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取中,请稍候

00-00 00:00:00
--.--
0.00 (0.000%)
昨收盘:0.000今开盘:0.000最高价:0.000最低价:0.000
成交额:0成交量:0买入价:0.000卖出价:0.000
市盈率:0.000收益率:0.00052周最高:0.00052周最低:0.000
岳阳兴长:2024年年度报告摘要 下载公告
公告日期:2025-04-01

证券代码:000819 证券简称:岳阳兴长 公告编号:2025-012

岳阳兴长石化股份有限公司2024年年度报告摘要

一、重要提示

本年度报告摘要来自年度报告全文,为全面了解本公司的经营成果、财务状况及未来发展规划,投资者应当到证监会指定媒体仔细阅读年度报告全文。所有董事均已出席了审议本报告的董事会会议。非标准审计意见提示

□适用 ?不适用

董事会审议的报告期利润分配预案或公积金转增股本预案?适用 □不适用是否以公积金转增股本

□是 ?否

公司经本次董事会审议通过的利润分配预案为:以总股本369,697,506股为基数,向全体股东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1.00元(含税),送红股0股(含税),不以公积金转增股本。董事会决议通过的本报告期优先股利润分配预案

□适用 ?不适用

二、公司基本情况

1、公司简介

股票简称岳阳兴长股票代码000819
股票上市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
联系人和联系方式董事会秘书证券事务代表
姓名邹海波
办公地址湖南省岳阳市岳阳大道岳阳兴长大厦十一楼
传真(0730)8829752
电话(0730)8829166
电子信箱securities@yyxc0819.com

2、报告期主要业务或产品简介

公司主要业务情况

公司坚持“一二三四”的发展原则,即一条主航道(石化产业)、两个基地(华中和华南)、三大业务领域(化工新材料、节能环保技术装备、清洁能源综合利用)、四项支撑(科技、管理、人才、文化),坚定“打造有发展质量和发展前景的上市公司”这一愿景。高端新材料产业重点突破。依托自主研发,加速布局高端化工新材料产业链。2024年,30万吨茂金属聚烯烃装置试生产并开启产品销售,市场拓展正逐步深入;20万吨/年煅烧焦装置产销平稳,效益输出稳定;特种酚产业链拓展成功,间对甲酚产销铺开,效益潜力正在兑现。未来,随着惠州立拓10万吨/年气分装置、2万吨/年聚烯烃蜡等装置的建设投用,惠州立拓原料供应成本将进一步降低,产品结构将进一步完善,将持续巩固行业领先地位。节能环保产业优化升级。本年度,VOCs治理高效催化剂、吸附剂已得到广泛应用,钢铁烧结尾气CO治理项目、硫膏资源化等项目也在持续推进,未来公司将坚持技术创新的路子,重点研发高效、低能耗的治理技术,降低用户企业的治理成本,提高治理效率。清洁能源产业精益增效。基于13.5万吨/年MTBE、20万吨/年工业异辛烷、50万吨/年汽油生产销售能力,公司已贯通了成品油能化板块产业链。未来公司将依托湖南石化乙烯炼化一体化项目碳四资源,结合自身现有产业链,提升MTBE、工业异辛烷等装置负荷,同时,进一步延伸产业链,利用自研技术,建设装置产出高端聚烯烃、烷基酚等高附加值产品,提升市场竞争力。

行业发展现状

新材料行业

高端聚烯烃

(1)行业政策

①国家政策推动聚烯烃行业高端化发展,突破低端内卷

《化工新材料产业“十四五”发展指南》规划在“十四五”期间,我国化工新材料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固定资产投资保持较快增长,力争到2025年产业实现高端化和差异化。其中,重点发展、提升的八大系列化工新材料种类即包括高端聚烯烃塑料。同时根据《指南》,到2025年实现高端聚烯烃自给率提升至70%,重点突破茂金属聚烯烃、聚烯烃弹性体(POE)等“卡脖子”技术,推动国产化替代。

根据《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24年本)》,将茂金属聚乙烯(mPE)、茂金属聚丙烯(mPP)、POE等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产品,明确对研发企业提供税收减免和专项补贴。国家相关政策明确将高端聚烯烃列为战略新兴产业,说明这些材料在未来的经济发展中具有战略意义,将在高科技产业中广泛使用,比如新能源汽车、高端包装、5G、3D打印等,而目前这些高端材料的国产化不足,严重依赖进口,未来在国家政策的引领和支持下,国产替代的市场红利将逐步释放,有利于公司抓住政策窗口期,平衡技术投入和市场开拓,构建可持续竞争优势。

②环保政策加速循环经济发展,绿色聚烯烃产品出现高溢价空间

目前欧盟、美国、澳大利亚、日本、印度、韩国、加拿大等国均对塑料包装中的可回收组份含量提出了要求,到2030年可回收含量至少达到25-30%,部分国家现已对可回收成分不足30%的塑料制品征收高额塑料税。当前许多国际知名品牌商都签署了使用再生塑料的承诺,终端厂商对含有再生成分的原料价格接受程度高,再生料溢价空间大。国内近些年也出台了相关政策鼓励再生料的使用,未来塑料市场使用再生料将是主流趋势。

国家/地区再生塑料占比要求未达标的惩罚措施
欧盟塑料瓶25%-30%(2025-2030)市场禁售、环保税
英国30%(否则征收?210/吨税)直接征税(含进口产品)
美国加州塑料瓶50%、垃圾袋30%(2030)罚款
韩国25%-30%(分阶段)回收费/罚款
加拿大50%(2030目标)潜在生产/进口税(待定)
印度30%(部分包装)禁售或贸易限制

表1:各国塑料制品再生塑料占比要求及惩罚措施

公司子公司惠州立拓绿色聚烯烃采用废塑料回收丙烯作为原料,不仅为下游客户提供高性能产品,同时还可以响应国际环保政策,引领国内企业用料趋势,打造绿色环保石化企业品牌。绿色聚烯烃作为惠州立拓的核心目标产品,目前已获得ISCC认证,同步在与下游国际品牌商洽谈合作,未来将成为公司一个重要的盈利产品。

③下游消费升级推动产业链良序发展,提质增量

2025年2月17日,市场监管总局等五部门印发《优化消费环境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方案》提出,深入实施消费品工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行动,推进质量基础设施建设助力产业链供应链质量联动提升,加强汽车、家电、家居、电子产品、纺织服装、食品等领域质量、标准和品牌建设。支持汽车产品、电子产品、家居产品等消费升级,促进汽车换“能”、家电换“智”、家装厨卫“焕新”。

该《方案》的推行为公司聚烯烃业务提供了市场机会,一是消费扩容驱动聚烯烃需求增长,缓解了目前聚烯烃行业供需失衡的整体状态,二是下游消费升级带动材料高端化和绿色化,推动行业向高附加值产品转型。

(2)行业发展情况

聚烯烃行业作为石化产业的核心领域,近年来在政策推动、技术升级和市场需求驱动下,呈现出产能扩张、结构优化和绿色转型的显著特征。

①产能持续扩张,结构性矛盾突出

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聚烯烃生产国,2024年PE/PP总产能突破7600万吨,占全球总产能40%以上。低端通用料(如拉丝级PP、薄膜级PE)产能利用率不足70%,同质化竞争激烈,国内巨头以规模化和低成本原料(如煤炭)为优势,低价倾销,低端产品效益在边际利润区间徘徊;高端茂金属聚烯烃(mPE/mPP)、POE、超高分子量聚乙烯(UHMWPE)等受制于技术壁垒,大部分依赖进口。

中国高端聚烯烃的消费规模超过1200万吨,自给率严重低于其他高端树脂产品,仅仅达到41%。以高端聚烯烃均价1.5万元/吨估算,预计高端聚烯烃进口替代存在1000亿元以上的市场。(数据来源:

中国化工信息周刊)

以聚丙烯为例,高端聚丙烯产品包括茂金属聚丙烯、超低灰聚丙烯、“三高”聚丙烯、发泡聚丙烯、高熔体强度聚丙烯、医用聚丙烯等,大部分被国外化工巨头如北欧化工、TPC、巴塞尔、埃克森美孚、陶氏等企业垄断,根据不同产品系列,售价1万元-3万元/吨左右。2023年,国内高端PP产能约150万吨,整体需求接近450万吨/年,自给率提升至35%(2020年不足15%)。高端聚丙烯市场竞争格局呈现“外资主导、国产替代加速”的特征。

未来聚烯烃行业核心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技术突破(催化剂、工艺)、绿色转型(循环经济、低碳生产)及产业链协同能力(上下游绑定)。国内企业需在政策红利窗口期内完成技术积累和市场卡位,方能在全球竞争中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

②技术突破实现国产替代和绿色创新并行

2024年高端聚烯烃技术更新方向聚焦于催化剂技术突破、共聚技术升级以及绿色制造技术的推广,呈现出快速迭代和多维创新的特点。茂金属催化剂的工业化应用进一步扩大,推动茂金属聚丙烯和高性能聚乙烯的国产化进程,此外,双核催化剂技术正在优化共聚单体的分布控制,为弹性体和特种聚烯烃的高端应用提供支持;溶液聚合和高压聚合技术持续升级,重点突破高端共聚产品(如乙烯基弹性体、丙烯基弹性体)的生产工艺;同时绿色化和低碳化更是成为行业技术更新的重要方向,生物基α-烯烃和可回收绿色聚丙烯的使用,使得碳排放强度显著降低。

整体来看,行业技术更新周期从实验室研发到工业化量产已缩短至5-8年,技术方向逐步从单一催化剂创新向“催化剂-工艺-装备”全链条协同创新转变。同时,绿色低碳技术的储备与应用成为未来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将引领高端聚烯烃行业迈向更高附加值与可持续发展的新阶段,实现国产替代和绿色创新并行。

③消费升级驱动聚烯烃行业高端化、差异化发展

传统领域稳定增长,食品包装、快递包装、薄膜需求随电商发展保持5%-7%年增速,推动高阻隔、可回收PE/PP应用;家电、家居用品需求持续带动抗冲共聚PP、透明PP的消费。

新兴领域爆发式增长,新能源汽车轻量化需求推动车用改性PP(保险杠、电池壳体)年需求增速超15%,高性能发泡PP用量显著提升;光伏胶膜POE需求随全球光伏装机量(预计2030年达500GW)激增,2023年国内需求超50万吨,全部依赖进口;医用级PP/PE(输液袋、导管)国产替代加速,2023年市场规模超200亿元,外资品牌仍占主导;受益于5G通信技术升级和消费电子产业的快速迭代,高端聚烯烃在光学材料、柔性电路板封装等领域的应用规模不断扩大,为市场需求注入新动能。

④创新商业模式突破同质化竞争,重构价值链

聚烯烃行业传统的生产销售模式,是通过大规模生产降低成本,然后通过分销商或直接销售给下游客户,这种模式虽然有效,但可能面临产品同质化严重、利润率下降的问题。在“双碳”目标、消费升级及技术革命的驱动下,创新商业模式正成为行业突破同质化竞争、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抓手。

高端聚烯烃行业具有显著的定制化生产特点,企业需根据下游客户的具体需求量身定制产品性能,以满足不同应用场景的技术要求。高端聚烯烃产品需求增长迅速,也使得企业的服务模式发生转变,从单纯卖产品向卖服务、提供解决方案转变。行业经营模式以“长期客户关系管理”为核心,通过与下游客户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从而更好地匹配客户需求并实现技术协同创新。

整体来看高端聚烯烃行业正逐步向“技术+服务”转型,企业不仅要提供定制化材料,还需为客户提供从材料选型、工艺优化、检测认证等全流程解决方案,以增强客户粘性和市场竞争力。未来高端聚烯烃行业会从“吨位利润”转向“技术+服务”多维盈利,从材料供应商升级为“解决方案提供者”,以实现价值重心转移和产业角色重塑。

(3)行业发展趋势

①高端化与差异化:从“大而全”到“专精特新”

整体来看,高端聚烯烃行业正在从传统的通用产品向高性能、差异化产品方向转型,市场对定制化、高附加值材料的需求持续提升。企业一方面要加大对催化剂、工艺工程化等核心技术的投入,构建护城河;一方面要与下游核心企业深度捆绑与合作,实现需求导向型创新。

②绿色化与可持续:循环经济与低碳转型

化学回收技术(催化裂解、热裂解等)推动再生料(rPP/rPE)性能与原生料同等,解决了物理回收再生料性能下降以及食品包装安全问题;生物基聚烯烃成本逐步下降(目前较石油基高20%-30%),预计2030年产能突破100万吨,主要应用于食品包装、日化领域;欧盟等区域塑料回收目标及高额塑料税倒逼国内企业加大对绿色产品的投入。

③产业链整合:向上掌握关键技术,向下实现产业链共赢

企业向上游延伸,掌控催化剂、α-烯烃、化合物等关键环节,降低进口依赖,解决关键“卡脖子”技术;与下游新能源、汽车、医疗等领域龙头企业联合开发定制化材料,打造行业生态圈,以产业链整合谋求共赢发展。

聚烯烃行业的竞争已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升级”,唯有抓住高端化、绿色化、协同化三大主线,方能在新一轮产业变革中谋求发展之路。公司子公司惠州立拓成立之初就始终坚持这三大主线,现已推出多个高端化产品,如间规聚丙烯、氢调熔喷料、发泡聚丙烯、聚合级聚丙烯蜡等;绿色聚丙烯根据上游废塑料回收项目的试产进度逐步推进,计划今年正式推向市场;公司相关部门根据惠州立拓产品结构,在重要产品的市场布局方面均在引入下游合作方,形成上下游战略合作。

(4)公司行业地位:全产业链发展构筑显著行业壁垒

在聚烯烃行业,公司已实现“催化剂研制—聚合产品开发—产品改性—市场应用开发”全产业链发展,构筑了显著行业壁垒。在技术创新维度,公司率先突破茂金属催化剂工业化生产;在新产品开发方面,惠州立拓开工不到一年时间,已开发出多个高端产品,应用在医疗、汽车、家电及日用品领域,并与某全球头部医疗器械企业达成战略合作;在定制化服务方面,已为华南区域头部改性企业提供"材料+解决方案"一体化服务。

未来公司将充分利用全产业链发展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以技术为基石,以服务为协同,全力打造在聚烯烃行业的核心竞争力,以差异化发展谋求更高利润空间。

煅烧焦

(1)行业政策:节能降碳政策倒逼煅烧石油焦产能优化及技术创新

近年来,国家相继出台《“十四五”工业绿色发展规划》《高耗能行业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改造升级实施指南(2024年版)》等政策文件,明确提出对煅烧石油焦等高耗能行业实施更严格的能耗限额标准。政策要求到2025年,煅烧石油焦行业能效标杆水平以上的产能比例达到30%,基准水平以下产能基本清零。行业面临更加严格的环保要求和产能优化压力,同时也将迎来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的机遇。公司子公司湖南立恒作为行业新建产能,在规划建设之初即严格落实节能降碳政策要求,采用先进的工艺及设备,极大降低能耗,同时副产蒸汽充分利用,相较其他传统技术企业具有显著的绿色低碳特点,成本更低,市场优势更加凸显,盈利能力更强。

(2)行业发展情况:传统煅烧石油焦市场持续承压,负极材料用煅烧石油焦逆势增长2024年煅烧石油焦总需求量4608万吨,其中负极材料用煅烧石油焦需求量400万吨(数据来源:

中泰证券资讯),相较于2023年总需求量4420万吨、负极用需求量320万吨(数据来源:生意社《2023年石油焦行情分析及2024年预测》),同比小幅增长。2024年煅烧石油焦市场虽需求量同比有所上涨,但市场持续承压,一方面部分炼厂因燃料油进口关税调整及退税政策变化,利润下滑被迫停产,导致石油焦供应减少,另一方面,石墨电极需求疲软、产能过剩等结构性矛盾,致使低硫煅烧石油焦企业普遍亏损,中高硫企业微利经营。由于煅烧石油焦的工艺特点,使其适合制备具有较高能量密度的负极材料,这与动力电池长续航轻量化的产业发展趋势相契合。受益于新能源驱动及储能电池需求的快速增长,负极材料用煅烧石油焦需求同步增长。市场规模方面,2023年负极材料用煅烧石油焦需求量320万吨, 2024年需求量增至400万吨。生产方面,行业头部企业通过满负荷运行、外协加工优化成本,提升煅烧焦利用率。产品结构及价格方面,2023年低硫煅烧石油焦均价1700-2000元/吨,中硫煅烧石油焦均价1800元/吨;2024年低硫煅烧石油焦均价2500-3500元/吨,中硫煅烧石油焦均价2150元/吨,低、中硫煅烧石油焦均价同比上涨,产品溢价能力增强。上述各方面反映了在煅烧石油焦市场整体承压情况下,负极材料用煅烧石油焦的逆势增长。

(3)行业发展趋势:负极材料用煅烧焦市场机遇明显

从整个煅烧焦行业来看,2025年煅烧石油焦市场供需关系仍然过剩,市场在短期内预计难有起色。一是在本已产能过剩的市场中,2024年末至2025年年底预计市场至少还将建成245万吨商业煅烧石油焦产能;二是传统预焙阳极、石墨电极和负极石墨化需求增量有限,供应的增速远超需求增速。但负极材料用煅烧石油焦市场仍存在诸多机会:第一,负极材料在未来的几年仍会持续稳步增长,由此带动原料需求的增长;第二,煅烧石油焦由于其高容量的性能特点与负极行业技术发展趋势相契合,煅烧石油焦或将成为高端负极材料的主要原料。

在上述发展趋势下,湖南立恒将充分利用负极材料增长带来的发展契机,深化“高端负极材料原料供应商”的定位,结合市场,立足产品研发投入及探索,重点开发更多符合负极材料使用要求的煅烧石油焦产品,增强公司经营业绩、盈利能力。

(4)公司行业地位:稳居负极材料用煅烧石油焦市场份额第一梯队

湖南立恒成功开发高容量(≥357mAh/g)、高压实(≥1.70 g/cm?)产品,已与一系列负极头部企业建立了相对稳定的供应合作关系,在行业市场中形成差异化竞争壁垒,已稳居行业市场份额的第一梯队。主要核心优势体现在:第一,原料端依托中石化石油焦直供体系,实现了高品质原料的稳定供应,在保证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等方面提供了保障;第二,自动化程度较高的罐式炉系统,有效减少生

产成本,将单吨能耗降至行业较低水平,同时,不断优化脱硫装置生产系统和控制指标,提高余热蒸汽回收利用,积极响应国家“双碳”政策要求,较同行企业突出了环保管控优势;第三,借助临港布局和20万吨产能规模,物流及加工成本显著低于同行对手。公司依托以上优势构建竞争壁垒,同时,面对各地炼厂陆续开发负极材料用石油焦和储能市场低价焦的替代冲击,公司建立三级应对机制,组建技术动向跟踪专班,提前3~6个月预判产能释放节奏,开发梯度产品矩阵,以多元化的产品满足不同市场需求,扩充市场占比份额。

特种酚

(1)行业政策:绿色转型产业创新保障酚类长期发展

《“十四五”化工行业发展规划》(2021年)明确提出推动化工行业绿色转型,鼓励企业采用清洁生产工艺,减少污染物排放,该政策为酚类行业的环保升级奠定了基础。公司子公司新岭化工甲酚类产品采用合成法,采用此方法生产的产品纯度高,广泛应用于电子、医药等高端行业,并长期占据产品的高端市场。采用合成法的生产工艺具有安全、环保、绿色优势,符合国家行业向绿色化工行业转型的发展方向,更具市场竞争力及发展潜力。2024年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九部门发布《精细化工产业创新发展实施方案(2024—2027年)》,提出推动化学品管理制度与国际接轨,鼓励企业参与全球化学品分类和标签制度(GHS)修订,加强环保技术研发和产业升级,保障行业平稳发展。报告期内,新岭化工完成了间对甲酚、间甲酚、BHT产品的海外准入,并形成了间对甲酚产品的海外销售。长期以来,公司甲酚类产品一直处于国内出口市场的首位,海外市场销售提升公司产品的赢利能力。

(2)行业发展情况:需求稳定增长,盈利能力下降

报告期内国内酚类产品需求数量受抗氧剂、农药制剂拉动,增速达8%以上,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全球需求市场市值约120亿美元,同比增长3.2%(数据来源:卓创资讯),酚类衍生物在塑料、医药、农药等领域需求旺盛,酚醛树脂因电子行业扩张稳定增长。

2023年国内甲酚总产能约50万吨,产量42万吨,报告期内产能无明显变化,产量增加至45万吨。虽需求增长,但煤化工产生的低端酚类产品低价投放市场,使得国内合成甲酚市场价格一直不理想,行业毛利率由2023年的12%降至报告期内的8%。报告期内酚类细分产品呈分化趋势,其中2,6-二甲酚受下游聚苯醚(PPO)需求增加影响,市场需求增长,呈量价上涨趋势,而邻甲酚市场因焦化酚影响导致价格较低。

报告期内,公司一直处于合成邻甲酚的第一梯队,合成邻甲酚市场占有率20%以上,居华中区域首位。

(3)行业发展趋势:绿色转型加速,产能呈现集中化趋势

随着国家绿色化工行业转型政策逐步实施,以及2025年碳税政策落地,将加速推动酚类企业清洁生产转型,合成酚类产品市场占比将逐步增加,其中医药领域占比预计从2024年35%增至2028年45%(卓创资讯),高端甲酚国产化空间广阔。产业转型倒逼企业升级工艺,预计未来几年国家将淘汰部分中小产能煤化工企业,减少低端甲酚产能,酚类行业企业集中度提升,2025年行业集中度预计将从2024年的55%提升至65%。产业的转型及升级,推动市场低端酚类产能降低,将逐步推高甲酚类产品价格,提高合成甲酚类产品占比上升,公司合成甲酚产品由高端市场将逐步向中低端市场推广,公司邻甲酚及2,6-二甲酚产量将提高29%左右。

(4)公司行业地位:甲酚类产品头部企业

延伸产业链,完善产品结构,增强公司竞争优势,确保甲酚类产品的头部企业地位。公司传统的邻甲酚产品属于甲酚细分高端产品,已建成的间甲酚项目是邻甲酚的产业延伸,其建成投产运营将完善公司产品结构,提升公司行业地位,其产品间对甲酚、间甲酚及BHT提升公司盈利能力的同时,将降低公司产品单一的经营风险。

技术研发应用及产业链协同,提升产品盈利能力。公司在用的“甲酚异构化催化剂”技术,单位能耗低于行业均值15%,生产成本低8%。公司依托湖南石化的能源规模优势,使得公司生产供应平稳,产品能耗成本低于行业水平。

公司目前最大的经营风险是核心产品价格低,降低公司整体盈利能力。报告期内,公司主要产品邻甲酚受焦化酚低价冲击市场影响,其价格处于低位。为应对此风险,公司调整生产工艺、优化产品结构、加速间对甲酚项目投产,同时申请绿色认证,开拓产品更高端市场,提高产品溢价能力。

节能环保行业

(1)行业政策:国家政策推动绿色低碳产业发展

2024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提出要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到2030年,节能环保产业规模达到15万亿元左右。未来六年,节能环保产业的规模要增加近一倍。公司子公司湖南立泰积极开发环保与节能协同技术,近年来开展钢铁烧结尾气CO治理催化剂的开发,在降低排放的同时利用余热为企业节能降耗,大力推动环保项目效益化进程。

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快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的意见》,提出到2025年初步建成覆盖各领域的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目标包括大宗固体废弃物年利用量达到40亿吨,主要再生资源年利用量

4.5亿吨,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年产值达5万亿元。随着该政策的落地,资源循环利用产业规模将极速扩大,湖南立泰布局的硫膏资源化技术将获得更多合作机会和市场认可,助力湖南立泰业务规模扩张和经济效益增长。

报告期内,生态环境部发布《国家污染防治技术指导目录》,进一步优化市场格局,限制和淘汰落后治理技术。生态环境部牵头发布《石油炼制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石油化学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合成树脂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修改单,以及《炼焦化学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煤层气(煤矿瓦斯)排放标准》。随着新政策的颁布实施,治理行业不断规范,湖南立泰自主创新研发的VOCs治理技术,包括催化氧化技术、污水池分散吸附集中脱附技术、膜法油气回收技术等将得到更广泛的市场应用,未来将给湖南立泰带来持续的业务增长和经济效益。

(2)行业发展情况及趋势:节能环保行业前景持续向好

VOCs治理市场,目前处于从解决“有没有”的问题,到解决“好不好”的问题转变阶段。行业内卷严重,低技术壁垒竞争激烈,高端材料仍依赖进口。随着政策的持续推动和市场对高效治理技术的需求,将呈现以下趋势:一是安全、节能、环保、低碳的高效治理技术快速发展;二是低效治理设施的淘汰将为高效技术装备提供市场空间,推动行业向细分领域及专业化发展。具备核心技术及优秀成本控制能力的环保公司将占据优势,而低端环保材料竞争加剧,替代进口产品将迎来发展机遇。湖南立泰自主研发的VOCs治理高效催化剂、吸附剂已得到广泛应用,尤其是非贵金属催化剂,性能处于行业领先地位,且相较于贵金属催化剂,具有显著的成本优势,在未来发展趋势下,将筑牢湖南立泰市场地位。

节能方面,在政策支持、技术创新和市场需求的共同驱动下,目前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在工业节能领域,钢铁、化工、建材等高耗能行业的节能改造需求旺盛,预计到2025年,工业节能市场规模将超过2.5万亿元。虽然未来市场容量及潜力巨大,但节能技术层出不穷,竞争激烈,湖南立泰布局的钢铁烧结尾气CO治理技术将有望脱颖而出,成为公司在节能行业的关键驱动力。

废物资源化利用方面,目前市场上所用技术较多,但显露出利用率不高的问题。受益于相关政策的支持,技术升级与智能化转型为行业发展提供了支撑;但同时也面临行业集中度提升与市场竞争加剧、技术瓶颈、市场潜力释放时机等挑战。一些技术门槛不高的资源化利用将面临原材料的竞争,大型的央企、国企纷纷布局此行业,固废资源化随着技术进步,成本持续降低,利用率进一步提升。

(3)公司行业地位:科技赋能提升品牌影响力

湖南立泰成立3年多时间,在环保治理方面秉承着以“材料开发为核心,工程技术配套”的发展理念,完成了多项新技术布局,成功进入三桶油及多家大型国企、民企供应链,初步建立了品牌影响力。后续参股的格致分析“工业在线质谱项目”打破了美国赛默飞公司的垄断,开启了公司在智能控制方面新引擎。湖南立泰布局的钢铁烧结尾气CO治理催化剂项目,在节能市场前景广阔,容量大,为湖南立泰奠定长期稳健发展的坚实基石。湖南立泰开发的脱硫硫膏资源化技术,具有硫磺纯度高、能耗低,同时可回收催化剂的显著优势,在油气田、焦化行业需求旺盛。目前,延长石油、中石化西南局、西北局已经具有合作意向,该技术将为立泰提供稳定的利润及现金流。

能源化工行业

(1)行业政策:促消费政策发力,能化市场得到支撑

能化行业主要支撑是成品油消费市场,与汽车行业深度关联。2024年6月1日,国务院财务部下发《关于下达2024年汽车以旧换新补贴中央财政预拨资金预算的通知》,该政策旨在支持符合补贴政策要求的老旧汽车报废更新,扩大汽车消费。在此政策推动下,2024年下半年燃油车市场销售得到明显回升。同时,由于锂电池续航以及安全性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火爆销售的新能源车中混动车销售比例逐步压过纯电车型,凸显出终端成品油消费市场基本盘仍较为稳固。2025年,国内促消费政策进一步加码,将国四排放标准汽车纳入政策服务范畴,将促使汽车消费市场持续升温。汽车热销与文旅行业的火爆,保证了3-5年内汽油消费市场不会发生明显变化。我公司能化领域的主营业务:汽油生产销售、MTBE、工业异辛烷等均与汽油市场直接关联,国内汽油消费需求稳固,保障了MTBE、工业异辛烷、汽油生产等业务稳定运营与盈利的基础。

(2)行业发展情况:能化行业达峰回落,市场态势趋紧

2024年国内能化领域市场达峰回落。年中国际原油价格逐步下行并趋稳,上游原料价格不足以支撑成品油高价;中端成品油及附属行业产能大量投产,供求关系扭转;终端成品油消费需求恢复不及预期。综合而言,2024年能化领域进入行业达峰后的缓步下行阶段。

岳阳兴长能化业务主要包含MTBE、工业异辛烷、成品油生产与零售,以下是主要业务产品2024年行业状况。

①MTBE

中国MTBE行业当前处于成熟期向转型期过渡阶段,传统汽油添加剂市场增速因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和环保政策趋严而放缓。

工艺技术方面,MTBE产品生产技术类同且成熟,产品品质也类同,其生产差异主要是原料来源差异带来的成本差异。目前MTBE生产主要有炼化副产碳四原料、异丁烷脱氢工艺原料、碳四异构化工艺原料、PO/TBA副产工艺原料四种原料来源。从成本而言,炼化副产碳四原料与PO/TBA副产工艺原料占据绝对优势,但均受限于主装置产能,无法随意扩能;异丁烷脱氢工艺可直接搭配大产能MTBE装置,近年投产项目较多;碳四异构化工艺由于成本劣势严重,近年无新增产能。

市场环境、经营特点和竞争格局方面,在岳阳兴长所处的两湖地区,成品油市场需求带来的MTBE市场需求缺口巨大,根据卓创资讯数据测算,2024年两湖地区外购MTBE约30万吨,自给率65.12%,市场处于供小于求状态。在此情况下,各生产企业的经营及竞争以寻求原料资源,扩充产能产量为主,暂不存在市场直接竞争冲突。

国内产能产量方面,根据卓创资讯数据,2024年国内MTBE产能持续增长,达到2593.45万吨,同比增长6.29%;年产量为1582.83万吨,较2023年上涨7.80%;产能利用率61.03%,较2023年小幅提升0.85个百分点。2024年国内MTBE消费量在1350.50万吨,同比上涨5.63%;MTBE出口量达到

246.11万吨,同比上涨32.36%;产销需求及出口均呈上涨态势。价格利润方面,根据卓创资讯数据,2024年MTBE均价6371元/吨,同比下跌871元/吨,同比跌幅12.03%。根据卓创资讯数据显示,2024年异丁烷脱氢MTBE装置平均利润为552元/吨,较去年同期下降756元/吨,跌幅58%。与之对比,炼油碳四法MTBE装置,由于原料成本优势,平均利润约1350元/吨。

②工业异辛烷

2023年6月30日财政部和国税总局联合发布了第11号公告《关于部分成品油消费税政策执行口径的公告》,明确了对烷基化油(异辛烷)按照汽油征收消费税。在此之后,工业异辛烷市场进入重构期,2024年尚未完全稳定,因此,产能产量包括价格情况同比均发生较大变化。

工艺技术方面,行业中离子液法烷基化工艺,产品质量难以保证,导致无法长期稳定生产运行;氢氟酸法烷基化工艺安全事故频发,近年已无新产能投放;硫酸法烷基化工艺,产品品质佳,生产稳定。

市场环境、经营特点方面,两湖地区工业异辛烷产能较少,规模化生产企业中,部分企业由于采用离子液法烷基化工艺,无法长期稳定运行。我公司采用石科院硫酸法烷基化工艺,生产稳定,产品品质在两湖地区最佳,是地区最主要的工业异辛烷供应商。

竞争格局方面,受消费税影响,行业内仍有部分企业采用不合规方式竞争,在两湖地区,尽管我公司产品品质最佳,但规范运营带来的成本附加,导致公司暂无法在地区市场竞争中占据绝对主动。

国内产能产量方面,根据卓创资讯数据,2024年工业异辛烷产能达到2456.6万吨,同比 2023年下降0.65%。产量976.63万吨,同比下降15.02%;需求方面,2024年工业异辛烷需求量在982.27万吨,同比降低14.19%。产量与需求量降低主要原因是工业异辛烷在消费税征收后,对比汽油添加剂的竞品性价比较低,同时面临下游汽油消费前景不乐观,工业异辛烷需求量下降。

价格利润方面,由于消费税为价内税,根据卓创资讯数据,2024年工业异辛烷价格达到8339.60元/吨,同比上涨3.63%。2024年工业异辛烷装置税后利润亏损情况加剧,平均亏损在466.67元/吨,同比2023年下降215.55%。主要是因为消费税征收后,成本增加,对比竞品性价比低,销售受阻,被迫低价销售。

③成品油生产与零售

目前中国成品油行业已处于成熟期,行业面临结构性过剩、竞争多元化、终端需求持续放缓等问题,其定价机制与国际油价紧密接轨。在达峰之后,行业转型迫在眉睫。

市场环境及经营特点方面,两湖地区人口密度较大,且地处中部地区交通便利,经济活跃度尚可,带来的油品消费市场较大,但由于炼化一体化产能欠缺,供应严重不足,地区成品油市场缺口大。根据卓创资讯数据统计,2024年两湖地区汽、柴油消费量为5120.73万吨,产量为2335.88万吨,自给率仅45.6%。在此情况下,市场暂不存在明显的直接竞争行为,各生产企业以寻求资源,扩充产能产量为主。

国内产量方面,根据卓创资讯数据统计,2024年中国成品油总产量达到了42655.50万吨,同比下滑3.35%。由于生产企业利润亏损较为严重,加之国内汽、柴油需求表现不及预期,炼厂多下调成品油产出率,造成2024年中国汽、柴油产量有所下滑。2024年国内汽油产量15995.92万吨,同比减少

4.16%。

消费量方面,由于经济回升动能不足,叠加新能源车渗透率的持续提升,促消费政策效果还未传递到产业链上端,成品油消费量同比下滑。2024年中国成品油消费总量为3.9亿吨,同比下降1.7%。

价格方面,受国际油价下跌影响,成品油价格均不同幅度下降。根据卓创资讯数据统计,2024年全国汽油的平均价格为8350元/吨,同比下跌3.24%;柴油的平均价格为7210元/吨,同比下跌5.89%。

零售方面,根据卓创资讯数据统计,2024年中国主营92#汽油批零价差均值为1834元/吨,同比上涨244元/吨,涨幅为13.28%,0#柴油批零价差均值为1369元/吨,同比上涨421元/吨,涨幅为

30.75%。批零差价的增加有力支撑了终端成品油零售行业利润。

(3)行业发展趋势

①监管力度日趋严格,有利于合规化运营企业

2025年2月7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动成品油流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要求完善成品油流通管理制度,健全成品油流通跨部门监管机制,加强成品油流通重点领域监管,促进成品油流通现代化发展。持续强化的监管力度,将促进成品油市场合法合规安全稳定运营。由此可预见,成品油行业部分通过不合规运营获取效益的企业在政策力度强化下会被淘汰,将大幅度缓解行业目前存在的市场恶性竞争行为,合规化运营企业效益能够得到提升。

②成品油消费量达峰回落,油转化是能化企业必经之路

根据上文提到数据,2024年,中国成品油消费总量为3.9亿吨,同比下降1.7%,预计2025年将进一步降至3.82亿吨,同比降幅扩大至1.9%。主要原因是新能源汽车快速普及(如电动汽车和LNG重卡)替代传统燃油车,以及能效提升和运输结构优化。传统汽油、柴油需求增长放缓甚至下降,但航空煤油及化工用油(尤其是高端化工新材料)需求持续增长,呈现“成品油降、化工增”的特点。成品油行业将面临传统需求萎缩与新兴增长点并存的双重局面。

③产销量下降,市场竞争加剧,行业利润收缩

根据卓创资讯预测,未来几年内,虽中国仍有新增炼油产能投产,但在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不断增加、中国经济结构持续转型的影响下,汽、柴油需求量及产量或整体维持下滑趋势。

汽油抗爆剂领域,由于MTBE尚不需要征收消费税,行业利润空间仍存,有出口套利渠道作为市场缓冲,且尚有规划大量异丁烷脱氢工艺尚未全面投产,2025年产能与产量仍会保持增长,预计2025年MTBE产能达到3183.00万吨,产量1785.30万吨。但由于产能过剩严重,预计2025年均价为5841元/吨,持续降低,行业整体利润承压收缩。

工业异辛烷装置由于近年无产业链支撑企业亏损严重,产能将逐步从稳定期转入淘汰期。不过2025年仍有如裕龙石化和广州石化等炼化一体化项目配套的工业异辛烷装置投产,预计产能会维持在2460.6万吨,增加0.16%。产量预计为966.3万吨,同比降幅1.06%,工业异辛烷暂无法出口,因此,消费量与产量接近。价格方面,在市场逐步恢复稳定后,预计工业异辛烷价格未来三年不会再发生剧烈变化,主要跟随国内汽油价格变动,2025年均价预计为7808元/吨,利润由于行业整体已经处于亏损状态,成本支撑短期内不会下滑。

成品油产销与零售方面,根据卓创资讯预测,2025年成品油预计产量为41480万吨,同比或下跌

2.76%,其中,汽油产量15620万吨左右,较2024年下跌2.35%。价格与利润方面,预计2025年原油价格缓步下跌,成品油批零差价仍能维持在汽油1850元/吨、柴油1400元/吨,对比2024年下降

6.15%,但总体利润仍较高。

(4)公司行业地位:两湖地区百万吨级能化综合性产销一体化企业

2024年10月,岳阳兴长正式取得“50万吨/年汽油生产销售”资质,并全面开启生产销售。自此,结合现有的MTBE、工业异辛烷以及成品油零售业务,岳阳兴长贯通了成品油能化板块产业链,成为华中地区除中石化外首个百万吨级能化综合性产销一体化企业。

上文提到,2024年两湖地区汽、柴油供应不足,自给率仅45.6%,市场缺口巨大。岳阳兴长瞄准市场需求,发挥公司自身优势,近年从油品单一组分生产商,拓展产业链,完善产品类别,提升产能规模,逐步转化为能化产销一体化综合企业。一方面,产业链延展强化了公司自身能化业务效益能力,提升了抗市场冲击能力。2024年,借助产业链一体化运营模式,在国内同类型企业运营状态不佳情况下,公司能化领域仍保障了较高的利润,且会在运营稳定后得到进一步提升;另一方面,两湖地区除中石化外,能化领域缺乏规模化、合规化运营企业,我公司弥补空缺,帮助地区行业进入健康发展轨道,提升地区能化行业整体效益。

3、主要会计数据和财务指标

(1) 近三年主要会计数据和财务指标

公司是否需追溯调整或重述以前年度会计数据?适用 ?否

单位:元

2024年末2023年末本年末比上年末增减2022年末
调整前调整后调整后调整前调整后
总资产3,071,313,954.393,402,086,397.643,402,086,397.64-9.72%1,387,382,980.701,387,382,980.70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2,149,780,588.962,087,248,524.672,087,248,524.673.00%989,788,458.99989,788,458.99
2024年2023年本年比上年增减2022年
调整前调整后调整后调整前调整后
营业收入3,822,635,856.523,067,401,385.433,067,401,385.4324.62%3,221,920,596.413,221,920,596.41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63,125,607.38101,076,767.69101,076,767.69-37.55%79,983,489.3879,983,489.38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54,873,045.6197,722,722.9697,722,722.96-43.85%80,063,661.3680,063,661.36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34,467,241.52166,771,139.68166,771,139.68-79.33%108,812,390.03108,812,390.03
基本每股收益(元/股)0.170.340.34-50.00%0.2670.267
稀释每股收益(元/股)0.170.340.34-50.00%0.2670.267
加权平均净资2.99%9.67%9.67%-6.68%8.48%8.48%

产收益率

会计政策变更的原因及会计差错更正的情况

1) 公司自2024年1月1日起执行财政部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17号》“关于流动负债与非流动负债的划分”规定,该项会计政策变更对公司财务报表无影响。

2) 公司自2024年1月1日起执行财政部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17号》“关于供应商融资安排的披露”规定。

3) 公司自2024年1月1日起执行财政部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17号》“关于售后租回交易的会计处理”规定,该项会计政策变更对公司财务报表无影响。

4) 公司自2024年12月6日起执行财政部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18号》“关于不属于单项履约义务的保证类质量保证的会计处理”规定,并对可比期间信息进行追溯调整。具体调整情况如下:

2023年度利润表项目营业成本增加770,320.77元,销售费用减少770,320.77元

(2) 分季度主要会计数据

单位:元

第一季度第二季度第三季度第四季度
营业收入831,488,119.721,060,145,445.791,027,324,796.31903,677,494.70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1,599,522.1131,449,237.3219,422,286.34-9,345,438.39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17,419,299.8131,344,815.2615,814,154.69-9,705,224.15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25,657,489.5679,455,944.0916,320,833.92-35,652,046.93

上述财务指标或其加总数是否与公司已披露季度报告、半年度报告相关财务指标存在重大差异

□是 ?否

4、股本及股东情况

(1) 普通股股东和表决权恢复的优先股股东数量及前10名股东持股情况表

单位:股

报告期末普通股股东总数21,375年度报告披露日前一个月末普通股股东总数21,923(注)报告期末表决权恢复的优先股股东总数0年度报告披露日前一个月末表决权恢复的优先股股东总数0
前10名股东持股情况(不含通过转融通出借股份)
股东名称股东性质持股比例持股数量持有有限售条件的股份数量质押、标记或冻结情况
股份状态数量
中国石化集团资产经营管理有限公司国有法人22.80%84,304,74814,116,283不适用0
湖南长炼兴长企业服务有限公司境内非国有法人7.80%28,840,9870质押6,500,000
济南汇正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境内非国有法人4.34%16,060,0000不适用0
杨岳峰境内自然人3.29%12,162,4000不适用0
湖南长炼兴长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境内非国有法人3.27%12,102,3760质押9,500,000
姚金龙境内自然人1.93%7,145,2830不适用0
全国社保基金五零三组合其他1.80%6,645,5690不适用0
钟彬境内自然人1.54%5,683,7870不适用0
李海峰境内自然人1.19%4,389,6000不适用0
白巨亮境内自然人0.87%3,231,4000不适用0
上述股东关联关系或一致行动的说明兴长企服、兴长集团为一致行动人,除此之外,未获知前10名股东之间是否存在关联关系或属于《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规定的一致行动人。
参与融资融券业务股东情况说明

注:本报告披露日为2025年4月1日,由于本报告审议日为2025年3月28日,同时本报告于3月31日提交披露时,登记公司尚未下发3月末股东名册,“年度报告披露日前一个月末普通股股东总数”处,21,923系2025年2月28日即2月末股东总数,公司将在2025年一季报中披露2025年3月末股东总数。

持股5%以上股东、前10名股东及前10名无限售流通股股东参与转融通业务出借股份情况

□适用 ?不适用

前10名股东及前10名无限售流通股股东因转融通出借/归还原因导致较上期发生变化

□适用 ?不适用

(2) 公司优先股股东总数及前10名优先股股东持股情况表

□适用 ?不适用

公司报告期无优先股股东持股情况。

(3) 以方框图形式披露公司与实际控制人之间的产权及控制关系

5、在年度报告批准报出日存续的债券情况

□适用 ?不适用

三、重要事项

重要事项详见《2024年年度报告全文》第三节 “管理层讨论与分析”及第六节“重要事项”相关内容。

岳阳兴长石化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妙云

二○二五年四月一日


  附件:公告原文
返回页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