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第 1 章 总 论............................................................................................................................... 1
1.1 项目概况............................................................................................................................ 1
1.2 编制依据............................................................................................................................ 3
1.3 编制范围............................................................................................................................ 3
第 2 章 项目建设背景及必要性 ................................................................................................... 4
2.1 项目建设背景 .................................................................................................................... 4
2.2 项目建设必要性 ................................................................................................................ 6
第 3 章 项目建设条件 ................................................................................................................. 10
3.1 区位分析.......................................................................................................................... 10
3.2 自然条件.......................................................................................................................... 10
3.3 社会经济条件 .................................................................................................................. 12
3.4 公共基础设施配套条件 .................................................................................................. 13
第 4 章 项目建设方案 ................................................................................................................. 15
4.1 项目整体布局 .................................................................................................................. 15
4.2 建筑设计.......................................................................................................................... 21
4.3 结构设计.......................................................................................................................... 24
4.4 技术经济指标 .................................................................................................................. 26
第 5 章 公用工程......................................................................................................................... 27
5.1 给排水.............................................................................................................................. 27
5.2 电气.................................................................................................................................. 29
5.3 暖通.................................................................................................................................. 34
5.4 消防.................................................................................................................................. 35
第 6 章 环保、卫生防疫及劳动保护 ......................................................................................... 39
6.1 环境保护.......................................................................................................................... 39
6.2 劳动安全卫生 .................................................................................................................. 45
第 7 章 节 能............................................................................................................................. 47
7.1 设计依据.......................................................................................................................... 47
7.2 能耗估算.......................................................................................................................... 47
7.3 节能措施.......................................................................................................................... 48
7.4 能源利用初步评价 ......................................................................................................... 51
第 8 章 项目组织实施及管理 ..................................................................................................... 52
8.1 项目组织.......................................................................................................................... 52
8.2 管理措施.......................................................................................................................... 52
8.3 组织机构及人员定额 ...................................................................................................... 53
第 9 章 项目实施进度计划 ......................................................................................................... 54
9.1 项目建设期...................................................................................................................... 54
9.2 进度安排.......................................................................................................................... 54
第 10 章 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 57
10.1 编制说明........................................................................................................................ 57
10.2 编制依据........................................................................................................................ 57
10.3 固定资产投资总额 ........................................................................................................ 58
10.4 资金筹措........................................................................................................................ 62
第 11 章 经济效益分析 ............................................................................................................... 63
11.1 项目经济费用效益初步分析 ........................................................................................ 63
11.2 项目财务评价结论 ........................................................................................................ 74
第 12 章 结论与建议 ................................................................................................................... 80
12.1 结论................................................................................................................................ 80
12.2 建议................................................................................................................................ 81
中国轻纺城国际物流仓储中心建设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1章 总 论
1.1 项目概况
1.1.1 项目名称
中国轻纺城国际物流仓储中心建设工程
1.1.2 项目实施单位
绍兴县中国轻纺城国际物流中心有限公司。
绍兴县中国轻纺城国际物流中心有限公司成立于 1999 年 7 月 2
日,法定住所在浙江省绍兴县柯桥街道鉴湖路 1 号,法定代表人为周
俭,注册资本为 3 亿元,企业类型属于有限责任公司(法人独资)。
企业主要经营范围:通过参股、控股等方式,在能源、市场开发、交
通运输、房地产、基础设施、信息产业、生物工程进出口等国家鼓励
及允许的行业进行直接投资、并提供相关咨询服务;下设国际物流分
公司;下设天汇市场分公司;生产:纺织品;批发、零售:针、纺织
品及原料。
1.1.3 项目选址
中国轻纺城国际物流仓储中心工程地块西侧为双渎路,隔双渎路
为蝶庄住宅小区,东临瓜渚湖东直江,与中国轻纺城国际物流中心隔
东直江相望,直线距离仅 300 米,南至裕民路,可斜向望见万达广场,
北至钱陶公路。基地规划总用地面积 77942 平方米,建设用地面积
77015 平方米,整体地块呈矩形,场地平整。地块北侧钱陶公路为城
市主要干道,周边配套设施完善,交通便利。
浙江经纬工程项目管理有限公司 -1-
中国轻纺城国际物流仓储中心建设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1.1.4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技术经济指标如下:
总规划用地:77942 平方米
总建设用地:77015 平方米
总建筑面积:194795 平方米
地上建筑面积:184800 平方米
其中:仓库面积:149104 平方米(5 层)
高层面积:24096 平方米(22 层)
配套面积:11600 平方米(5 层)
地下建筑面积:9995 平方米
总占地面积:34600 平方米
建筑密度:44.9%
容积率:2.4
绿地率:5.0%
总停车位:507 个
货车停车位:215 个
普通停车位:292 个
地下室停车位:267 个
临时停车位:25 个
1.1.5 项目建设投资
项目建设投资 68000 万元,资金来源于公司自筹,其中,投资方
绍兴县中国轻纺城国际物流中心有限公司自筹 27000 万元,向母公司
浙江经纬工程项目管理有限公司 -2-
中国轻纺城国际物流仓储中心建设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浙江中国轻纺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借款 41000 万元。
1.1.6 项目建设进度计划
本项目建设期为 31 个月,2013 年 6 至 10 月进行项目前期报批
等工作,11 月开始动工,至 2015 年 12 月全部建成,2016 年全部投
入使用。
1.2 编制依据
(1)《浙江省大物流建设实施意见》
(2)《浙江省国际物流中心布局规划》
(3)《绍兴市现代物流发展规划》
(4)《绍兴港总体规划》
(5)《绍兴县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
(6)《绍兴县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
(7)《绍兴县 2012 年统计公报》
(8)国家其他及地方相关法规
1.3 编制范围
本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以中国轻纺城国际物流仓储中心工程为
研究对象,编制内容主要包括项目提出的背景和建设的必要性、项目
建设方案、环境保护、劳动安全与卫生、节能、项目组织管理、项目
实施进度计划、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经济效益分析,并基于以上分
析研究内容提出项目建议。
浙江经纬工程项目管理有限公司 -3-
中国轻纺城国际物流仓储中心建设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2章 项目建设背景及必要性
2.1 项目建设背景
现代物流业作为新兴产业,其对商务活动的影响日益引起人们的
关注,培育和发展现代物流业,已成为我国流通业改革的中心议题,
也是营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举措。早在
2001 年 3 月,由国家经贸委、铁道部、交通部等六部委联合印发了
《关于加快我国现代物流发展的若干意见》,更是推进了全国各地发
展物流产业的进程。上海、广州、深圳、天津等沿海省市都纷纷表示,
要投巨资建设各自的物流中心,将物流产业定位为未来区域经济发展
的支柱产业。
2003 年 1 月,浙江省发展计划委员会印发了《浙江省现代物流
发展纲要》,《纲要》中正式确定了把发展现代物流作为推进浙江省工
业化、城市化、信息化、市场化和国际化,进而提升综合实力和国际
竞争力的重要举措。
浙江省作为我国的市场大省,个体、私营经济十分发达,市场经
济体制改革已走在全国前列,发展现代物流业更是具有非常明显的体
制优势和现实经济基础。特别是在一些专业化产业集聚区,各地政府
充分尊重企业优化物流管理的实际需求,正努力引导并推动传统联托
运企业进行资源整合,向现代物流产业转化,促进物流园区的建设,
推动浙江省物流产业的发展。近年来,我省各级政府为适应国际物流
服务市场的需要,在支持国际物流中心建设上迈出较大步伐。不仅在
浙江经纬工程项目管理有限公司 -4-
中国轻纺城国际物流仓储中心建设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海港口岸陆续建设了一批集装箱和散货泊位等国际物流设施,大大提
高了口岸整体工作水平和通关效率,而且为适应全省开放型经济发展
的需要,海关等口岸服务功能开始向非口岸地区国际物流生成地和集
聚地延伸,在口岸以外修建了海关直通关监管点,使之成为具有部分
口岸功能的国际物流中心,集海关监管、检验检疫、仓储、运输组织、
流通加工、分拨配送、信息服务及保税物流等功能的国际物流中心。
这些物流中心大多发展较好,其中“义乌国际物流中心”和“富阳国
际物流中心”凭借独特的货物优势发展尤为迅猛。
绍兴县地处长三角南翼,素有江南明珠之美誉。2012 年全县实
现生产总值 1008.77 亿元,人均生产总值 138726 元(按户籍人口计
算),按年平均汇率折算为 21725 美元;财政总收入 127.76 亿元,2012
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40805 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21813 元,
虽然受欧美日等主要出口市场疲软影响,全县对外贸易出现萎缩,但
12 年全年仍完成进出口总额 128.31 亿美元,其中出口总额 97.39 亿
美元,进口 30.92 亿美元,县域综合经济实力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同级
前列。
绍兴县拥有国内门类最齐、产能最大的纺织品生产基地,全县基
本形成了从前道 PTA 到织造到家纺、服装的完整产业链。纺织产能巨
大,产业集群优势明显。
绍兴县柯桥的中国轻纺城已成为亚洲最大的纺织品集散中心。通
过近年来的技术改造、产权制度改革和国际市场开拓,更具备了放眼
全球市场的能力,2012 年中国轻纺城市场成交额达到 973.32 亿元,
纺织品外销率达到 35%,外贸出口增速加快。中国轻纺城迅猛的发展
浙江经纬工程项目管理有限公司 -5-
中国轻纺城国际物流仓储中心建设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态势对物流产业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有的中国轻纺城的仓储配套
尚短缺,无法满足经营户的需求。
因此,现代物流的发展将进一步促进轻纺城市场的繁荣,只有在
产业区域化、市场专业化的基础上,加上物流现代化,才能推动中国
轻纺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中国轻纺城国际物流仓储中心的建设显得
尤为迫切和紧要,中国轻纺城国际物流仓储中心建成后,通过对物流
管理的专业化、信息网络化、仓储自动化、运输大型化、包装标准化
和服务本地化,将使物流更加快速、准时、高效、低耗,从而满足客
户全方位的服务要求,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这也是绍兴经济发展到
一定阶段的合理选择。
2.2 项目建设必要性
2.2.1 本项目对绍兴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现代物流是根据顾客需要,利用信息和网络技术,采用现代组织
和管理方式,将货物流动所涉及的运输、仓储、包装、加工、配送、
信息等物流活动进行一体化管理或经营的过程。现代物流作为现代经
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工业化进程中货物流动最为经济合理的综合服
务方式,以其被普遍公认的作为企业继降低物质消耗、提高劳动生产
率之后“第三利润源”的重要地位而广为世界接受和普及。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全面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
快速推进,现代物流因其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的独特功能地位,正得到
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并予以积极推进和鼓励。(《产业结构调整指导
浙江经纬工程项目管理有限公司 -6-
中国轻纺城国际物流仓储中心建设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目录(2011 年本)(修正)》鼓励类“二十九、现代物流业”“6、第
三方物流服务设施建设”和“11、海港空港、产业聚集区、商贸集散
地的物流中心建设”)
绍兴县经济发达,特别是以纺织业为特色的块状经济在国内有明
显的比较优势,是我国甚至亚洲地区重要的纺织品生产和销售基地。
这种生产和交易地相对集中,产品单一,因而产生量大且集中的货源。
一方面为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另一方面,这种产业
发展方式也需要现代物流业的强力支撑,来增强绍兴县经济在国内外
市场的竞争力。因此在新的历史背景下,绍兴县迫切需要发展现代物
流业,只有拥有强大的物流能力和物流功能,才能确保绍兴县持续发
展所需要的经济竞争力,促进全县经济的长期稳定和繁荣。
中国轻纺城国际物流仓储中心的建设可以为绍兴县发展现代物
流业提供坚实的基础设施平台,营造发展现代物流业良好的硬件环
境,有效缓解老市场区仓储短缺的现状,极大地改善中国轻纺城传统
交易区内庞大的货流压力,成为市场货物储运、装卸的有利中转,提
高中国轻纺城物流环节的安全性和保障性,促进全县物流产业的发
展。
2.2.2 本项目实施有利于带动绍兴县特色产业、专业市场的可持续发
展。
绍兴县形成了以纺织为主,新型建材、石油化工、汽车配件、纺
织机械、金银饰品、皮塑橡胶、金属加工、医药化工、电子电器、黄
酒食品等一主十强发达的行业结构。特色行业发达,必然产生量大且
浙江经纬工程项目管理有限公司 -7-
中国轻纺城国际物流仓储中心建设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集中的货源。一方面为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另一方
面,这种产业发展方式也需要现代物流业的强力支撑,来增强绍兴县
经济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因此在新的历史背景下,绍兴县迫切需
要发展现代物流业,只有拥有强大的物流能力和物流功能,才能确保
绍兴县持续发展所需要的经济竞争力,促进全县经济的长期稳定和繁
荣。
2.2.3 有利于完善轻纺城配套服务市场建设,促进轻纺城产业化进程
近年来,绍兴县委、县政府为进一步促进中国轻纺城市场的不断
升级、发展、繁荣,推动新县城建设,促进全县经济社会更快更好的
发展,根据改造升级一个主体市场,健全完善二个配套市场,发展壮
大三个要素市场的要求,提出了全面推进轻纺城市场发展的一些意
见。意见指出要进一步完善市场交易所需的金融、信息、仓储、物流、
停车等功能设施,以完善、优质的服务吸引更多客商入驻轻纺城。因
此,县委、县政府作出了建立轻纺城配套服务市场的决策,通过建立
轻纺城配套服务市场,疏堵结合,完善老市场区的配套功能。轻纺城
仓储服务业作为与中国轻纺城相融相生的服务行业,对中国轻纺城的
发展起着一定的作用,对积极完成县委、县政府提出的打造“国际纺
织之都、现代商贸之城”的要求也能起到促进作用。中国轻纺城国际
物流仓储中心是完善轻纺城配套服务市场,使得柯桥中国轻纺城产业
链向前向后延伸的又一重大举措,将促进轻纺城产业化进程快速发
展。
浙江经纬工程项目管理有限公司 -8-
中国轻纺城国际物流仓储中心建设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2.2.4 有利于促进中国轻纺城升级改造,实现可持续发展
要实现地区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就要更加重视调整经济结
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要更加重视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要更加重
视社会发展和民生问题;增强宏观调控的预见性、针对性、综合性和
有效性。绍兴县政府早于 2006 年就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做大做强中国
轻纺城的若干意见。《意见》明确了中国轻纺城发展的总体目标,这
就是经营规模最大、商务成本最低、交易品种最多、服务环境最好的
国际纺织之都和区域商贸之城。作为我国纺织业的“龙头老大”,绍
兴“中国轻纺城”有完整的产业支撑和强大的市场支撑,它完全可以
举着“亚洲最大的轻纺面料交易市场”的“权杖”前行,但现在,它
也不得不开始调整并转型,进行全面的升级改造和业态创新。目前,
集服装、服饰、辅料市场和技术市场等多项功能于一体,旨在构筑集
群化现代专业市场的“‘中国轻纺城’内涵式增长改造”已启动。绍
兴“中国轻纺城”的适时转型,对未来轻纺业的发展前景有预示意义。
中国轻纺城升级改造也将使自身发展更加协调,内部产业链的完善,
会使轻纺城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浙江经纬工程项目管理有限公司 -9-
中国轻纺城国际物流仓储中心建设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3章 项目建设条件
3.1 区位分析
绍兴县地处长三角南翼,区位优势明显,北靠大都市上海,西连
省会城市杭州,东接东方大港宁波,距杭州萧山国际机场仅 20 分钟
的公路里程。
中国轻纺城地处国内人口最密集,经济发展最快,社会购买力最
强的长江三角洲“金南翼”,位于杭州湾南岸,会稽山北麓,东邻上
虞市界,东南和西南分别与嵊州市、诸暨市为邻,西和西北部与萧山
区接壤,北濒海,腹部横亘越城区。依靠全国经济十强县支撑,接受
经济强省辐射。优越的地理条件使中国轻纺城已经不是一个一般意义
上的区域市场,而是一个交易发达的全球性市场。
中国轻纺城国际物流仓储中心地处绍兴县柯桥中国轻纺城附近,
距杭州萧山国际机场 20 公里、上海浦东国际机场 230 公里、宁波港
150 公里。杭州湾绍兴跨海大桥建成后,抵沪只需一个半小时车程,
至 104 国道仅 10 分钟车程。中心西侧为双渎路,东临瓜渚湖东直江,
南至裕民路,北至钱陶公路。周边配套设施完善,交通便利。
3.2 自然条件
绍 兴 县 位 于 北 纬 29°42′02\" 至 30°19′15\" , 东 经
120°46′39\",东西宽 46.6 公里,南北长 68.5 公里,周边长 356.59
公里,总面积 1392 平方公里。
浙江经纬工程项目管理有限公司 -10-
中国轻纺城国际物流仓储中心建设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1)气候条件
项目所在地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温和湿润,四季分明,光照充
足,雨量充沛,受季风影响明显。据市气象站多年观测资料统计,该
区多年平均气温 17℃,极端最高气温 39.0℃,极端最低气温-6.6℃;
平均气压 1015.8hpa,年平均相对湿度 80%;年平均降水量 1486.3mm,
年平均蒸发量 1331.8mm,年平均风速 2.2m/s。全年向频率在各方位
分布较为均匀,风频最高为 NNW 和 ENE 风,分别为 9.05%和 8.98%,各
风向全年平均风速在 1.11-2.44m/s 之间。区域受季风影响较为明显,
春季盛行 ENE 风,夏季盛行 SSW 风,而秋季和冬季则盛行 NNW 风。
区域内灾害性天气集中每年 4 月中旬和 7 月中旬的梅汛暴雨、7
月中旬至 10 月上旬的台风暴雨。夏秋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天气晴
热,蒸发量大。
(2)地形地貌
项目选址地处萧绍平原,属典型的平原水网地区,地势低平,平
均海拔 4-5 米(黄海高程,下同),常年地下水位在 1.5 米以下,是
滨海河湖综合作用而成的冲积平原,它既有一般冲积平原平坦而低缓
的特征,又有人为长期围垦改造的痕迹,所在地地层属第四纪滨海湖
相冲积层。南有会稽山脉,群峰绵延,山势低缓,一般高程在 200~
400 米之间,丘陵向北逐渐湮没于宁绍平原。
(3)水系水文
项目地处平原水网地带,河网纵横,河湖相连,河面宽度不一,
水位落差变化较小,自净能力较低,水源补给以天然降水和地表径流
浙江经纬工程项目管理有限公司 -11-
中国轻纺城国际物流仓储中心建设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为主,由于本地区地表平坦,河面和河床坡降很小,一般情况下,流
速难以标定,其水文特征既受天然降水过程的影响,又受沿海堰闸的
调节控制,正常控制水位为 3.81 米,历史最高水位 5.3 米(1962 年),
历史最低水位 1.73 米(1967 年),内河在新三江闸、马山闸等排海闸
的控制下,基本为一封闭水域,水流自西南流向东北,经过新三江闸
汇入曹娥江。
(4)土壤地质
项目所在区位于江山——绍兴深断裂带北侧,沉积、火山岩交替
分布,地貌复杂多样,主要有下古生代碎屑岩和碳酸盐岩,中生代的
火山岩、侵入岩、江层岩以及第四系的松散岩类。土壤类型为酸性黄
壤和红壤。但由于第四纪河泥堆积,平原水网土壤类型复杂,土种繁
多,主要以青紫泥、腐心青紫泥为代表的富肥缺气型土壤及黄化青紫
泥、小粉泥、粉泥为代表的肥气协调型土壤为主。
(5)地震烈度
本区地震烈度为 6 度区域。按国标 GB11-89 规范要求,重要建筑
物均按 6 度构造抗震设防。本工程采用桩基础,并要在建筑和结构设
计中做好抗震设计。
3.3 社会经济条件
绍兴县地处长江三角洲南翼,东接宁波,西邻杭州,下辖 4 个街
道、15 个镇,307 个行政村,2012 年末户籍人口为 72.72 万人。县
人民政府驻地柯桥。
浙江经纬工程项目管理有限公司 -12-
中国轻纺城国际物流仓储中心建设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绍兴是全国首批 24 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在原始部落定居时代,
属于河姆渡文化圈的绍兴就是中华文明的起源区域。从秦汉(公元前
221 年)到明清(公元 1911 年),绍兴一直是中国南方区域性的政治、
经济、文化中心之一,历代名人荟萃,代有人杰。素有“江南明珠”、
“丝绸之府”、“文化之邦”、“名士之乡”之美誉。
改革开放以来,绍兴县从一个农业大县、资源小县迅速发展成为
全国经济强县和第一纺织大县,走出了一条符合科学经济发展观要
求,具有时代特征、绍兴特点的发展路子,是浙江省首批命名的小康
县之一。1991 年起,均为“中国农村综合实力百强县(市)”,多次名
列前 10 位。1988 年起,连续三届名列全国财政收入“十大财政县”
行列,县域综合经济实力多年位居全国十强。绍兴县还是全国村镇建
设先进县、全国基础教育先进县、全国体育工作先进县、全国村民自
治模范县、全国农村卫生保健工作先进县、国家级生态示范区。
绍兴县是全国商贸市场大县之一,柯桥中国轻纺城已成为目前亚
洲最大的轻纺专业市场,轻纺产品总销售额占全国的 1/3。名列全国
10 大专业批发市场第 2 位。依托中国轻纺城建立的省级经济开发区
——绍兴柯桥经济开发区是绍兴县对外开放的重要区域。
3.4 公共基础设施配套条件
供水:由绍兴县自来水公司统一供水,由市政供水管网接入。
排水:采用雨污分流的排水体制。污废水合流排至室外污水管道
系统,生活污废水采用专用通气立管排水系统。雨水由雨水管道收集
浙江经纬工程项目管理有限公司 -13-
中国轻纺城国际物流仓储中心建设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后就近排入区内河流。
电力:由供电部门就近开关站为主供电源。
通信:光纤接入固定电话用户网。
综上所述,本项目所选地址地理位置好,水文地质及气象条件优
越,外围配套设施齐全,地方经济发展势头强劲,依托区域比较经济
的比较优势和中国轻纺城的现实基础,本项目的建设与发展是十分必
要和可行的。
浙江经纬工程项目管理有限公司 -14-
中国轻纺城国际物流仓储中心建设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4章 项目建设方案
4.1 项目整体布局
4.1.1 规划布局
1、项目选址
中国轻纺城国际物流仓储中心工程地块位于绍兴县柯北。西侧为
双渎路,隔双渎路为蝶庄住宅小区,东临瓜渚湖东直江,与中国轻纺
城国际物流中心隔东直江相望,直线距离仅 300 米,南至裕民路,可
斜向望见万达广场,北至钱陶公路。基地规划总用地面积 77942 平方
米,建设用地面积 77015 平方米,整体地块呈矩形,场地平整。地块
北侧钱陶公路为城市主要干道,周边配套设施完善,交通便利。
2、设计构思
(1)设计指导思想
仓储与配送作为产销沟通桥梁,其合理化设计至关重要,一个功
能和布局设计合理的仓储配送,可提高效率、降低企业物流作业与管
理成本,还可减少环境污染,提高整个社会的物资流通效率和资源使
用效能,建立现代化的仓储配送型物流中心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因此,设计一个新的仓储物流园区首要的原则是高效,实现建筑的人、
车、货合理化使用;其次是人性化,拥有完善的配套设施;再次是可
持续,满足节能环保的要求,最后是时代性,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
体现当代城市发展和技术文明的特征。在此前提下,我们进行了设计
任务的分析。
浙江经纬工程项目管理有限公司 -15-
中国轻纺城国际物流仓储中心建设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2)方案构思
①最大化挖掘地块价值:在基地范围内,本次设计任务中主要建
筑功能包括仓储、办公、配套设施等内容。考虑到业主的投资回报,
最大化挖掘地块价值,从三方面进行物流园区的多样化经营:一是仓
库以公共仓库与单元化出租型仓库的复合形式设计;二是高层办公楼
在满足园区办公人员需求前提下,出让给各类小型企业,并开辟出若
干层做为酒店式公寓,形成一个高层综合体,同时可以提升在钱陶公
路的城市形象;三是沿双渎路布置配套用房,一方面满足自身的配套
需求,另一方面为日后商业价值利用留有空间。
②“如丝如绵,环环相扣”的造型设计,充分体现物流的高效流
畅:
建筑立面造型“如绵如丝,环环相扣”立意,充分体现物流的高
效流畅。以布匹的柔软作为表达的精髓,而“编织”肌理覆盖的螺旋
坡道则是视觉重点,有利于形成别具一格的地标式建筑。地块内高层
建筑以扭动的丝带为理念,辅以干净的横线条风格,通过比例、尺度、
细节的推敲使大楼具有一定的自我品质,承载本区龙头作用。配套建
筑则延续坡道“编织”肌理,以融入于整体,统一于整体为主要思路。
③方案比较
基于以上思考,我们做了多层仓库,高层与配套设施相结合的多
个思路。
方案一:
浙江经纬工程项目管理有限公司 -16-
中国轻纺城国际物流仓储中心建设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缺点:物流园区主入口形象差;西面仓库沿街形象差;仓库利用
率不高;配套设施利用率低。
方案二:
优点:仓库东侧有大广场,便于货物集散;仓库利用率较高。
缺点:物流园区主入口形象差;西面仓库沿街形象差;配套设施
浙江经纬工程项目管理有限公司 -17-
中国轻纺城国际物流仓储中心建设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利用率低。
方案三:
优点:点楼形象较佳;配套设施沿街利用率较高;
缺点:西面仓库沿街形象差;仓库利用率不高;
方案四:
浙江经纬工程项目管理有限公司 -18-
中国轻纺城国际物流仓储中心建设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优点:仓库分三块布置,均好性强,库房利用率与设备利用率均
较高;高层板楼布置,利用率高,形象较佳;配套用房利用率高,沿
双渎路形象好;园区主入口形象好。
综上所述,方案四为最佳方案,我们选择了这个方向作为设计深
化方向。
2、功能布局
总平面构思中充分考虑基地现状,力度整合周边地段,促进整个
区域档次的提升,从经济、城市景观、空间、人文环境与多方位引导
整个地段的建设。总体布局上要既有利于建筑集约化布置,同时也为
高效组织交通,以及和城市空间的融合奠定了基础。
本地块作为柯桥轻纺城市场商业圈的物流配套,总体布局呼应在
建设周边大环境。结合规划设计构思和基地现状,方案最终形成板式
高层北置,与西侧配套设施环抱多层仓库的整体空间结构。物流园区
主要出入口设置在北面钱陶公路,而次入口则设置于西面双渎路。西
北角布置 22 层办公楼,其南侧靠双渎路布置 2 幢 5 层配套用房,场
地中间布置 3 幢 5 层仓库,另外,现场场地内东侧有一条高压线对
其要进行的退让,结合江边绿地布置货物集散场和停车场,以方
便大车换装和小批量货物进出。
4.1.2 内外交通
基地周边城市道路系统完善,路况较好,其中钱陶公路为城市交
通性干道,交通流量较大,双渎路相对来论,交通流量不大。总平面
设计中,基地北面作为物流园区主要出入口,承担货车进出功能,便
浙江经纬工程项目管理有限公司 -19-
中国轻纺城国际物流仓储中心建设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于物流快速运转。而西侧双渎路设置次入口则既是园区两个出入口的
需要,又满足消防要求。北面及西面园区主次入口兼做人流主次出入
口。园区中间仓库四周有消防车道环通。仓库底层为公共仓库,可以
由北面两个入口直接驶入装卸货使用。在仓库的东北、东南各设置一
环形机动车坡道,汽车通过坡道可以到达建筑每一层。高层办公楼设
置在基地的西北角,主楼高 22 层,主要出入口分别设置在高层的东
西两侧,内外人流分开,便于管理,在高层办公楼北面设置消防登高
带以满足消防登高要求,地下室坡道入口设置在高层的北侧。在基地
西侧沿街设置配套设施及其出入口。
货车停车以地面停车为主,设有停车位 215 个。在仓库东、南、
西三面设置生态停车场,方便货车停用。
普通机动车停车以地下停车为主,地面停车为辅。在西侧双渎路
设置两个地下车库出入口,设地下停车位 292 个,另有地面临时停车
位 25 个,供出租办公楼的人员使用。非机动车主要布置在地面。各
停车系统在不影响主体建筑形象的前提下,力求最便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