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达信息股份有限公司2021年董事会报告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处行业情况
《“十四五”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规划》指出,“十三五”期间,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持续加强顶层设计,建立健全政策体系。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规模快速增长:
业务收入从2015年的4.28万亿元增长至2020年的8.16万亿元,年均增长率达13.8%,占信息产业比重从2015年的28%增长到2020年的40%。整个行业创新体系更加完善,推动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快速发展,促进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社会治理加速变革;融合应用日益深化,涌现出一批面向政务、教育、金融、能源、医疗、交通、文创等领域典型应用场景的软件产品和解决方案。特别是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软件创新应用有力支撑了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
人类社会正在进入以数字化生产力为主要标志的发展新阶段,而软件在数字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基础支撑作用。软件对融合发展的有效赋能、赋值、赋智,全面推动经济社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升级,持续激发数据要素创新活力,夯实设备、网络、控制、数据、应用等安全保障,加快产业数字化进程,为数字经济开辟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根据客户行业的分类,分析公司主要业务所在细分行业的发展情况:
(一)智慧医卫行业
2021年,智慧医卫行业响应“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的要求,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数字经济治理体系、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产业新业态,稳步通过数字化转型推动行业的优化与重构。在卫生健康领域,国家相关文件继续强调要加强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建设,联合卫健、医保等多方力量加强对不合理诊疗行为的治理,共同推进检验检查结果的互认,引导公立医院的公益性重塑;在医疗服务领域,国家卫健委与医保局的支付改革工作联动,着力从体制机制上推动公立医院发展方式从规模扩张转向提质增效、运行模式从粗放管理转向精细化管理,促进公立医疗机构在区域的合理布局、能力建设与梯度发展;在公共卫生领域,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成立,大力推动省级疫情防控平台建设与疫情常态化管理,巩固具有中国特色的疫情防控重大战略成果,积极保障公共卫生安全;在医疗保障领域,国家加强了医保基金监管法治及规范保障,并重点实现了全国统一的医疗保障信息平台在各个省份完成上线落地,深化推动了
DRG/DIP的试点并提出了支付方式改革三年行动计划,为规范业务、监管以及信息化建设指明了方向。为推动政策的落地,2021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联合发布文件,指明“十四五”期间中央投资重点支持公共卫生防控救治能力提升工程、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工程、重点人群健康服务补短板工程、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等四大工程的14个方向,确定不同层级项目的补助额度;在基层,通过“千县工程”大力推动县医院综合能力提升,到2025年实现全国至少1000家县医院达到三级医院医疗服务能力,同时以县域医共体为载体,提高县域医疗资源配置和使用效率,从而促进全国医疗资源的优化与布局。在此背景下,无论是在卫生健康、医疗服务、公共卫生领域还是医疗保障领域,传统信息化企业、大型互联网公司、头部保险公司等已纷纷进入,地方数据资源重组也催生了当地的信息化企业入局,市场格局更为复杂。经过市场锤炼的传统信息化企业,对行业的理解与引导能力是其不可替代的优势,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如何强化市场地位、增强市场拓展与交付能力,将成为这些企业赢得市场竞争的关键。
(二)智慧政务行业
“十三五”以来,我国政务信息化工作取得长足发展,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实现新突破,一批重大工程陆续建成,有力支撑了“放管服”改革深入推进,一体化政务服务和监管效能大幅度提升,“一网通办”、“最多跑一次”、“一网统管”、“一网协同”等服务管理新模式广泛普及,数字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在线政务服务水平跃居全球领先行列。
1、政务管理与服务领域(“一网通办”“一网统管”)
2018年7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全国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建设的指导意见》,深入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建设,要求以试点示范破解难题、总结做法,分步推进、逐步完善,为实现政务服务“一网通办”积累经验。随后几年,各部委和各级政府陆续出台多项政策,全面推进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建设。其中,上海的“一网通办”实践最早成功落地。2021年,上海“一网通办”入选2020年联合国全球电子政务调查报告经典案例,在国家行政学院发布的《省级政府一体化政务服务能力调查评估报告(2021)》中,上海排名全国第一。近年来,上海“一网通办”经验不断向长三角复制并开始在全国推广。
2020年以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陆续出台相关政策、规划及行动计划,加快推进城市治理“一网统管”建设。2021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提高数字政府建设水平”“建设数字中国”的工作部署,明确了“十四五”期间数字化建设的主基调,也从国家层面初步明确了城市治理“一网统管”的政策导向。从2021年31个省市区“两会”政策部署及重点任务来看,2021年绝大多数省份均涉及数字治理相关建设任务,“一网统管”等成为越来越多地方政府提升数字化治理能力的新选择、新抓手。
2、城市安全、民生服务、教育文创等领域
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进城市安全发展的意见》,国家对加强城市安全源头治理、健全城市安全防控机制、提升城市安全监管效能、强化城市安全保障能力、加强统筹推动等多方面提出具体要求。随后,国务院安委办、应急管理部、交通运输部等各部门以及各省市地区等陆续出台多项相关政策、办法,积极推进建设系统性、现代化的城市安全保障体系。2021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要求夯实完善社保经办线上服务基础,逐步拓宽线上服务范围,加快推动社保经办数字化转型,提升社保数据分析应用能力,提升社会保障经办精确管理和精细化服务水平;民政部发布《“十四五”民政信息化发展规划》,要求到2025年,数字技术与民政工作融合更加深入,民政领域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显著提升,基本民生保障精准化、基层社会治理精细化、基本社会服务便捷化取得明显进展,信息化在促进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提升人民群众满意度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要求做强做优线上学习服务;上海市教委发布《上海市教育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2021-2023)》,落实推进建设全国教育数字化转型试点,积极探索教育数字化“新环境、新体系、新平台、新模式、新评价”建设。2021年,“十四五”规划提出,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场馆数字化发展;《上海市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十四五”规划》指出,推动文旅数字化服务整体布局、一体建设,以文旅智能中枢“文旅通”为载体,推动文旅“两网”一体融合。综上,在深化“互联网+政务服务”、加快推进数字政府建设、提高政务服务水平的要求背景下,无论是中央还是地方,无论是国务院还是各个部委,都出台了相关政策推进智慧政务行业各领域的发展与建设,整个行业前景良好。但与此同时,传统的信息化企业也面临着来自运营商和大型互联网公司的竞争,行业经验、创新能力、技术积累以及面对细分场景需求的定制与适配服务等,对于取得市场成功至关重要。
(三)ICT业务
“十四五”规划提出,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加快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中国;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强调从“自主创新”到“科技自强自立”,加大基础研究投入与企业扶持。这些既是国家战略,也是ICT行业的历史性机遇。“十四五”规划以及各级政府推出的新基建、工业互联网等相关政策,智慧城市、智慧医疗等发展方向,为政府和企业数字化转型以及ICT业务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政府和企业对于数字化转型的理念认识越来越深刻,转型创新逐步进入倍增阶段,人工智能技术持续高速发展,工业互联网广泛建立起来,3D打印、区块链、VR/AR等技术获得广泛应用,各类机器人、自
动驾驶系统等逐渐普及,“数字原生”、“云原生”等新型企业快速成长,物联网和5G构建新的场景,这些将成为ICT市场发展的持续动力。政府关于反垄断、治理网络环境等多项政策,则为ICT行业未来的长期稳定发展提供了保障。
网络安全领域,随着城市数字化转型的不断深入,网络安全问题已成为热点议题,而《网络安全法》《密码法》《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的颁布实施,网络基础设施保护、数据安全保护和个人隐私保护已成为关注重点。城市数字化转型离不开网络安全的重要支撑,切实提升关键信息基础设施、行业重要数据、系统整体运营等保护能力是关键点。
数字园区领域,基于传统园区中信息不能共享、智能应用水平低、信息化与园区无法整体协调、公共数据没有互联互通、用户感知度较差等痛点,重新打造数字化园区解决方案,通过智慧园区业务中台、工业互联网数据中台、大数据分析平台以及人工智能能力平台为智慧园区提供丰富、便捷的服务,协助企业之间实现资源共享,充分体现产业链的拉动力量。
信创领域,2021年,党政信创迎来行业高峰,各地政府均加大投入推进信创替代工作;行业信创全面铺开,金融、电信进入落地关键阶段,能源、交通紧随其后。由于行业不依赖财政资金,且行业信创市场属于性能导向,更强调适用性,金融、电信行业推进速度最快,已于2020年之前开启测试;随后能源、交通、航空航天、教育、医疗等行业也开始逐步进行政策推进和测试,预计2022年有望成为多个行业大规模推进国产化替代的关键年份,并在2023年进一步放量。从信创解决方案应用领域分布来看,党政领域以较为成熟完善的解决方案持续引领,金融、电信领域正在加速推进,医疗、交通、能源领域解决方案趋热,信创应用正在从党政领域向全领域转化,信创应用发展新格局正在形成。
在当今国际形势的影响下,国家战略导向和政策倾向都在大力推动着行业发展,未来市场规模庞大。企业能否高效完成大规模项目的组织实施、提供可信安全的大规模数据处理、实现不同应用场景下的信创适配等等,将是在市场竞争中领先与否的关键。
(四)智慧城市行业
自2008年智慧城市概念提出以来,我国智慧城市发展大体上经历了探索实践、规范调整、战略攻坚和全面发展四个阶段。2021年,“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加快建设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政府,以数字化转型来整体驱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治理方式变革”,城市数字化转型上升为国家战略。
近两年,全球范围内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肆虐,传统生产生活方式面临挑战,信息化、数字化需求激增,进一步加速了城市全面数字化转型的进程。推动城市数字化转型成为提升城市能级和塑造核心竞争力的得力抓手与现实选择,各地政府响应国家战略,全面布局城市数字化转型,推出一系列城市数字化转型政策。
2020年底,上海市发布《关于全面推进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的意见》,以将上海建设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数字之都为目标,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坚持整体性转变,推动“经济、生活、治理”全面数字化转型;坚持全方位赋能,构建数据驱动的数字城市基本框架;坚持革命性重塑,引导全社会共建共治共享数字城市;创新工作推进机制,科学有序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2021年底,《上海市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十四五”规划》发布,明确要求到2025年,上海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取得显著成效,对标打造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数字化标杆城市,基本构建起以底座、中枢、平台互联互通的城市数基,经济、生活、治理数字化“三位一体”的城市数体,政府、市场、社会“多元共治”的城市数治为主要内容的城市数字化总体架构,初步实现生产生活全局转变,数据要素全域赋能,理念规则全面重塑的城市数字化转型局面,国际数字之都建设形成基本框架。
2021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提高数字政府建设水平”“建设数字中国”的工作部署,明确了“十四五”期间数字化建设的主基调。在“十四五”时期,城市数字化转型将成为各地政府的首要任务,智慧城市行业也将迎来更大的市场机遇。
万达信息智慧城市业务以“市民云”为基点。作为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的主要参与企业,万达信息以“随申办”市民云作为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的核心平台,助力上海数字生活、数字治理、数字经济的全面发展。立足上海,辐射全国,公司智慧城市业务助力成都、长沙、海口、柳州、西安等27个城市的数字化转型进程。
2021年,万达信息智慧城市(市民云)中心联合国家信息中心共同编撰了《中国智慧城市长效运营报告(2021)》,并以“激发数据活力,赋能城市数字化转型”为主题,举办了第一届智慧城市长效运营峰会,奠定了在城市数字化转型浪潮中,万达信息的智慧城市长效运营标杆地位。
(五)健康管理行业
自从2013年《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发布以来,国家围绕健康中国建设密集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核心目标是“全方位干预、全生命周期和防控重大疾病”。2016年,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成为引领大健康产业发展的航标,大健康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产业发展问题推动市场改革和创新,主要体现在两大方面:
第一,供给侧矛盾促使医疗健康服务向预防为主模式转变。医疗服务需求尤其是高质量服务需求与医疗资源配置存在矛盾,医疗卫生人力资源配置增长滞后于人均GDP增长和医疗需求增长,常见病逐渐解决,疑难杂症需求加大,导致看病难、看病贵等医疗供给方占主导地位的现象,直接推动以治疗为主到以预防为主的健康服务供给模式转变。
第二,大健康产业成为推动城市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推手。大健康产业正在成为许多城市推动数字化转
型升级的重要内容,有资源有条件的地区纷纷用“健康”来串联、激活区域内的医疗服务、养生养老、文化旅游、生态农业、温泉地热等健康相关产业资源。围绕生活、生态、产业三个方面,打造一系列健康主题功能项目,推动健康消费升级,发展健康产业体系,打造健康生活系统。此外,当前市场存在日益增长的需求和严重供不应求的矛盾。健康行业是唯一一个不需要界定客户群体的行业,所有人都会接触健康行业,这意味着一个14亿人口的大国会有强大的需求。值得关注的是,目前很多医疗资源向大中城市的三甲医院集中,虹吸效应日益凸显,但是大城市挂号又很难。所以,如何更好地匹配资源、均衡资源也是值得思考的问题。综上所述,由于人口老龄化加剧、人均收入提高以及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全面覆盖等因素的驱动,我国医疗健康服务行业急速发展。在“健康中国”大战略指引下,宏观层面发布利好产业政策、各级政府设立多层次大规模项目基金,资本市场适应灵活机制快速响应,多方共同推动了中国医疗健康行业进入发展快车道。国家《健康中国行动(2019年—2030年)》提出了十五项重大行动,行动的总体目标为:“到2030 年,全民健康素养水平大幅提升,健康生活方式基本普及,居民主要健康影响因素得到有效控制,因重大慢性病导致的过早死亡率明显降低,人均健康预期寿命得到较大提高,居民主要健康指标水平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健康公平基本实现,实现《“健康中国 2030”规划纲要》有关目标。”
近年来中国医疗健康服务市场发展迅猛,2019年,中国银保监会等13个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促进社会服务领域商业保险发展的意见》,到2025年,商业健康保险市场规模将超过2万亿元。伴随着中国银保监会新修订的《健康保险管理办法》落地,健康管理服务成本占净保费比例上限提高至20%,健康管理服务产业市场蓄势待发。
基于在三医核心业务的优势基础,公司健康云汇聚各类医疗健康服务资源,为政府(G端)、服务机构(B端)、公众(C端)打造城市级医疗健康服务的一站式互联网总入口,为城市医疗健康管理方提供新型健康保障运营服务平台,与行业链上下游合力构建“医、药、防、养、康、护、健”融合的七位一体健康服务生态圈。通过抓住城市数字化转型的拐点,成为提供数字健康城市高质量发展解决方案的提供商;以创新驱动增长,以转型促进发展,成为“互联网+公共健康服务”综合运营服务商。
2021年,健康云重点依托5G和云计算技术,技术平台向云化、容器化、大数据化方向发展,建立覆盖“云、管、端、用”的统一协作业务体系,逐步构筑数字物联网健康管理产品体系;医疗健康产业服务与线上线下一体化运营体系相结合,以健康云平台的多渠道入口、大规模用户体量为基础,构建“多产业服务+双引擎”运营生态体系。
作为中国人寿成为万达信息第一大股东后首个重点孵化的战略项目,蛮牛健康以助力“健康中国 2030”
建设,促进全民健康为己任,聚焦健康管理与保险科技领域,基于AI及大数据技术,搭建健康筛查、健康计划、医疗服务、健康商城、生活检测、金融保险六层架构,全生命周期、全流程的健康管理服务平台,为用户及行业客户提供全流程健康管理和精准保险科技服务。
下一阶段,蛮牛健康将聚力产品创新,打通健康管理场景布局,通过引入政府、学会、药企、商保等外部战略资源方,依托创新服务、保障支付、医药险价值链等战略新项目,创新2G2B业务模式,共同构建健康管理服务生态、打造保险科技驱动轮,以服务创新为“健康中国2030”战略目标增添新动能。
二、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
(一)智慧医卫
作为公司“3+2”架构中的重要传统业务板块,智慧医卫历经二十余年发展,形成了覆盖医疗保障、药品管理、区域卫生、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基层卫生等领域的全线产品和解决方案。
万达信息是医疗保障/药品管理领域的开创者和创新者、区域卫生/公共卫生领域的领导者和引领者、医疗服务/基层卫生领域的领先者和革新者,拥有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医疗保险业务经办、DRG及DIP医保支付改革、医保基金监管、全流程传染病防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疫情联防联控、智慧疾控/卫监/妇幼/精卫、药品招采配用一体化平台(阳光医药)、多院区一体化智慧医院解决方案、基层医疗一体化云平台、互联网+医疗健康、智保通商保协同服务平台等全行业领先的产品和解决方案,参加了多项国家信息标准、指南和技术方案的编制。
万达信息积极响应国家卫健委、医保局等的管理需求和工作部署,围绕不同类型卫生机构的智慧卫健、智慧医保/医药、智慧医疗建设,深度参与医疗保障、分级诊疗、医共体/医联体等方面的改革以及“三医联动”协同框架的构建。
目前,公司智慧医卫业务已覆盖全国3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120多个地市,1000多个区县,涉及
二、三级医疗机构200多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1500多家,社区(村)卫生室(站)1万余家,累计为6亿多人提供卫生健康和医保服务。
1、智慧卫健
2021年,作为智慧卫健的领导者,公司持续发力传统业务,一方面重大项目如海南“三医联动一张网”、
上海市卫健委数据中台等完成阶段性验收,并获得业内高度评价,既有客户认可度保持高位水平;另一方面,开拓了贵州、重庆、甘肃、大理、荆门等省市新客户,协助南京、宁波、东营以及苏州市吴中区客户获得互联互通评测五级乙等荣誉,进一步夯实了市场地位,为未来持续深耕市场奠定了基础。公司积极推进创新业务,加大在卫生健康数字化转型领域的研发与转化,参与上海市便捷就医数字化转型以及浙江省数字化改革,结合行业痛点稳步布局互联互通互认、医疗付费一件事、精准预约等相关业务场景。公司重点推进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公共卫生业务,深入抗疫一线,深挖公共卫生需求、短板和弱项,结合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成立的政策导向整合资源布局“未来公卫”,整体推动面向智慧城市的公共卫生应急、融合条线业务的公共卫生大脑、政府与市场协同的健康管理等应用场景的构建,在上海、贵州、重庆、湖北、浙江等省市地区落地项目,引领市场。截至2021年底,公司累计重点保障和支撑了20多个省市疫情防控应用安全、有序、高效运转,响应了100多个地市以上客户的疫情防控数据交换和数据治理的应急需求,助力抗击疫情并支撑疫情防控常态化,得到了用户的广泛好评。
2、智慧医保/医药
2021年,智慧医保/医药板块重点围绕三大领域推动市场布局:(1)医保标准信息化方面,凭借雄厚的技术实力与丰富的项目实践经验积累,助力上海、浙江、广东、广西、安徽、重庆等省级国家医保平台系统落地;(2)支付制度改革方面,向广州、上海、潍坊、营口等15个地市的DIP业务项目提供服务,并助力这些试点城市在国家医保局两轮交叉调研评估考核中交出了“优秀”的评估答卷,市场占有率处于领先地位;(3)在服务商保方面,协同中国人寿为相关地市医保管理部门提供智能监管和支付改革等技术服务,通过“医保科技+经办服务”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一体化专业技术服务模式,完成海南、广西、四川、贵州、新疆兵团等15个省28个地市的医保飞行检查工作,从行业解决方案、交付实施管理、产品研发推广、专业知识运营等多维度,实现业务增长目标,持续优化资源使用与成本控制。
3、智慧医疗
2021年,国家进一步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提升医院管理精细化、智能化水平,推进互联互通测评、电子病历评价、医院智慧评估等医疗信息化建设步伐。公司智慧医疗板块市场继续拓展,围绕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东西南北四院区的系统整合工作,实现大型医院信息一体化建设,并助力医院通过医院信息互联互通五级乙等的等级评审;积极开拓新地域,中标深河人民医院信息化建设、同济大学附属口腔医院电子病历配套改造项目、景德镇市第一人民医院的信息化整体建设项目,其中深河人民医院项目是公司在广东省第一家三级医院客户,为公司拓展粤港澳大湾区的医疗信息化市场夯实了基础;持续深耕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承建安徽省儿童医院国家儿童医学中心信息化建设项目,已于2021年上半年成功切换上线,并完成电子病历四级评审工作,为助力医院进一步的高等级评审奠定基础。
(二)智慧政务
作为公司“3+2”架构中的重要业务板块,智慧政务在深耕上海行业市场的基础上,打造以“物联、数联、智联”为特征的数字底座,搭建数据驱动的数字城市基本框架,构建城市数据中枢体系,以“一网通办”“一网统管”建设强化精细高效的政务服务、企业服务能力以及数字治理综合能力,涵盖城市安全、民生服务、教育文创等业务领域,向全国积极输出政务服务和城市治理的先进模式,助力城市数字化转型。报告期内,公司构建城市级“数据底座”,形成“数据资源运营+应用场景模型”的数据服务体系,有效支持全域数据要素的归集、融合、治理与赋能应用,全面打造“城市贡献数据、数据促进应用、应用服务城市”的大数据共建、共用生态闭环。比如公安数据大基座聚合了公安各条线数据资源,提供集成业务流和数据流于一体的服务能力,汇集一人一档、标签中心、布控总线等全局业务组件,实现业务能力复用,将分散在不同业务系统中孤立的数据通过组件服务进行整合,从而支撑前端业务快速智能创新。
1、政务管理与服务领域(“一网通办”“一网统管”)
“一网通办”通过搭建起全流程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实现政务服务事项的一口受理、集成服务、一网通办,为用户提供高效、便捷的一体化政务服务。上海“一网通办”已对接42个委办单位、16个行政服务中心、220个街道社区、3000余项服务事项。报告期内,公司承建上海大数据中心运营项目总集,夯实上海政务服务新型运营服务模式,树立了“建设与运营并重”创新理念,为加快城市数字化转型奠定基础。公司聚焦服务提升,重点推进12个“一件事”,协助政府开通“一网通办”视频号、抖音号、B站号等。上线“一网通办”线上帮办,覆盖各终端35项高频事项;推动“一网通办”政务服务事项入驻银行自助终端,拓展服务渠道;落实长三角“一网通办”政务服务地图,方便三省一市企业和群众查询信息、就近办理。
报告期内,“一网统管”方面,公司建立实时动态“观管防”一体化的城运总平台,接入各个部门的系统和应用,实现对城市运行管理实时数据的共享交换、分析研判和闭环处置,实现平战无缝衔接转换,确保高效处置突发事件。围绕“高效处置一件事”,推出生态环保、市场监管、司法、市域社会治理等业务领域的一网统管解决方案,运用物联网、大数据、5G网络、AI技术等前沿技术开展城市精细化管理,通过一网统管线上线下的联动,以数字化管理解放人力、减负基层、再造流程,打破城市治理条线壁垒,推动城市治理由人力密集型向人机交互型转变,由经验判断型向数据分析型转变,由被动处置型向主动发现型转变,全面提高管理效率。
报告期内,公司持续深化各省市场监管一体化综合业务平台建设,积极呼应业务改革要求,陆续推出智慧市场监管一体化平台升级版、市场监管应急指挥解决方案、市场监管数据驾驶舱解决方案等多个解决方案体系。随着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全国统一企业开办系统、全国市场主体登记注册网上办事服务平台等项
目在全国31个省份的逐步推广,各省市场监管领域客户对公司的信任度和认可度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报告期内,公司积极拓展与中行、工行、建行、交行等金融部门在政银合作领域的政务服务项目,响应各地政务服务局、行政审批局、数字经济局、网络理政办等政务服务部门的业务扩展需求,助力客户实现精细化管理,全方位、立体化地输出公司强大的政务服务综合能力。
2、城市安全、民生服务、教育文创等领域
城市安全领域,主要聚焦在公共安全、大司法、智慧交通和工业互联等四个方向。报告期内,公司重点完成智慧检察平台、综治网格化平台、公安综合执法和交通综合执法平台等行业平台的开发;进一步加强移动安全管理、公安大数据、智慧矫正中心三个软件的产品化工作;在行业信创领域完成智慧公安、智慧戒毒、智慧检务、智慧交通等业务软件适配工作。同时,加大公共安全、政法、交通等领域的全国市场拓展力度,在上海、浙江、重庆、湖南、四川等省市形成较大规模业务增长。
民生服务领域,公司提供面向B端和C端的民生云服务运营体系。报告期内,公司全面推进细分领域的服务体系建设,中标湖北省退役军人“1123”工程综合信息管理系统、江西省社会保险对接养老保险全国统筹信息系统、“云上贵州”全省养老服务云平台、南通市退役军人管理服务平台、大连市人才大数据综合服务平台、吴忠市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青岛市退休一件事及大数据辅助工伤鉴定平台等项目。尤其在“十四五”期间,针对国家和各级政府部门重点关心的“一老一小”问题,公司承建的民政部金民工程全国养老服务系统已经实现全国32个省(区、市)正式运行,协助各级地方政府开展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通过苏州建设未成年保护管理系统,协助苏州市开展未成年保护管理体系建设。同时,继续推进中国人寿集团人力资源系统建设,在大型中央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领域树立“产品+服务”标杆。此外,积极推进互联网SaaS产品,其中居家护理SaaS平台已服务170余家企业。同时,不断探索新业务合作模式,在江苏海门区与农业银行合作试点开展养老机构预存款资金监管。
教育文创领域:智慧教育方面,公司智慧教育平台涵盖了智慧教育、数字校园、智慧幼教、双减进校进社区等领域。报告期内,公司继续以“上海微校”为核心进行重点业务扩展和产品推进,完成资源底座和应用服务、“海上名师坊”运行服务、空中课堂运营支持和运行保障服务等,“上海微校”作为上海在线教育品牌写入上海市促进在线新经济发展行动方案(2020-2022年);公司持续打造上海青少年体育素养大数据平台,面向全上海中小学学生提供体育素养监测、分析及智慧干预服务;公司持续推进高校数字化转型,打造典型数字校园建设,初步形成“数字校园数字基座加智慧校园一网通办、智慧校园一网统管、智慧校园一网统学”的产品体系。智慧文创方面,报告期内,公司在线上数字化体验与服务的创意、技术和产品化取得显著成效,为智慧博物馆、科技馆、图书馆、文旅、会展等多元化线上服务提供了优质产品和解决方案;积极参与建党100周年全国性多个重大文化献礼智慧化项目及文旅数字化转型典型场景建设,
成功中标、实施国家级/省市级的线上场馆平台项目,包括解放军海军博物馆、中央礼品文物管理中心、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上海少年儿童图书馆、上海天文馆、苏州博物馆等项目;参与编制2021年文化和旅游行业标准《文旅二维码信息编码和交换规范》,促进文化和旅游业服务和数据方面的深度融合。报告期内,公司荣膺全国“第七届十佳文博技术产品及服务奖”。
(三)ICT业务
ICT业务通过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网络安全、数字园区等创新技术驱动和升级业务革新,通过提升项目管理应用能力,挖掘海量信息数据资源价值,利用系统集成支持业务决策和运行,赋能客户数字化转型驱动业务运营,将数字资源转变为战略资产。作为可信赖的新IT综合服务商,万达信息提供基于新IT架构的智慧解决方案,包括信息技术应用创新、系统集成、网络安全、数字园区等业务领域解决方案,以及全生命周期的综合IT服务,包括集成、运维、咨询、安全、增值等服务。ICT行业技术解决方案既独立形成自身业务,也与公司传统业务及战略业务相辅相成,是公司整体软件解决方案的基石。
作为数字化经济的领导者和赋能者,作为“双碳”战略的践行者和推动者,万达信息正通过在大数据中心建设、“东数西算”战略布局等方面的强大实力,契合数字经济、绿色发展的理念和价值,实现数字创新与行业场景的深化融合,并且在数字技术与解决方案、工业互联网等领域全面布局,通过智慧工厂、数字园区、碳中和行动等新的尝试和探索,以技术创新构建起了引领绿色发展的数字化基石。
1、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业务
公司信创业务以国家“新基建”战略为指引,充分发挥自身行业优势,积极构建信创产业生态,打通信创产业上下游,提供包含规划咨询、设计研发、软件测试、系统集成、实施交付和运营维护的一站式服
务。2021年,公司深耕党政信创、加速国寿协同、拓展国家部委和行业信创业务,同时强化基于信创的通用解决方案和行业解决方案的研发投入。
通用方面,打造万达特色数字化信创底座方案,内容包括信创云、信创桌面云、密码体系的建设方案、数据迁移、应用迁移、异构数据同步、数据备份、应用容灾等解决方案;行业方面,在公文系统、政务管理、公检法司、民生保障、智慧交通、市场监管、金融保险、医疗卫生、企业制造等方面均形成了基于信创的行业解决方案。同时,行业应用还加大与信创生态厂商的兼容适配工作,取得了大量兼容互认证书。
党政信创方面,加强在中央部委和上海、四川、山西、河北等区域市场拓展,保持信创业务良好发展。行业信创方面,公司积极推进在金融、制造、医卫等领域的信创试点和拓展,助力行业客户国产化进程。
报告期内,公司信创协同电子公文系统入选《2021年上海市优秀信创解决方案名单》,公司在“2021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智慧工匠’选树、‘领军先锋’评选活动”中,荣获信创应用测试竞赛一等奖。
2、系统集成业务
在新一轮“智慧+行业”建设的行业背景下,行业智能化迈入规范建设、纵深推进时期。如何全面构建面向公众的“智慧服务”和面向管理的“智慧管理”,是各个行业实现数字化转型、提升智能化建设水平面临的重要挑战。行业服务的高效化与安全化、服务的便捷化与自主化及管理的标准化与数据化,是行业智慧化现阶段建设的关键要素和目标。随着智慧应用的增多,业务的互联互通和运维管理、资源的高效利用与关键业务的永续性,成为行业智慧化纵深推进中必须攻克的难关,基于对智慧城市行业的深刻理解,万达信息的系统集成解决方案具有突出优势。
2021年,公司主要打造基于5G网络、数据中心、云计算、大数据、光磁融合存储、物联网等的数字新基建场景,打造泛在赋能、智能协同、开放共享的数字化底座,整体解决方案主要围绕智慧医卫、智慧政务等场景展开并推进,业务提供包括顶层设计、规划咨询、售后交付、方案创新以及生态构建等。
2021年,公司紧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机遇,在立足上海、浙江、安徽、江苏区域市场的同时,西南、中南、西北等区域拓展保持良好势头;行业方面,公司在大政务(政府、事业、政法等)、大民生(医疗卫生、教育等)、大企业(金融、烟草等)等领域也保持了良好发展势头。
3、网络安全业务
万达信息的网络安全业务主要包括:(1)等保2.0服务能力(覆盖系统定级咨询、系统安全评估、系统差距分析、安全建设整改、协助安全测评全生命周期的安全服务能力);(2)网络安全服务能力(涵盖网络安全重保、护网红蓝对抗、安全渗透测试、代码审核评估、应急响应服务、安全培训服务);(3)密码应用评估能力(覆盖密码应用咨询、密码应用安全评估、密码应用差距分析、密码应用建设整改和密码评估协助测评等)等,通过以上的安全服务实施可帮助客户准确全面识别安全风险,提出技术解决方案,
从而有效降低客户系统的整体风险。2021年,围绕国家和地方提出的政务、医疗、教育等场景化数字化的相关要求,结合公司行业优势,ICT与政务、医卫、教育等部门联手打造与业务紧耦合的数字安全底座,进一步突出行业优势;强化“产品服务化、服务产品化”的理念,进行业务赋能升级,以智慧政务、智慧医院、智慧教育等为切入点,打造基于项目型的安全运营服务能力,以市民云、健康云等互联网服务平台为基础,打造互联网安全运营创新服务能力。2021年,《关于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十四五”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等一系列利好政策推出,医卫行业信息化投入相对较多,智慧医卫也是公司的传统优势行业,因此,凭借在安全集成、安全运营、安全重保和红蓝对抗等方面的经验积累,公司在医卫行业收获较多网络安全项目。同时,以“随申办”市民云为平台基础,打造的互联网安全运营服务项目获得突破;在教育、政务等行业网络安全业务也保持稳步增长。
4、数字园区业务
数字园区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数字化制造业深度融合的产物,通过对人、机、物的全面互联,构建起全要素、全产业链、全价值链全面连接的新型生产制造和服务体系,是数字化转型的实现途径。结合5G网络集群通讯、云计算、工业智脑、物联网、边缘计算等技术,重新定义智慧园区数字中台,实现自上而下的全对象联接,为客户实现智慧商务、智慧建筑、智慧生活等场景,并提供技术咨询、系统设计、施工安装、调试、培训及维护在内,全面整合、互联互通全方位的智慧园区数字中台系统整体解决方案服务。随着国家和地方政府“十四五”规划的不断推出,全国各地都在加速智慧城市、平安城市、智慧园区、雪亮工程、智慧校园、未来社区等各种结合场景的智能化大中型项目落地。2021年,公司基于过往的行业经验积累,加速拓展医警联网、校警联网、雪亮工程、人脸识别+医保控费、智慧园区、智能楼宇等行业领域的解决方案落地。利用万达信息在行业客户的优势基础,在医卫、教育、政务行业等落地相关数字园区项目,持续提升行业影响力。
(四)智慧城市(市民云)业务
公司智慧城市业务主要以市民云为载体,搭建可信的“互联网+城市服务”平台。“市民云”(APP名称因省市地区各异)是城市服务的总入口,为个人提供智能、可信的个性化服务,包括政务服务、公共服务、生活服务及社区服务,是一个集成面向市民出生、教育、就业、就医、养老等在内全生命周期服务的超级APP,让百姓享受城市服务像网上购物一样方便,提升百姓对智慧城市的获得感。
在城市数字化转型关键时期,作为城市服务总入口,市民云积极发展以智慧社区为载体的“可信生活圈”和“社会协同平台”的两翼服务:(1)提供以个人为中心的智能化生活方式,围绕社区-商家-居民,
链接社区周边资源,包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学校、小商铺、菜市场、水电维修等服务,实现社区街道办、社区居民、社区商家三端闭环,以周到贴心的管家式服务,为市民提供智能的生活方式;(2)社会协同平台,围绕优政、惠民、兴业、智治,打造智慧治理“操作系统”,向政府提供监管审批、组织治理的平台,为企业搭建供需匹配的桥梁,向居民提供参与治理的渠道:1)打造智慧社区,服务政府基层治理,为政府机构、基层组织、社会力量提供参与治理的平台;2)在提供SaaS(软件即服务)的基础上,进一步建设数据和服务能力开放系统,通过开放接口方便企业在市民云平台上发布和运营社区服务;3)提供居民建言献策、评价体系等服务,通过信息公示、问卷调查、投票评选、线上议事等方式鼓励居民参与社区事务。报告期内,市民云在市场拓展中积极探索并验证“智慧城市整体建设运营新模式”、“智慧城市与产业投资结合模式”、“智慧城市长效运营模式”等市场拓展新模式,在此基础上成功落地张家口、石家庄等城市,并和甘肃武威签署成立大数据公司、负责武威智慧城市建设及运营的协议。截至2021年12月,市民云签约城市数达27个,覆盖人口超1.5亿,注册用户数达1.23亿。
报告期内,该产品实现了由市级、区县、街道和社区灵活采购、独立购买服务。这开辟了全新的业务商机,在市民云存量城市及意向城市中,有近三成城市陆续跟进试点系统上线,在成都,社会协同平台产品支撑打造了“社智在线”智慧治理品牌。“可信生活圈”目前在成都、柳州、扬州、永州等地试点了资源和信息连接,共吸引3万多组织(含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居委会、个体工商户)入驻,助力政府和商家向公众累计发放优惠券超6千万元,累计服务超2千万人次。智慧城市(市民云)中心还积极进入金融增值业务领域,目前电子钱包及支付功能已成功对接多家银行,实现在成都、柳州、临沂、景德镇、资阳、眉山等多地落地对客;上海医保个账险惠民保业务“沪惠保”在随申办市民云实现投保、理赔全流程打通;景德镇市民交通出行场景“扫码乘车”服务在智慧瓷都APP上线使用。在品牌打造方面,智慧城市(市民云)中心以“激发数据活力,赋能数字化转型升级”为主题,策划筹办并于2021年7月10日召开国内顶级规格的《中国智慧城市长效运营研究报告》发布会暨城市数字化转型研讨会。市民云作为激发数据活力、打造生活数字化转型标杆场景、赋能城市数字化转型升级的智慧城市运营典范,已成为我国现代化新征程新阶段贯彻新理念、构建新格局的重要助力,将持续为数字中国的建设贡献坚实力量。在疫情防控方面,智慧城市(市民云)中心充分发挥城市服务总入口的优势,为市民提供可信、专业、便捷的疫情防控服务,乌鲁木齐“新疆好地方”APP通过健康服务码、入乌申报、场所码实现一码通城、快速通行;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张家口赛区)核心区疫情防控信息化平台通过平台及“幸福
张家口”APP保障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张家口赛区)日常及比赛期间疫情防控常态化管理;成都“天府市民云”通过社区报到码实现社区对来(返)蓉人员的信息摸排;张家界“我的张家界”APP通过张家界码实现信息化技术精准防控;武威“天马行市民云”APP通过场所登记为流调、溯源提供数据支撑。
(五)健康管理业务
1、健康云
(1)平台护航,云网利器硬核助力抗疫一线
根据疫情防控形势需要,健康云快速推出智慧防疫“三件通”——核检通、健康通、接种通,健康通通过“智能识别、精准拦截、一码查验、码上通行”四步法实现对人流量较大且人群身份不固定的场所的快速健康核验;核检通采用“扫码即用、云上登记、亮码即采、云端调度、实时反馈”五步法保证大规模人群核酸检测工作有序推进;接种通“一人一档,带码打针”,全链条一体化运作,提供“登记—扫码—接种”一条龙服务,实现一千余万人接种的“一人一码一档”全过程可追溯。健康云充分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形成健康通行、智能筛查、快速接种、多级联动、立体管理的互联网+智慧疫情主动防控体系,打通线上线下防疫服务渠道、赋能基层网格化管理、增强在线防疫能力。报告期内,互联网+接种业务累计服务超千万人次,增值业务拓展初现成效。核酸检测服务全市快速覆盖,企业团单模式初步成型,第三方检测合作度全面提升。
(2)探索推进“创新产品+技术引擎”体系化建设,提升服务空间与内容
总体规划清晰分析市场竞品,找准定位实施差异化商业产品建设策略。升级改造全国性预约挂号综合型服务平台,加快推进在线续方和在线医技的开发,确保远程医疗体验和效果。针对智慧医院、智慧家庭、智慧社区三大应用场景,开展5G智能终端设备研发,智慧机器人研发、智慧健康驿站桌面版设备研拓;从产品导向到个性满足,升级丰富移动端产品线,构建服务闭环,提升服务能效。
紧抓数字化转型契机,智慧三件通创新产品与数字健康城区商机带来千万用户、上亿销售业绩。
(3)互联网医疗四大业务板块并线发展,助力扩大市场覆盖面
报告期内,健康云稳步推进互联网社区医院建设,目前互联网社区接入72家。围绕医患两端积极推广互联网医院建设,基于长三角(上海)智慧互联网医院已建立涵盖7家市级三甲医院,向下辐射1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12个村卫生室(站),向长三角区域辐射到浙江嘉善二院、江苏吴江五院、安徽霍邱一院的平台型医联体网络体系。远程医疗业务持续发力,运营服务方覆盖上海近20家重点三甲医院,申请方覆盖全国31个省市的400余家医疗机构。初步形成了整建制平台型互联网医院运营模式,探索营造区域融合的可持续发展市场。
2、蛮牛健康
2021年,蛮牛健康聚焦“健康管理+保险科技”双轮驱动战略升级,已打造形成以蛮牛伙伴(A端)、蛮牛员福(B端)为核心的保险科技能力,提升以蛮牛健康(C端)、蛮牛医生(D端)为核心的健康管理能力,加速业务融合与数字化转型。
围绕2.0战略迭代,公司聚焦健康管理板块核心产品研发。蛮牛健康APP 2.0健康照护版于2021年8月20日正式上线应用市场,全面提升健康管理、智能物联、数据共享、健康顾问等核心功能。报告期内,蛮牛健康APP 2021年新增注册用户113.66万人,环比增长168.98%,累计注册用户数达154.4万人。
同时,为满足家庭健康管理场景的养老服务需求,蛮牛健康打造了“数字化健康养老照护平台”——蛮牛孝镜,并于2021年10月17日在“中国养老产业数字化高峰论坛”正式发布。作为一站式智慧养老解决方案的健康管理终端产品,蛮牛孝镜的推出旨在以有温度的科技开启居家智能养老照护新时代。报告期内,产品入选“报时未来?2021(全球)企业创新实践年度峰会”——技术与产品创新实践获奖案例。
在保险科技板块,为持续助力保险业数字化转型,旗下蛮牛伙伴APP进一步升级,增加了视频模块、客户管理3.0、权益卡报表、碰一碰报表等多项功能,并上线了直播小程序(蛮划算好物联盟)、计划书同屏共享小程序等实用模块。蛮牛伙伴APP累计注册用户13万,累计绑定用户46.2万,同比2020年新增
17.59万。报告期内,公司与中国银联合作开创的一键式“闪垫付”业务形态,有效提高医疗垫付效率、提升保险客户服务体验;新上线“蛮牛医服”小程序,为保险公司提供专业的健康增值服务和理赔服务。
为进一步打开健康险增量市场,公司通过创新服务内容,开拓了包括多种类型的健康管理权益、高端客户肿瘤免疫系统检测(IOK)、中老年客户心血管健康筛查、保险代理人健康管理师培训等项目。报告期内,蛮牛健康权益卡业务覆盖中国人寿系统各级分支机构,同时积极开拓市场合作新渠道,与广发银行15家分行开展了健康管理试点服务。
为积极践行蛮牛健康3.0战略,公司持续加强医药闭环业务布局,探索落地慢病管理业务模式。2021年1月25日,海南蛮牛健康互联网医院、海南蛮牛健康远程医疗中心成功获取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3月11日,海南蛮牛健康互联网医院(“蛮牛医生”)小程序正式上线;小程序依托线下实体医院,为国内医生提供移动在线诊疗的工作站;公司逐步实现“咨询、问诊、处方流转、购药”的医药服务闭环。
报告期内,蛮牛健康获得包括闪垫付软件V1.0 软件著作权、蛮牛伙伴计划书同屏共享系统V1.0软件著作权、蛮牛健康(海南)互联网医院系统应用软件V1.0 软件著作权等数十项软著与专利;获得“健康医疗产业保险峰会金革奖”、健康界“健康中国行动示范V创新”优秀创新奖、中国财经峰会“数字化转型推动力奖”、分子实验室“保险科技创新大赛”优秀奖,入围“中国保险科技100强”榜单并荣获创新大赛优秀奖,摘得报时未来?(全球)企业创新实践年度行业案例奖等多项行业殊荣。
三、核心竞争力分析
万达信息成立二十多年来,历经信息化时代、互联网时代和当前的数字化转型时代,长期深耕行业软件产品研发、系统集成服务和城市运营服务领域,积累了大量丰富的行业经验和众多成功的典型项目案例,对智慧医卫、智慧政务、ICT业务、智慧城市、健康管理等行业的业务需求和应用场景具有深刻的洞察力和理解力。凭借深厚的技术积累和充沛的创新活力,在数字化转型和万物互联的今天,万达信息正不断创新,探索新的行业技术、落地新的行业应用、升级新的行业服务,为客户持续提供领先的产品、服务与解决方案。
1、丰富的行业经验
在智慧医卫领域,万达信息行业经验、人才储备、技术实力、服务能力均有显著优势。智慧卫健方面,公司产品重“建”更重“用”,以全民健康信息平台为核心的区域卫生行业全国市场第一,疾控、卫监、妇幼、精卫等传统公共卫生业务产品和疫情之后升级推出的疫情防控全套件产品和解决方案越来越得到客户的认可和市场的信赖,并支撑服务了医院、基层业务的发展和融合,为整个行业赋能;主笔和参与编制超过20项国家级卫生健康信息化相关的标准和指南,承建国家全民健康保障信息化工程核心基础平台,业务覆盖26个省份、100多个地市和1000多个区县。智慧医保方面,公司在医保支付制度改革、基金监管、公共服务、政商一体化、长护保险、团体或个人保险等方面拥有产品和业务创新,与中国人寿协同实现了在22个省级公司、68个地市的广泛覆盖,服务广州、上海、潍坊、营口等15个地市的DIP项目。智慧医疗方面,公司业务和产品覆盖HIS、CIS、医院信息集成平台、护理管理平台、互联网医院、医疗物联网集成平台等,基于新信息与通信技术架构研发智慧医院产品线,引领智慧医疗和智慧健康的协同发展:
一方面在国内多家大型三甲医院落地实施,树立示范标杆,同时为近2000家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提供信息化服务;另一方面在重点地区深耕打造区域规模效益,宁波金唐的业务在浙江省市场占有率超30%、在宁波市超95%,成为国内智慧医疗的重要建设者。
在智慧政务领域,公司拥有深厚的政务管理与服务、城市安全、民生服务、教育文创行业经验,参与制定了多项行业标准。政务管理与服务方面,“一网通办”是万达信息智慧政务示范项目,“一网通办”模式已成为国家主推的一体化政务服务模式。城市安全方面,公司拥有公共安全、大司法、智慧交通、工业互联等系列平台核心技术,提供社会治理、公检法、应急等行业的核心产品和解决方案,已在上海、浙江、重庆、湖南、四川等省市形成较大规模业务增长。民生服务方面,公司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民政等领域提供技术先进、部署灵活、安全可靠的系列产品和个性化解决方案,业务已覆盖全国31省,服务全国超过8亿人群。教育文创方面,依托上海教育的标杆效应和资源优势,公司提供上海大规模智慧学习平台、学生体育素养大数据平台、智慧校园一体化解决方案等核心产品,有力支撑教育行业数字化转型。
2、深厚的技术积累
万达信息一直努力探索新形势下提高软件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以创新驱动发展和转型,具备在专业技术、创新研发、市场开拓、服务能力等方面的领先实力,是全国首家整体通过CMMI5 V1.3的企业,具有ITSS信息技术服务运行维护标准一级、电子与智能化工程专业承包一级资质、信息系统建设和服务能力等级四级、信息系统安全集成服务一级资质(CCRC)等多项权威资质。公司拥有多个国家级创新平台,是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在智慧城市、智慧政务、智慧医卫、健康管理等行业领域,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关键技术方向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万达信息累计拥有自主知识产权2300余项,报告期内获得370项。公司建立了多个行业信息化标杆,共计主持和参与了50余项国家信息技术服务、数字化转型、企业综合能力评估、软件工程、电子政务、卫生信息、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国家、行业、团体及地方标准规范的研制。2021年,公司参编的4项国家标准,1项团体标准,1份标准化行业研究报告已发布,包括国家标准《信息技术服务 数据资产 管理要求》(GB/T 40685-2021)、团体标准《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T/CESA 1159-2021)以及3项基于云计算的电子政务公共平台国家标准、《信息技术服务标准体系建设报告》等。此外,公司共主持和参与了3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核高基,10余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包括智慧城市、慢病防控、精准医学、主动健康、云计算和大数据等重点专项,2项863计划生物医学大数据项目及数十项省部级疫情防控、医疗大数据、医疗人工智能重点项目的研发及推广工作。通过科研项目的实施,公司系列产品和服务在功能、性能、兼容性和操作效率等方面得到了全方位提升,数据处理能力、数据建模能力、服务智能化水平、业务智能化效率等技术指标不断优化。公司将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兴共性技术与智慧城市各行业深度融合与赋能,始终坚持方案设计和产品研发创新,研发的产品向国家和地方应用推广成为行业典型成果,累计已获得十多项国家及省部级科技奖励和百余项行业类成果荣誉。报告期内,公司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山东省滨州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
3、持续的创新能力
万达信息拥有多个国家级创新平台,是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国家卫生信息共享技术及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依托单位、医疗大数据应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的联合建设单位之一、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万达信息在创新投入、创新合作、技术创新产出、技术创新效益等方面均有突出成绩。
深厚的技术积累为万达信息的可持续创新能力提供了强劲动能。公司一直注重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行业的深入融合,并研发形成业务集成平台、AIaaS(人工智能即服务)平台、大数据支撑平台、云计算平台、链支付平台等基础平台,拓展全层级云服务生
态圈,具备跨地区云牌照、可信云、可信云安全、ITSS云计算服务能力标准(私有云贰级/公有云贰级)、等保三级等一系列资质,构建了基于异构多云环境的安全可信云服务,让行业更智能、服务更便捷。在人工智能方面,继获得2019年世界人工智能创新大赛医疗赛道冠军及人工智能卓越引领奖年度TOP30榜单后,公司荣膺2021年“首届应用算法实践典范BPAA”金融赛道冠军(金奖),并且相关技术已在医疗健康、政务民生等行业大量应用,体现了公司人工智能方面的硬实力。云计算方面,荣获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万达信息医疗健康云服务平台”获ITSS优秀应用案例,参与编制的3项基于云计算的电子政务公共平台国家标准正式获批发布;区块链方面,作为上海区块链技术协会、可信区块链推进计划成员单位以及区块链服务网络BSN官方推荐应用,参与《区块链工程技术人员国家职业技术技能标准》及第一本国家区块链技术职业培训教材审定,获2021年上海市新职业技能大赛区块链应用操作员金牌;隐私计算方面,获得2020CCF大数据与计算智能大赛隐私信息识别赛道冠军,凭借“基于联邦学习的传染病多区域联防联控智能研判模型”入围2021年“首届应用算法实践典范BPAA”医疗算法赛道全球10强;智慧城市及互联网平台方面,通过技术保障大规模城市级高并发系统稳定运行服务,承担“一网通办”服务总线,保证“随申码”7*24小时稳定性运行,累计调用次数超100亿次,获2021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智能算法竞赛一等奖,“特大城市服务集成与治理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项目作为上海市在“物联网与智慧城市关键技术及示范”国家重点专项的唯一代表精彩亮相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接受国家领导人检阅。在大数据方面,面向不同细分领域的诉求,公司进行了科学适配和定制优化,创新研发的数据中台、医学科研、AI病理、数字防疫、数字运营等模块可应用于公司产品与解决方案,通过对科研数据的高可用和合理运营形成了全流程数据支撑云服务平台。目前,围绕大数据“聚、存、管、用”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基建产品及“AI+医疗健康”行业产品已成为国内领先的医疗健康、数字城市整体解决方案,已形成大数据资产化、治理管控、价值挖掘与运营增值等产业化服务能力。经过多年的应用实践,公司大数据产品获得了国内同行的一致认可:“数字化智能病理管理平台”荣获2021年首届CHITEC“英特尔杯”数字医疗健康创新服务优秀案例大赛二等奖;“数字病理智能分析算法”入围2021年“首届应用算法实践典范BPAA”医疗算法赛道全球10强;“阿尔茨海默病早期精准诊断评价预测关键技术的建立”获得2021中国医院协会医院科技创新奖三等奖;“中医药知识抽取与图谱构建”获2020年天池大数据竞赛万创杯季军;“传染病防控综合管理和服务平台”入选《2020年上海市创新产品推荐目录》、工信部2020年新型信息消费示范项目。
4、卓越的服务品质
公司已建立、积累并完善梯队配置合理、技术功底扎实、项目经验丰富的专业团队,从产品研发、售
前咨询、项目交付到运维服务,团队人员都具备良好的业务知识、职业素养和敬业精神,能够为各行各业的客户提供更优质、更专业、更细致的服务。面向城市数字化转型,公司在大型复杂系统的整体咨询规划、系统架构设计、性能瓶颈分析、监控运维体系、压力模拟测试、性能优化提升、应急预案设计等方面积累了面向国内超大规模业务服务系统的技术服务实力和核心竞争优势;同时公司构建了高等级的云数据中心,具备跨地区云牌照、可信云、可信云安全、等保三级、ITSS 云计算服务能力标准、ITSS优秀应用案例等一系列安全合规资质,目前能够提供全层级云计算服务,并全面赋能智慧城市各业务的深入云化转型;在信息安全服务方面,公司经过多年的技术积累,具备了丰富的从事等级保护实施、安全风险评估、渗透测试、应急响应、信息治理咨询等方面服务经验,团队成员主要由安全专家和具有大型安全服务项目丰富经验的人员组成,取得CISSP、CISP、CISAW等业界相关权威安全认证,业务服务涵盖等保2.0服务能力、分级保护、网络安全服务能力、密码应用评估能力等,帮助客户准确全面识别安全风险,提出技术解决方案,从而有效降低客户系统的整体风险。公司秉承智能化、精细化、前移化、服务化的理念,深挖CMMI5级量化、优化项目管理、ITSS服务体系等在企业的应用,持续优化项目绩效指标体系,完善项目全生命周期的运营流程和管理机制;建立分级预警机制,实现数据智能化获取、运算、发布、跟踪闭环流程,提升运营效率;围绕项目进度、成本、质量和客户满意度进行全过程跟踪监控,多维度分析项目执行情况,精细化管理项目实施过程,持续提供高品质的卓越服务,提升满意度,增加客户黏性。围绕公司战略业务对新型人才的需求,公司设立人才基地:充分利用公司雄厚的技术和业务资源,通过与全国示范性软件学院和重点高校合作,全国范围内培养有经验、有技术、掌握标准化软件开发规范和方法、符合IT前沿领域和公司需求的软件人才。人才基地不仅有力加强了万达信息在全国各区域及业务板块技术支撑和资源调配的保障能力,还积极配合了教育部、工信部关于贯彻落实国家推动软件产业生态构建、产教融合发展规划,培养特色化软件人才的举措,完善了长效化的人才培养机制和管理,资源的跨行业线共享和调度,有效满足对项目资源需求的紧急响应,促进运营降本增效,提升公司的服务品质。
5、领先的产品与解决方案
万达信息在智慧医卫、智慧政务、智慧城市等行业的全产品和解决方案都取得显著成果。智慧医卫方面,公司产品适应全国多层次应用的需要,已在多领域成功引领智慧医卫的发展:在智慧医保领域,公司近年来围绕CHS-DRG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和DIP按病种分值开展医保基金使用测算,以客观标化的方式在上海、广州等地开展医保支付改革试点工作,创新引领了新一轮医保支付改革、智能监管的产品和解决方案。在智慧卫健领域,公司在国内率先完成全民健康信息平台产品及解决方案的探索与储备,通过国家标准规范的参与及在全国的实施推广,形成了包括三医联动、分级诊疗、互联网+医疗健
康、智慧卫监、智慧疾控、疫情防控等在内的完善的产品系列;在智慧医疗领域,公司不断加强力量投入新一代智慧医院的产品研发,形成了包含智慧医院、基层医卫一体化、医疗大数据集成与服务平台、医共体/县域一体化在内的完整产品及解决方案。公司的“万达信息电子健康卡管理软件V2.0”和“万达信息互联互通互认软件V1.0”荣获中国软件行业协会2021年度优秀软件产品称号,“数字化智能病理管理平台”获首届CHITEC“英特尔杯”数字医疗健康创新服务优秀案例二等奖。智慧政务方面,公司业务涉及各级各类政府部门,不断创新产品和完善解决方案:“崂山区‘一窗通’新型数字化政务服务中心”获首届中国新型智慧城市创新应用大赛优政赛道一等奖;“万达协同电子公文系统”入选上海市经信委2021年上海市优秀信创解决方案;“万达信息公安智慧统计平台软件”获得中国电子信息行业联合会2020-2021年度优秀创新软件产品称号;“区域大规模混合式教学平台”入选中国电子信息联合会“2021数字化转型百项优秀案例”;公司还获得2021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智慧工匠”选树、“领军先锋”评选活动——信创应用测试竞赛一等奖。智慧城市方面,公司市民云产品年度内荣获27个全国性重要奖项,包括:首届中国新型智慧城市创新应用大赛优政特等奖、中国软件评测中心“2021数字政府‘二十佳’优秀创新案例”、中国电子信息行业联合会2021年企业数字化转型优秀案例、中国软件行业协会2021年度优秀软件产品等。
四、主营业务分析
报告期内,公司坚持“扩规模、增收入、降成本、提效能”的经营目标,对外积极拓展市场,加速传统优势业务板块发展,加强战略创新业务板块的拓展。对内优化内部管理体系,加强项目精细化管理,持续提升整体运营能力,稳步改善利润水平。报告期内,公司扭亏为盈,实现营业收入35.1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6.8%;实现利润总额0.58亿,比上年同期增长104.6%;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0.6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05.3%。
(1)坚持战略导向,提升收入规模
公司深入推进“3+2”发展战略,保持稳定的新签合同规模,传统业务充足的在手合同奠定发展根基,创新业务持续赋能收入增长。2021年,公司营业收入达35亿元,较前期20亿元左右收入规模迈上新台阶。
(2)筑实管理基础,提高盈利能力
公司强化精细管理举措,建立项目实施分级管理和项目运营警示监控机制,以优质高效的交付提升项目效益。提升资源使用效率,支持优质业务稳定发展。报告期内实现毛利率33.49%,较上年同期提升17.64个百分点。
(3)深耕优势领域,储备增长动力
扎根上海市场,深化全国布局,充分发挥智慧医疗和智慧政务行业的多年积累和行业优势,继续深耕市场。坚持高质量发展,签单规模和质量并举。报告期内,实现签单毛利17.3亿元,同比上年同期增长7.4%,签单毛利率达到49%,同比上年同期提升6个百分点,为未来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4)加快业务转型,促进创新赋能
依托项目制的丰厚经验,扎实推进产品化、云化、SAAS化转型,通过“蚂蚁雄兵”计划、“十四五科技规划”提炼优势产品,促进公司产品收入结构调整,提升高毛利率的项目占比。报告期内,传统板块收入比上年同期增长14.1%,实现毛利率约31.9%,比上年同期提升16个百分点。
坚持创新驱动作为公司发展引擎,对健康管理及智慧城市两大战略创新板块靶向精准投入资源。报告期内,创新业务规模和盈利双增,收入比上年同期增长41.8%,占公司业务比重提升至11.7%,实现毛利率约45.3%,比上年同期提升27个百分点。
五、公司未来发展的展望
(一)行业格局和趋势
1、医疗信息化行业
我国医疗信息化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已从以医院管理流程信息化为出发点的HIS,跨越到以围绕患者诊疗流程信息化的CIS,再到与区域性卫生医疗的互联互通,医疗信息化建设实现了从个体到整体、从局部到广域的发展,内涵与功能得到强化,服务范围不断延伸。受政策驱动,近年我国医疗信息化行业快速发展:2011-2019年行业市场规模的增速保持在10%以上的较高水平。此外,据IDC发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医疗信息化市场规模已突破650亿元。
国内医疗信息化市场活跃着为数众多、规模不等的系统供应商。其中,软件系统供应商仍比较分散。未来,面对持续释放的医疗信息化建设需求和政策支持,具有较强的综合服务能力和研发能力的行业头部公司有望进一步发展壮大,行业集中度有望提升。
2、政务信息化行业
2021年3月,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纲要强调要建设数字政府,加强公共数据开放共享、推动政务信息化共建共用、提高数字化政务服务效能。并且,随着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技术在政务领域的广泛应用,基础信息资源库、电子政务信息系统等多个重大工程项目建设的不断深入,我国电子政务市场规模处于不断增长趋势。根据中研普华出版的《2021-2025年中国智慧政务行业发展分析与前景展望
研究报告》,在国家的大力支持和推动下,2020年我国智慧政务市场规模达到3326亿元,同比增长5.86%。预计未来5年,智慧政务仍将保持6%左右的稳定增长。
在政务信息化需求持续增长的背景下,行业对软件及服务需求将不断增长。在行业规模增长过程中,拥有深厚政务信息化行业经验和标杆案例的行业龙头有望展现其显著优势,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
3、健康管理行业
近年来,我国健康管理行业受到诸多政策支持:《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等政策文件都要求落实分级诊疗制度,健全“互联网+医疗健康”连续服务体系,建立信息共享、互联互通机制,实现全人群、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
从需求侧出发,我国健康管理行业规模呈现稳步增长的态势。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2021年中国健康保险促进健康管理发展白皮书》:我国2020年健康管理衍生业务市场规模为330亿元,到2025年市场规模预计可达1360亿元,2015年至2020年市场规模复合年均增长率超过35%,2020年至2025年市场规模复合年均增长率预计超过30%。在明确政策推动及需求增加的背景下,健康IoT和远程健康管理行业市场规模和容量将不断扩大,为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和外部市场环境。
4、智慧城市行业
根据中国软件行业协会的《2021年中国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年鉴》,预计到2050年,我国城市化率将超过80%,智慧城市建设已经成为各地经济建设的重要抓手。随着城市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完善,智慧城市的发展重点逐渐由数字基建转向城市的数字化治理。
此外,中国信通院《新型智慧城市产业图谱研究报告》数据显示,随着智慧城市建设的转型升级,我国对城市的投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2020年智慧城市相关项目总投资约2.4万亿元。目前,中国智慧城市市场的三大热点投资项目依次为可持续基础设施、数据驱动治理以及数字化管理。其中,在数字中国战略的背景下,数字化转型(含数据驱动治理以及数字化管理)项目相关需求的比重会越来越大,以人民为中心、数据驱动的城市服务平台整体新型智慧城市解决方案也会成为智慧城市建设的最大热点,行业龙头公司有望充分受益。
(二)公司发展战略
1、坚持公司定位,提升科技硬实力
公司将继续按照“互联网化科技型公司”定位,坚持科技驱动发展原则,以数字化转型为核心,以“互联网+物联网”为两翼,积极抢占高地,开拓科技驱动型、产品驱动型互联网科技商业模式,深耕蓝海市场。公司科技战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服务具体业务为重点,以硬核科技能力研发及行业产品输出为先导,以打好科技攻坚战,加快构建顺畅、高效的技术创新和转移转化体系为目标,通过不断创新体制机制、
优化资源建设进一步夯实整体科技工作基础,提升整体科技价值以更好服务用户。传统业务方面,智慧政务、智慧医卫以“业务+服务能力输出”为双核心,强化产品标准化,重点研发核心业务领域的通用化、一体化解决方案,满足业务能力输出需求;ICT业务将继续以创新前沿技术为驱动力,创新优化传统产业结构,应用生物识别、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手段,前移并提升产业价值链,多技术、多模式促进产融有机结合,充分发挥产业价值。创新业务方面,公司按照“互联网+”思维,依托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手段,全力推进新产品研发及成熟产品深化运营。
2、夯实核心产品,稳固业务基本盘
公司深耕智慧政务、智慧医卫市场20余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项目案例,建立了产品、技术、服务优势和壁垒。未来,公司将继续依托已有经验和优势,继续发力智慧政务、智慧医卫市场,围绕公司已有业务场景提升ICT业务核心竞争力,重点提升产品标准化水平,逐步提高经营效率。智慧医卫业务方面,公司将继续巩固市场地位和品牌优势,稳步扩大市场覆盖面、提高市场占有率;智慧政务业务方面,政府数字化转型已然成为趋势,公司将继续围绕政府数字化转型,扎根智慧政务市场,大力发展核心业务,在智慧化、数字化上发力;ICT业务方面,公司将继续拓展业务场景,加强业务融合,强化ICT综合解决方案提供商角色定位,集中资源突破金融、能源、医卫、央企等重点行业。
3、践行创新业务,开拓蓝海新市场
目前,公司已在健康管理和智慧城市的创新领域完成业务布局。未来,公司将进一步加强创新领域精准定位,形成清晰的盈利模式,着力践行创新业务,着眼未来发展,开拓健康管理和智慧城市的蓝海新市场。
蛮牛健康将继续立足整合公司在互联网、物联网、硬科技、健康保险、综合金融方面的资源和能力,以“线上+线下”一体化为实现方式,聚焦健康管理业务,开发多种应用场景落地,以聚合的模式实现联动效应;健康云业务将继续践行政府主导、市场参与、共同建设、受托运营的模式,以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数据为核心,统筹卫生健康信息惠民资源,打造城市级医疗健康服务的一站式互联网总入口,提供“互联网+医疗”、“互联网+健康”的数字健康服务一站式解决方案;智慧城市业务以城市市民云为主要载体,将继续立足于搭建和运营全方位、一体化、本地化、可信赖的“互联网+城市服务”平台,集成面向本地市民的全生命周期服务的超级平台,提升居民享受城市服务的便利性和对智慧城市服务的获得感。
(三)经营计划
报告期内,公司践行发展战略和经营计划,保持较为平稳的经营态势,并实现扭亏为盈。为进一步实现公司整体发展战略,结合公司实际情况,制定2022年度经营计划,具体如下:
1、围绕总体战略目标,持续拓展市场
2022年,公司将围绕“健康中国,智慧中国,安全中国”的总体战略目标,坚持“3+2”业务架构,深化推进战略转型方向,以深耕多年的智慧医卫、智慧政务、ICT业务为发展引擎,通过“数字化、产品化、云化”的一体化解决方案,加速在健康管理、智慧城市两大赛道的高速发展,深耕健康管理蓝海市场,积极抢占智慧城市高地,持续探索科技驱动型、产品驱动型的互联网商业模式。公司将继续以核心产品为抓手,以未来公卫和医疗创新管理服务项目、未来城市智慧服务平台项目等重点一体化解决方案为核心,加强推广力度,扩大核心产品的销售额和市场份额。当前智慧政务、智慧医卫方面信息化建设需求旺盛,公司将紧抓市场契机,加强优质项目建设,推进市场覆盖力度。
2、落实技术赋能,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
2022年,公司将跟进行业及业界前沿技术,进行关键技术攻关,继续保持研发投入以持续提升产品竞争力和标准化水平,降低项目成本,进一步实现集约化经营,为公司持续健康经营打下坚实基础。在数据分析、区块链技术、隐私计算技术、数据安全产品、数据共享交换等方面深度赋能公司业务,围绕智慧城市建设、创新的重点行业领域与关键业务场景,聚焦智慧城市数据底座、医学AI训练设施、数字化临床研究等方向开展技术探索研发、产品转化推广、项目落地实施,从而在数字化转型浪潮中持续增强公司技术实力,提升业务竞争力,巩固行业领跑地位。
3、聚焦行业发展趋势,提升创新业务“造血”能力
2022年,公司将积极响应国家数字化转型战略,加快公司数字转型步伐,抓住细分领域机遇,完善资源布局,通过未来公卫和医疗创新管理服务项目、未来城市智慧服务平台项目等重点研发项目,着力打造引领行业未来发展的一体化解决方案。此外,公司将在已完成业务布局的健康管理、智慧城市两个创新领域继续发力,将以进一步形成清晰的经营模式,大力开拓销售市场为主要目标,力争形成一定规模的经营成效。
(四)可能面对的风险
虽然公司已有所准备,但不排除受到各种不利因素影响。具体风险如下:
1、行业竞争加剧风险
公司主营业务目前保持稳定发展的势头,继续保持着国内市场的领先地位。随着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以及物联网等技术的快速发展,催生出大量新技术、新应用和新商业模式,给市场带来了诸多不确定因素。市场参与者将面临更多挑战,需要在新产品或技术的研发、运营服务等方面不断适应市场的变化,保证技术和市场优势。
应对措施:公司将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力度,确保关键技术行业领先和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在巩固原有优势行业及覆盖区域的同时,通过公司“3+2”业务板块的优势产品与优质服务,适时适度扩大业务范围和
覆盖区域,在全国范围拓展建立深度合作生态圈。
2、疫情影响风险
目前,国内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如果未来国内疫情出现反复或加剧,将影响公司业务的实施和交付进度,对公司正常生产经营可能会造成一定影响。公司受疫情影响程度将取决于疫情防控的情况、持续时间等。
应对措施:公司已经并将持续关注疫情的发展情况,及时评估和积极应对,并在公司内部做好宣导和防控,以降低疫情常态化防控期间偶发事件带来的负面影响。
3、技术研发风险
公司在研项目需要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兴技术的支撑,需要对相关领域的技术成果加以应用,但存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新的技术更替和迭代,其间涉及的不确定因素较多。如果公司不能迅速适应市场变化,提供适应最新技术路线的产品和解决方案,将对公司的盈利与市场份额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应对措施:公司将高度关注行业最新动态,始终保持积极研发布局,持续把握最新的市场需求,加强研发可行性和合理性评估,以降低技术研发风险。
4、人才流失风险
公司是技术密集型企业,技术研发和创新不可避免地依赖核心技术人员和关键管理人员,他们在公司各个层面均起着重要作用。如果人才出现大量流失,将对公司的生产经营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应对措施:公司将持续改善员工的薪酬和福利待遇,进一步重视和关注员工的发展诉求,健全培训机制,提供广阔的发展通道,为员工创造学习、锻炼和成长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