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行业:环保仍是核心变量,影响或将超预期
考核日期临近京津冀“2+26”城市空气质量依然不容乐观
2018年9月,生态环境部公布《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018-2019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方案》。根据方案要求,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同比下降3%左右,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同比减少3%左右。根据中国空气质量在线监测分析平台数据统计,截至3月11日,“2+26”城市仅有长治市PM2.5浓度达到目标,其余27城市均未达到《攻坚方案》的要求;重污染天气仅有北京、济宁、晋城三城市同比下降。由于最终考核日期临近,2018-2019秋冬季大气污染攻坚行动结果恐不乐观。
环保落实符合预判两大关键事件助推利润回升
我们在《2019年钢铁行业投资策略》报告中指出,“2018年环保政策取消明确限产比例,这不代表环保政策的放松,而是执行方式的改变。”我们认为,环保仍将是未来影响行业供给端的重要因素。今年对行业供给端影响影响需要关注两个事件:首先,若3月底各地环保目标未完成,问责实质性落地,或将促使各地出台非采暖季错峰生产方案或根据空气质量情况采取应急响应预案,对供给端抑制作用或将趋于常态化。例如唐山市于今年一月份公布《唐山市重点行业2019年第二至三季度错峰生产实施方案》并开始征求意见或将得到其余地区借鉴;另外,今年1月18日至19日,2019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召开,生态环境部部长李干杰表示,我国将用4年时间,完成第二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及“回头看”。与上一轮环保督查相比较,第二轮环保督查将探索创新督查方式,加大卫星遥感、红外识别、无人机等技术应用,提高督查效率。另外,此轮督查持续时间更久,督查范围更广,将会对废气、污水、固废等方面加大力度。
因此,随着环保部相关领导最近表态,验证了我们当初的观点:环保政策并未放松,只是在执行方式上的不同。我们认为,随着今年即将启动的第二轮督查,叠加对不达标城市问责的实质落地,环保仍将是影响行业供给端的重要因素,重视环保政策对行业供给端的边际影响。
风险提示:限产力度不及预期,生态环境部监管放松及政策变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