定性,提高盈利能力,提升ROE,提升银行股估值。其二、综合化经营依赖于监管政策,其本身也是一面“双刃剑”,如果同母体的协同性增加,协同效应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发挥,其功效正面;反之,协同性不足,功效为负面;其三、综合化经营存在边界,在边界范围内,效应正面;超过边界,效应负面;德意志银行和花旗银行纷纷回归其核心业务,收缩综合化业务边界就是一个例证。其四、目前国内银行业综合化的路径主要是:大行追求“大而全”,主要是谋求A股券商牌照和期货牌照;而股份行主要是特色和差异化,主要是谋求完善牌照类型,增加保险、券商等牌照;城商行主要是量力而为。其五、在商业银行法尚未修订前,上市银行通过自身业务分拆独立、系统内兼并收购等途径可以实现综合化运营。
6、光大银行(601818)跟踪:股权变更--汇金公司将其持有的光大银行90亿的股份转让给光大集团,截至5月14日,光大集团持股比例由4.41%上升至23.69%;汇金公司持股比例由41.24%下降至21.96%。光大集团成为光大银行的第一大股东。
7、下周需重点关注事情.(1)招商基金建立银行分级基金。(2)地方政府债务置换方案最终定调;(3)5000亿资产证券化试点规模的配套政策;(4)远程开户政策上的最新变化;(5)关注《商业银行法》方面最新变化。(6)财政部关于金融机构员工持股计划方面的文件。
8、我们坚持“迎接PB2.0时代”的观点,认为15年银行PB可达2倍。重点推荐:招行、平安、光大、浦发。关注兴业,中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