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代码:300935 证券简称:盈建科 公告编号:2025-002
北京盈建科软件股份有限公司
2024年年度报告摘要
一、重要提示
本年度报告摘要来自年度报告全文,为全面了解本公司的经营成果、财务状况及未来发展规划,投资者应当到证监会指定媒体仔细阅读年度报告全文。所有董事均已出席了审议本报告的董事会会议。容诚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对本年度公司财务报告的审计意见为:标准的无保留意见。本报告期会计师事务所变更情况:公司本年度会计师事务所未发生变更。非标准审计意见提示
□适用 ?不适用
公司上市时未盈利且目前未实现盈利
□适用 ?不适用
董事会审议的报告期利润分配预案或公积金转增股本预案
□适用 ?不适用
公司计划不派发现金红利,不送红股,不以公积金转增股本。董事会决议通过的本报告期优先股利润分配预案
□适用 ?不适用
二、公司基本情况
1、公司简介
股票简称 | 盈建科 | 股票代码 | 300935 | |
股票上市交易所 | 深圳证券交易所 | |||
联系人和联系方式 | 董事会秘书 | 证券事务代表 | ||
姓名 | 贺秋菊 | 刘艳军 | ||
办公地址 | 北京市北三环东路36号环球贸易中心C座18层 | 北京市北三环东路36号环球贸易中心C座18层 | ||
传真 | 010-58256400 | 010-58256400 |
电话 | 010-58256559 | 010-58256559 |
电子信箱 | bod@yjk.cn | bod@yjk.cn |
2、报告期主要业务或产品简介
公司成立于2010年,主营建筑、市政、电力、地铁、工业厂房、桥梁等各类软件开发、销售及相关技术服务,涉及设计、施工、管理等多个环节以及碳排放、绿色节能、国际化版本、AI智能应用等领域,专业为建筑、桥梁、市政等基础设施行业提供BIM标准化产品及数字化综合解决方案。目前已成长为国内少数具有能力承担涵盖建筑物全生命期BIM功能软件研发的企业。公司一直坚持“自主创新,务实高效,开放共赢”的研发策略,不断运用多种技术解决行业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经过多年技术攻关与沉淀,公司已经形成了一系列核心技术,包括通用BIM与数字化软件研发平台、高性能图形平台、BIM数据及协同平台、通用有限元分析核心、自动化建筑结构设计系统、以及大语言模型与AI等。基于这些技术沉淀,公司推出了一系列自主核心产品,如YJK建筑结构设计软件系统、绿色建筑设计软件系统、建筑全专业BIM设计与协同软件、桥梁BIM及检测软件、市政行业软件、电力行业软件、施工类软件等。公司为客户提供全专业设计与数字化解决方案,实现数字化设计和数字化交付,为行业数字化、智能化注入新的动力,推动智能制造及智能建造的高质量发展。公司对研发形成的技术、平台及产品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使公司在核心技术上不依赖于第三方供应商,保证了公司在发展策略和产品研发上的灵活性和主动性,有助于推动工业软件的国产替代并加速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数字化与技术创新,为行业全面转型升级、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有力支持。
1、关键核心技术与平台
(1)通用BIM与数字化软件研发平台
公司BIMFire通用BIM与数字化软件研发平台是基于BIM数据协同、高性能图形引擎、几何约束求解与参数化组件等关键自主核心技术持续迭代开发的创新型技术底座。该平台通过构建高效统一的数据架构与标准化体系,从根本上实现了技术自主可控,为行业数字化应用提供了可靠的基础支撑。该平台具备完善的参数化建模、数据增量传输、构件级跨专业云协同、视图控制与自动化出图等核心能力,特别在软件国际化支持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平台内置中英双语及扩展语言包、智能单位制转换体系(兼容公制/英制及混合单位系统),并实现国际主流工程规范体系的自动适配。通过打通多专业数据壁垒与云端协同通道,平台成功实现了建筑、结构、机电等多专业数字化设计的全流程贯通,有效支持设计、施工、运维等跨阶段BIM模型复用与智能交付审查。
作为开放型技术底座,平台采用模块化架构设计,支持全生命周期协同工作模式与多领域应用拓展。其底层技术能力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构建了覆盖建筑、工业、市政等领域的通用BIM数据标准框架;二是研发了支持CAE分析、交通工程、检测运维等专业方向的扩展接口;三是建立了可配置的组件样板库,显著提升产品研发效率。目前已经支撑建筑、结构、机电等多专业BIM协同设计软件以及重钢厂房、绿色建筑、模板脚手架、桥梁BIM与检测、施工安全性计算等多个领域形成成熟的解决方案。
在生态构建方面,平台通过双端(本地/云端)二次开发体系提供深度定制能力,一方面开放SDK开发包支持第三方功能扩展,另一方面提供标准化数据接口实现与主流工程软件的无缝对接。这种开放架构已成功支撑覆盖设计协同、施工管理、运维监测的全链条产品矩阵。
(2)高性能图形平台
公司高性能自主图形平台作为用户交互、模型可视化与设计成果表达的核心技术载体,不仅是CAD/CAE工业软件的技术基石,更是通用BIM与数字化软件研发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十余年的持续研发与大规模工程验证,该平台在图形显示性能、大规模数据处理效率及跨平台协同能力方面构建起显著优势,已成为国内少有的、成熟稳定的自主图形平台。该平台的技术先进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功能特性:
①超大规模模型承载能力:支持十亿级三角面片模型的实时渲染与流畅交互,通过自适应LOD技术实现复杂场景的动态优化,满足大型工业设备、超高层建筑等全量工程模型的精准呈现需求;
②多维度可视化技术体系:集成光线追踪、全局光照等先进渲染算法,可生成专业级可视化效果,同时创新性地构建轻量化图形显示技术栈,采用几何简化算法、纹理压缩及分块加载机制,实现移动端、网页端等多平台的三维模型高效加载;
③智能几何建模核心:搭载自主研发的三维布尔运算引擎与几何约束求解器,支持复杂造型的精准构建与参数化驱动,满足精密设备、异形建筑构件等高端制造领域的建模需求;
④跨平台数据融合能力:突破性实现三维模型与二维图纸的无缝联动,支持DWG/DXF原生文件解析及WebGL轻量化显示,构建覆盖PC端、移动端及大屏终端的全平台可视化解决方案;
⑤工程分析增强功能:集成等值线生成、动态云图渲染及冲突检测系统,为结构应力分析、地震过程仿真、机电管线碰撞检测等应用场景提供可视化决策支持;
⑥多维度协同工作流:通过多文档框架与多视口管理机制,实现三维模型剖切成图、二维图纸参数化修订的协同作业,设计调改效率较传统模式提升60%以上。
平台基于物理渲染管线构建专业级可视化效果,融合轻量化图形显示技术,通过顶点简化算法、MIP映射及延迟加载策略,使移动端的加载模型时间大幅度压缩。这种技术组合既保障了工业级设计场景的高精度需求,又满足了施工现场移动端快速查阅的技术要求。
针对跨平台三维模型与二维图纸显示需求,平台构建了多层次数据适配体系:在数据层,支持多种工业格式三维模型的无损导入;在显示层,开发了自适应分辨率渲染技术,可根据终端设备性能自动切换显示精度;在交互层,创新实现三维模型测量批注、二维图纸衬图比对等协同功能,助力设计团队实现“PC端建模-移动端批阅-云端存储”的全流程数字化协作。
该平台的二维图纸处理模块深度融入工程实践需求,不仅完整兼容主流CAD软件操作逻辑,更创新开发智能图元识别、参数化块引用等功能。通过三维模型自动生成二维投影视图的技术突破,将施工图出图效率大幅提升,同时依托GPU加速的矢量图形处理技术,使文件加载速度超越国内外主流软件。
(3)BIM数据及协同平台
BIM数据及协同平台基于“云+端”的先进架构体系,集成多专业BIM数据协同、二维图纸智能重建三维模型、本地与云端构件级数据同步、远程系统授权等核心技术模块,形成完整的数据协同与服务支撑能力。该平台支持建筑、结构、机电、场地等多专业内容协同,并实现设计、施工、运维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化工作交付与协作。通过实时共享模型数据与精准传递视图信息,平台可智能同步专业间构件参数,确保跨专业设计协调一致性,其智能识图建模技术能自动解析二维图纸的图形、标注及表格信息,精准构建三维BIM数字模型,满足从设计审查到监管验收的全流程数字化需求。
平台提供完整的数据访问接口与协同机制,既支持各专业数据独立管理,又可实现多源数据融合共享。在多人协同工作场景下,当专业模型版本更新或数据发生变更时,系统通过构件级协同机制快速响
应变动需求,结合本地部署与云端协作的双重模式,显著提升跨地域设计交互效率。依托统一的数据管理中心,平台完整记录模型演化过程,支持全生命周期数据追溯与复用,其弹性扩展架构为建筑全流程信息交互提供高精度、低时延的技术保障。通过集成几何约束求解引擎与参数化组件技术,平台可兼容主流BIM软件数据格式,确保多专业协同设计的标准化与兼容性。
作为数字化建造体系的核心支撑平台,其技术创新体现在三方面:一是构建覆盖全专业的协同设计环境,通过实时数据总线消除信息孤岛;二是实现多阶段数据贯通,在设计变更时自动触发关联专业模型更新;三是建立智能审查机制,通过自动化规则校验确保模型合规性。这些特性有效解决了传统工作流程中的数据割裂问题,使建筑、结构、机电等多专业团队能在统一平台上开展协同设计,大幅降低设计冲突率并提高协作效率。该平台可应用于大型复杂工程项目,为行业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可靠的技术底座与协同范式。
(4)通用有限元分析核心技术平台
力学分析作为结构设计的基础性支撑技术,其核心价值在于通过数学建模揭示工程结构的力学行为特征。在建筑结构设计领域,有限元分析法凭借其强大的非线性处理能力和复杂边界条件适应性,已成为行业主流技术范式。公司自主研发的有限元分析核心技术平台具备完备的功能模块,在计算效率、模型容量及功能特性等维度均稳居行业技术前沿。该技术平台通过统一的求解算法框架,集成上部结构计算、基础工程分析、复杂楼板仿真、预应力优化、桥梁结构设计及动力响应评估等核心模块,构建起覆盖全专业领域的力学分析体系。尤其值得关注的是,系统采用64位计算架构与多核并行技术深度融合,配合CPU+GPU异构运算加速机制,可高效处理百万级自由度的超大规模工程模型,实现全楼精细化建模与多物理场耦合分析。
该技术平台通过构建一维杆系、二维板壳、三维实体及特殊单元(阻尼器、隔震支座)的多尺度建模体系,支持从宏观整体到微观构件的全维度分析;创新性引入振型叠加FNA法、隐式/显式非线性动力算法与复模态反应谱法,攻克了减震隔震装置参数优化、大震弹塑性时程分析等技术瓶颈,能有效提升复杂结构抗震评估精度;开发的大变形非线性分析算法,配合几何大变形理论,成功拓展至大跨度空间网壳、柔性光伏支架等新型结构体系的仿真计算。
该技术平台已经在多款软件产品中集成应用,其工程价值在多个应用场景中得到验证,在超高层建筑领域,其多尺度耦合算法可精确模拟核心筒与巨型桁架的协同工作机制;在工业建筑设计中,非线性动力分析模块成功预测大型设备基础的动力响应特征;对于新型空间结构,几何非线性算法有效解决索膜结构形态找形与稳定性评估难题。通过持续优化求解器内核与算法架构,系统现已形成从弹性分析到弹塑性破坏全过程的模拟能力,为工程结构的安全性与经济性平衡提供数字化决策支撑。
(5)支持海内外规范的自动化建筑结构设计系统
在建筑结构设计软件研发领域,公司基于长期技术积累构建的自动化设计系统,已形成覆盖建筑结构全生命周期设计流程的完整解决方案。该系统通过智能化算法与参数化建模技术,覆盖方案建模、结构分析到构件深化及施工图输出等关键环节,其核心优势体现在对设计规范的深度适配与创新性技术融合。系统严格遵循国家规范体系,在荷载组合、抗震验算等核心环节实现自动化处理,同时创新性地采用平面楼层与空间楼层协同建模机制——既能精准处理常规建筑的层间关系,又能通过三维空间网格技术实现体育场馆看台、大跨网架等异形结构的参数化生成。针对地下空间结构设计,系统突破性地实现上部建筑与基础结构的协同计算,通过集成式设计平台解决地铁车站、市政水池等复杂结构的荷载传递与力学平衡问题。特别值得强调的是,软件支持欧洲、美国、香港等海外规范体系,在荷载工况设置、
计算模型构建及施工图表达等环节均实现规范适配,可自动生成符合当地标准的施工图纸与多语言计算书,为国际化工程项目提供技术保障。在施工图自动化领域,公司构建的全流程智能绘图系统已形成显著技术壁垒。该系统深度整合结构工程师的设计逻辑,开发出包含计算结果智能归并、钢筋选配算法优化、图纸元素自适应布局等十余项核心技术。软件提供基于模拟设计师思路的设计参数迭代优化模块,实现钢筋配置方案的智能推荐;构建多版本数据动态关联机制,确保设计方案迭代过程中施工图要素的自动更新与版本追溯;集成海外规范适配模块,支持按不同地区标准自动切换图纸标注体系,并生成中文、英文等多语种文档。这些技术创新使系统能够精准处理超高层建筑密集钢筋节点、工业厂房复杂预埋件等特殊场景,实现数千张施工图的自动化生成与智能校核。
经过持续研发迭代,系统已形成涵盖全专业的设计能力矩阵,实现从结构计算到施工图输出的全链路自动化;在海外工程领域,通过内置多国规范数据库与智能转换引擎,满足项目的本地化设计需求。系统在高度自动化智能化的基础上,仍为设计师保留必要的参数调整空间,实现了人工智能与专业经验的有机融合,扩大了产品的适用范围并大幅提高了设计质量和效率。
(6)大语言模型与AI
近年来,大语言模型(LLM)凭借其强大的语义理解与生成能力,已成为驱动人工智能技术革新的核心引擎。公司基于GPT、Qwen、DeepSeek等基础模型,构建覆盖知识管理、智能交互与工程优化的技术生态体系,持续推进LLM与产业场景的深度融合。公司通过整合LLM的语义解析与动态学习能力,构建多维度专家知识库系统。系统采用自主研发的自动化知识抽取算法,可从技术手册、技术问答等非结构化数据中提取关键信息,并借助强化学习机制实现知识的动态更新与纠偏。针对软件国际化需求,系统集成多语言自动翻译与多模态数据整合功能,确保软件界面、计算书文本等符合欧洲、美国、香港等地区规范要求,显著降低产品开发成本。
公司采用分层式架构研发AI技术支持助理,融合LLM的指令微调与上下文推理技术。前端交互模块支持语音、文本、图像多模态输入,后端通过语义解析引擎实现知识库高效检索,可自动理解客户工单语义并生成技术支持方案。基于强化学习的反馈优化机制,系统持续提升决策逻辑的有效性,使问题解决效率获得系统性提升。
在工程软件领域,公司开发智能化参数建模优化平台,充分发挥LLM的代码生成与多任务适配特性,实现建筑、结构、机电多专业协同设计的智能化升级。通过将自然语言指令转化为可执行的BIM建模代码,可自动生成包含空间布局、管线排布及结构构件的三维参数化模型,实现“对话式建模”新模式并支持模型优化及计算书智能生成全流程,从而推动工程设计领域的智能化转型。
2、行业产品
(1)建筑结构设计系列产品
公司建筑结构设计系列产品构建了以结构设计为核心的全流程数字化生态体系,实现了从智能建模、协同分析到自动化出图、BIM审查的完整闭环。其核心产品YJK建筑结构设计软件系统深度融合BIM技术,提供覆盖建模、多专业数据转换、有限元分析、构件优化设计及成果管理的全生命周期解决方案。系统功能矩阵完整,涵盖建筑结构建模、上部结构计算、基础设计、砌体结构设计、钢结构设计、弹塑性分析、隔震减震专项设计等十余项专业模块,突破传统软件单一功能局限,上部结构与基础设计的协
同工作机制——通过实时读取柱墙构件荷载工况与组合内力数据,实现整体工程模型的动态联动,显著提升设计精度与效率。通过各个模块之间的协同工作,软件形成了明显的产品组合优势,系统的核心竞争力体现为四大协同维度:其一,新建建筑与既有建筑改造的协同,既可以完成新建建筑的设计,又支持从安全评估、鉴定加固到改造设计的全流程;其二,设计验证与自动化校审的协同,既可以完成建筑的设计,又可以完成对设计结果的自动校审;其三,本土化与国际化的协同,既可以按照中国规范进行设计,也支持欧洲、美国、香港等海外规范,按照规范要求进行计算分析与设计,并自动化生成满足当地要求的施工图纸和计算书,助力“一带一路”海外项目高效落地;其四,传统建造与工业化建造的协同,既可以完成传统现场施工建筑的设计,又可以完成新型装配式建筑的设计,提供装配式结构从预制构件设计到施工图深化的专项工具链。这种多维协同模式提高设计工作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具有显著的作用,真正实现“设计即出图”的一站式工作流,形成显著的技术壁垒和较强的客户黏性。
(2)绿色建筑设计软件系统
公司绿色建筑设计软件系统构建了覆盖建筑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化解决方案,基于自主研发的BIM数字化平台实现了居住建筑、公共建筑在各类气候区下的能耗计算、可再生能源及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模拟,以及日照分析、采光、室内外通风仿真、声环境分析、居住区热环境评估、暖通负荷计算、暖通负荷、太阳能光伏、绿建评价等20余项核心功能。系统深度集成国家及规范标准,通过智能算法实现规范条文自动对标,确保设计成果满足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差异化节能标准要求。公司对该产品持续迭代升级,优化功能设计,增加多个国标、地标的规范支持,并输出满足各地方标准要求的计算报告,2024年新增支持多个省市最新实施的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以及工业建筑领域的专项评价模块。该软件系统于2022年3月取得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与产业化发展中心出具的《建设行业科技成果评估证书》,认为该系列软件系基于自主研发的三维图形平台、数据中心及参数化建模技术,按照现行国家和地方相关标准要求研发而成,涵盖三维建模、交互编辑、专业赋值、节能判定、能耗计算、碳排放计算等功能,支持绿色建筑全生命期的节能设计与碳排放计算,整体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并已在多项实际工程中应用验证。该软件建立了“三维模型-专业赋值-智能判定”的全流程自动化体系,通过构件级热工参数自动匹配与能耗模拟引擎优化,使建筑围护结构热桥修正、隔热防潮验算等复杂计算效率明显提升;开发的“碳排放因子动态数据库”,支持建材生产运输、施工建造、运营维护等全周期碳足迹追溯,高效准确的进行碳排放计算;搭建多专业协同平台,实现建筑、结构、设备专业数据实时互通,支持绿建方案智能分析并辅助决策。同时,公司积极向工业、交通等领域扩展节能、碳排放等功能模块,形成跨领域的技术迁移能力,涵盖超低能耗建筑、零碳园区等新型业态,利用“一模多算”技术架构为绿色建筑评价提供全链条数字化支撑。
(3)建筑全专业BIM设计与协同软件系统
数字化与智能建造作为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发展方向,公司聚焦工程数据全生命周期管理场景,自主研发推出建筑全专业BIM设计解决方案。该系统涵盖建筑、结构、暖通、给排水、电气及装配式建筑等六大专业模块,集成高效率交互式建模工具、智能化图纸逆向建模引擎、多源异构数据转换接口三大技术体系。通过构建统一BIM数据中心,实现设计模型的全流程版本管理,支持多阶段数据无损传递与协同更新。当模型发生变更时,系统可自动触发上下游关联构件的参数联动,确保跨专业设计数据实时同步,有效解决传统设计流程中的信息孤岛问题。特别在装配式建筑领域,系统打通设计深化与生产
制造的数字化链路,通过预制构件BIM数据与工厂MES系统的无缝对接,实现从三维模型到数控加工指令的自动化转换,将构件生产误差控制在毫米级精度。该软件系统基于通用BIM与数字化软件平台开发,采用参数化建模技术构建核心框架,深度融合国内工程设计规范与用户操作习惯。支持DWG/IFC/Revit/PDMS等主流格式的互操作性,通过智能数据解析引擎实现异构模型的结构化重组,突破传统BIM工作流的数据壁垒。创新研发的图纸智能识别技术,运用智能算法对二维图纸的几何拓扑关系、标注语义进行多维度解析,可自动重构包含构件属性、空间拓扑的精细化BIM模型,建模效率较传统方式大幅提升。同步开发的工程智能校审系统,通过构建规范条文知识图谱与模型检查规则库,实现强制性条文的自动核查,促进了信息共享这一核心价值的实现。
(4)桥梁全产业链软件
公司依托多年技术积淀,自主研发推出覆盖桥梁全生命周期数字化解决方案矩阵,包含桥梁BIM正向设计系统、结构分析设计平台、施工BIM管理平台、智能检测软件及云检测平台等核心产品。该系列产品基于自主可控的技术架构,集成并拓展自主通用有限元分析核心、三维高效交互式建模、智能施工图与自动绘图、轻量化显示及云端分布式计算等功能模块,形成从设计建模到运维监测的全链条能力闭环。其中,BIM正向设计系统突破传统建模瓶颈,通过智能逆向建模技术实现工程图纸与三维模型的精准映射;结构分析设计平台搭载自主通用有限元内核,支持静动力分析、移动荷载分析、弹塑性抗震、减隔震等复杂工况模拟;智能检测软件快速生成桥梁荷载试验方案,支持静力、动力荷载试验方案,桥梁承载能力评估;云检测平台创新应用分布式计算架构,实现支持各类移动终端的桥梁健康状态的智能诊断与预警。桥梁系列软件在结构建模阶段提供了丰富的快捷工具和参数化建模手段,使操作更加高效便捷。系统构建了参数化建模体系与智能逆向建模引擎两大核心模块。参数化建模提供包含桥跨布置、构件参数库等快捷工具,支持斜拉桥、悬索桥等复杂桥型的快速构建。智能逆向建模引擎深度解析工程图纸的几何拓扑关系与标注语义,通过特征提取算法自动重构包含上下部结构、预应力钢束的精细化BIM模型。用户完成三维模型搭建后,系统自动生成有限元模型,并融入智能化梁格、智能化抗震等智能化技术,完成从荷载组合到结构设计的全流程计算。针对日益增长的桥梁运维需求,软件提供了覆盖荷载试验方案、巡检、定检、承载能力评估、运营监测、养护加固等核心业务场景的整体解决方案。利用云端分布式计算和数据模型分析技术,对桥梁结构进行检测和智能诊断,可以自动识别和分析桥梁的健康状况并生成详细的检测报告及加固方案,帮助工程师及时发现潜在问题,确保桥梁的安全性和耐久性。公司的桥梁软件业务也扩展至水利数字化领域,推出了行业领先的水利渡槽设计软件及水利BIM数字化设计软件。其中水利渡槽设计软件,支持渡槽类水利设施的快速建模及结构设计。可支持各类渡槽结构的静动力分析、抗震设计等;同时,还支持渡槽基础设计。水利BIM数字化设计软件,支持各类挡土墙、铺盖、消力池、水闸等水利建筑的BIM设计。可快速实现各类水利建筑的BIM建模、三维钢筋,并支持结构计算及施工图生成。
(5)施工类软件产品
公司施工类数字化产品体系基于通用BIM与数字化软件平台构建,主要包含BIM模架设计系统、桥梁支撑体系设计系统、深基坑支护设计平台、铝模智能深化系统、施工场地布置及施工安全计算软件等核心产品,贯穿模板脚手架设计、临时支撑验算、施工场地规划等关键环节,为工程建设提供设计及
施工管理的数字化解决方案。该体系创新性地将参数化建模技术与工程规范深度融合,形成“多元建模-智能分析-精准输出”的技术闭环。产品采用三维交互建模、图纸智能逆向建模、多源数据接口导入等多种建模模式,构建起适应复杂工程场景的数字化工作流。其中,BIM模架设计系统搭载智能深化设计引擎,可自动完成立杆排布优化、连墙件智能定位等多项专业设计,集成公司自主研发的有限元计算内核实现自动化验算与三维力学仿真并能够自动化输出计算书、图纸以及工程用量,通过规范条文数据库与工程经验算法的双重校验确保安全指标合规。成果输出方面,软件输出计算书、图纸以及工程用量,可以帮助施工过程中的技术、成本、安全等相关管理人员提高工作效率、规避安全风险,助力施工企业降本增效。
公司目前已推向市场的主要软件产品及功能如下:
产品类别 | 产品介绍 | 主要产品 |
基础技术与通用软件
基础技术与通用软件 | 利用自主三维图形平台、BIM数据中心、约束求解及参数化组件、国际化等核心技术实现完全自主化的通用、开放的BIM与数字化软件研发平台 | 三维图形平台、通用BIM平台、二维CAD、元图CAD等产品 |
建筑结构设计
建筑结构设计覆盖建筑结构设计全流程,包括上部结构设计、基础设计、施工图设计以及既有建筑的鉴定和加固,支持国标、欧标、美标、香港规范等海内外规范标准
建筑结构计算软件、砌体结构设计软件、基础设计系列软件、建筑结构施工图设计软件及相应AutoCAD版本、钢结构施工图设计软件、结构设计与施工图软件的美国规范、欧洲规范和英文版、抗震鉴定和加固设计软件、减震结构设计软件等产品建筑全专业BIM设计与协同
建筑全专业BIM设计与协同 | 建筑全专业BIM设计与协同,包括建筑、结构、暖通空调、给排水、电气、装配式建筑等专业设计功能,支持DWG、IFC、Revit、PDMS等多种格式的图纸和模型互通,实现工程校审、施工图审查、协同设计等功能 | 建筑BIM设计、暖通BIM设计、给排水BIM设计、电气BIM设计、装配式建筑设计、协同工具软件、施工图审查系统、工程校审软件、数字化智能设计软件以及与REVIT、SAP2000、MIDAS、ArchiCAD等行业软件的双向数据接口等产品 |
绿色建筑设计
绿色建筑设计 | 基于BIM平台、数据中心实现绿色建筑设计的节能能耗设计、碳排放计算、日照分析、采光、室内外通风、室内外声环境、居住区热环境、室内热舒适、暖通负荷、太阳能光伏、绿建评价等功能 | 绿色建筑节能设计软件、绿色建筑碳排放计算软件、绿色建筑室内外声环境设计软件、绿色建筑室内外空气质量设计软件、绿色建筑采光设计软件、绿色建筑室内通风设计软件、绿色建筑评价软件等产品 |
力学仿真与特种结构
力学仿真与特种结构 | 通用仿真分析、大震弹塑性计算以及工业和特种结构的分析设计 | 弹塑性动力时程分析软件、静力弹塑性分析软件、三维实体元节点精细分析软件、动力机器基础设计软件、平面门式刚架设计软件、低层冷弯薄壁房屋设计软件、变电构架结构设计软件等产品 |
工业及特种工程设计
工业及特种工程设计 | 基于BIM建模、分析计算、设计、自动化出图能力实现的厂房、光伏、风电、水池等工业及特种工程的设计 | 光伏支架结构设计软件、风电机组塔架设计软件、风机基础设计软件、变电构架结构设计软件、水池结构设计、储罐基础设计软件、石化设备基础设计软件、石油化工建筑物抗爆设计软件、平面门式刚架设计软件等产品 |
施工类软件 | 利用BIM数据和BIM软件平台实现模板脚手架设计、铝模板设计、施工安全验算等多种施工及深化设计类软件 | 钢结构深化设计软件、BIM模板脚手架设计软件、桥梁支架设计软件、基坑支护设计软件、铝模板设计软件、模板配模设计软件施工场地布置及施工安全计算软件等产品 |
桥梁全产业链软件
桥梁全产业链软件 | 基于通用BIM平台,满足公路、市政桥梁规范要求,提供流程化的快速建模功能、高效的项目数据动态管理以及完整的计算分析和规范验算功能,并能对接出图 | 桥梁施工BIM平台软件、桥梁BIM正向设计软件、连续刚构桥设计软件、桥梁结构分析软件及其增强版、桥梁结构设计软件及公路规范版、桥梁结构高端抗震分析软件、桥梁检测等产品 |
高校教学
高校教学 | 结合公司丰富的软件产品以及轻量化技术等优势,以课程化、三维化等融媒体方式完成满足高校教学要求的建筑结构设计、BIM建模、装配式设计等多项在线教学实训系统及课程设计 | 盈建科建筑结构设计实训教学系统、教材及课程设计等 |
3、主要会计数据和财务指标
(1)近三年主要会计数据和财务指标
公司是否需追溯调整或重述以前年度会计数据
□是 ?否
元
2024年末 | 2023年末 | 本年末比上年末增减 | 2022年末 | |
总资产 | 900,687,185.16 | 934,569,968.04 | -3.63% | 979,026,599.64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 | 838,707,693.46 | 888,184,185.07 | -5.57% | 923,537,345.61 |
2024年 | 2023年 | 本年比上年增减 | 2022年 | |
营业收入 | 133,820,861.86 | 162,504,673.32 | -17.65% | 167,355,791.31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 | -50,780,322.16 | -40,189,311.50 | -26.35% | -27,941,881.48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 | -62,495,079.95 | -53,626,572.16 | -16.54% | -44,589,108.76 |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 | -32,422,098.64 | -28,948,632.52 | -12.00% | -50,049,298.48 |
基本每股收益(元/股) | -0.64 | -0.51 | -25.49% | -0.35 |
稀释每股收益(元/股) | -0.64 | -0.51 | -25.49% | -0.35 |
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 | -5.88% | -4.43% | -1.45% | -2.93% |
(2)分季度主要会计数据
单位:元
第一季度 | 第二季度 | 第三季度 | 第四季度 | |
营业收入 | 13,816,522.93 | 36,709,655.83 | 24,321,024.17 | 58,973,658.93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 | -19,288,325.98 | -5,236,792.98 | -13,144,565.94 | -13,110,637.26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 | -21,512,096.18 | -8,368,443.95 | -16,313,629.88 | -16,300,909.94 |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 | -26,603,833.14 | -8,870,919.42 | -7,447,605.97 | 10,500,259.89 |
上述财务指标或其加总数是否与公司已披露季度报告、半年度报告相关财务指标存在重大差异
□是 ?否
4、股本及股东情况
(1)普通股股东和表决权恢复的优先股股东数量及前10名股东持股情况表
单位:股
报告期末普通股股东总数 | 9,371 | 年度报告披露日前一个月末普通股股东总数 | 8,663 | 报告期末表决权恢复的优先股股东总数 | 0 | 年度报告披露日前一个月末表决权恢复的优先股股东总数 | 0 | 持有特别表决权股份的股东总数(如有) | 0 | ||||||
前10名股东持股情况(不含通过转融通出借股份) | |||||||||||||||
股东名称 | 股东性质 | 持股比例 | 持股数量 | 持有有限售条件的股份数量 | 质押、标记或冻结情况 | ||||||||||
股份状态 | 数量 | ||||||||||||||
陈岱林 | 境内自然人 | 16.81% | 13,349,716 | 10,012,287 | |||||||||||
张建云 | 境内自然人 | 15.34% | 12,182,716 | ||||||||||||
任卫教 | 境内自然人 | 6.51% | 5,173,112 | 3,879,834 | |||||||||||
张凯利 | 境内自然人 | 6.51% | 5,172,748 | 3,879,561 | |||||||||||
李明高 | 境内自然人 | 3.74% | 2,969,952 | ||||||||||||
郭春雨 | 境内自然人 | 1.96% | 1,558,700 | ||||||||||||
陈璞 | 境内自然人 | 1.53% | 1,218,308 | 913,731 | |||||||||||
贾晓冬 | 境内自然人 | 0.75% | 599,008 | 冻结 | 599,008 | ||||||||||
于芳芳 | 境内自然人 | 0.71% | 560,000 | ||||||||||||
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大成中证360互联网+大数据100指数型证券投资基金 | 其他 | 0.69% | 550,680 | ||||||||||||
上述股东关联关系或一致行动的说明 | 张建云系陈岱林配偶的弟弟,陈岱林、张建云、任卫教、张凯利为一致行动人。 |
持股5%以上股东、前10名股东及前10名无限售流通股股东参与转融通业务出借股份情况
□适用 ?不适用
前10名股东及前10名无限售流通股股东因转融通出借/归还原因导致较上期发生变化
□适用 ?不适用
公司是否具有表决权差异安排
□适用 ?不适用
(2)公司优先股股东总数及前10名优先股股东持股情况表
公司报告期无优先股股东持股情况。
(3)以方框图形式披露公司与实际控制人之间的产权及控制关系
5、在年度报告批准报出日存续的债券情况
□适用 ?不适用
三、重要事项
1、经营情况概述
2024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外部环境以及行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机遇与挑战,公司坚持稳中求进,持续保持研发投入,以创新驱动业务发展与产品升级,进一步扩大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报告期内,公司积极调整整体经营策略,优化产品结构,加强费用管控,不断提升经营质量。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3,382.09万元,同比下降17.65%;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5,078.03万元,同比下降26.35%,主要是受部分客户新增数字化采购需求延迟等因素影响,公司软件销售收入同比有所下降。
2、股权激励
(1)2024年4月10日,公司召开第四届董事会第四次会议和第四届监事会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作废2021年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部分已授予尚未归属的限制性股票的议案》。同意作废部分已授予尚未归属的限制性股票合计336,280股,本次作废限制性股票后,公司2021年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实施完毕。具体内容详见公司于2024年4月12日在巨潮资讯网(www.cninfo.com.cn)披露的《关于作废2021年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部分已授予尚未归属的限制性股票的公告》(公告编号:2024-021)。
(2)2024年5月20日,公司召开第四届董事会第六次会议和第四届监事会第六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2024年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草案)〉及其摘要的议案》《关于〈2024年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实施考核管理办法〉的议案》等议案,监事会对首次授予限制性股票的激励对象名单进行了核查。
具体内容详见公司于2024年5月21日在巨潮资讯网(www.cninfo.com.cn)披露的《2024年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草案)》及相关公告。
(3)2024年5月21日至2024年5月30日,公司对2024年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首次授予激励对象的姓名及职务在公司内部进行了公示。截至公示期满,监事会未收到与本次激励计划首次授予激励对象名单有关的任何异议。2024年5月31日,公司在巨潮资讯网(www.cninfo.com.cn)披露了《监事会关于2024年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首次授予激励对象名单的核查意见及公示情况说明》(公告编号:
2024-030)和《关于2024年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内幕信息知情人买卖公司股票情况的自查报告》(公告编号:2024-031)。
(4)2024年6月6日,公司召开2024年第二次临时股东大会,审议通过了《关于〈2024年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草案)〉及其摘要的议案》《关于〈2024年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实施考核管理办法〉的议案》《关于提请股东大会授权董事会办理公司2024年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相关事宜的议案》。公司实施2024年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获得批准,同时股东大会授权董事会办理2024年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相关事宜。
(5)2024年6月6日,公司召开第四届董事会第七次会议和第四届监事会第七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调整2024年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相关事项的议案》《关于向2024年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激励对象首次授予限制性股票的议案》。同意将首次授予激励对象人数由222名调整为221名,首次授予限制性股票数量由154.00万股调整为153.40万股,预留部分限制性股票数量由6.00万股调整为6.60万股;同意确定2024年6月6日为首次授予日,授予221名激励对象153.40万股第二类限制性股票。监事会对首次授予限制性股票的激励对象名单进行了核查。具体内容详见公司于2024年6月6日在巨潮资讯网(www.cninfo.com.cn)披露的《关于调整2024年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相关事项的公告》(公告编号:
2024-036)、《关于向2024年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激励对象首次授予限制性股票的公告》(公告编号:
2024-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