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代码:000750证券简称:国海证券公告编号:2025-09
国海证券股份有限公司2024年年度报告摘要
一、重要提示
(一)本年度报告摘要来自年度报告全文,为全面了解本公司的经营成果、财务状况及未来发展规划,投资者应当到证监会指定媒体仔细阅读年度报告全文。
(二)公司2024年度报告及摘要经第十届董事会第七次会议、第十届监事会第七次会议审议通过。9名董事、3名监事出席会议并行使表决权。没有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对报告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无法做出保证或存在异议。
(三)公司2024年年度财务报告已经德勤华永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审计,并出具了标准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
(四)经公司第十届董事会第七次会议审议通过的2024年度利润分配预案为:以公司现有总股本6,386,174,477股为基数,向公司全体股东每10股派发现金股利0.30元(含税),不派送股票股利,共分配利润191,585,234.31元,剩余未分配利润465,524,248.41元转入下一年度;2024年度公司不进行资本公积转增股本。
二、公司基本情况
(一)公司简介
股票简称 | 国海证券 | 股票代码 | 000750 | |
股票上市交易所 | 深圳证券交易所 | |||
联系人和联系方式 | 董事会秘书 | 证券事务代表 | ||
姓名 | 覃力 | 易涛 | ||
办公地址 | 广西南宁市滨湖路46号国海大厦附楼四楼 | |||
电话 | 0771-5539038 | 0771-5532512 | ||
传真 | 0771-5530903 | 0771-5530903 | ||
电子信箱 | dshbgs@ghzq.com.cn | dshbgs@ghzq.com.cn |
(二)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公司深刻把握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内涵,积极贯彻“合规、诚信、专业、稳健”的行业文化,秉承“合规诚信、专业创新、坚韧担当、高效共赢”的公司核心价值观,凭借良好的股东背景、完善的法人治理,打造高效、灵活的市场化机制,培育健康、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凝聚团结、敬业、专业的人才团队,实现持续健康发展。从成立之初业务单一的经纪商成长为主营业务涵盖证券、基金、期货、私募投资基金、另类投资等多元业务体系的全国性上市综合金融服务企业。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如下:
1.财富管理业务公司财富管理业务代理客户买卖股票、债券、基金、期货及其他可交易证券,根据客户需求提供全方位、可定制的投资顾问、理财规划、资产配置服务,同时为专业投资者提供基金运营、投资交易风控系统等服务。公司以为客户创造价值为引领,以专业与科技为引擎,持续打造优质的产品与有温度的服务体系,不断提升财富管理核心能力,致力于为广大客户提供高质量
的专业、智能、贴心的服务。截至报告期末,公司从事零售财富业务的证券营业部和分公司共109家,营业网点覆盖21个省级区域,其中广西区内共48家营业网点,是广西市场拥有证券营业网点最多的证券公司,在广西的市场占有率位列第一,区域和品牌优势明显。
公司拥有多元化的信用业务产品体系和专业高效的信用业务服务团队,为客户提供包括融资融券、股票质押式回购交易、约定购回式证券交易在内的一站式证券信用融资解决方案。公司通过控股子公司国海良时期货开展商品期货经纪业务、商品期权经纪业务、金融期货经纪业务以及在期货交易所开展的金融期权经纪业务,国海良时期货在全国拥有20家分支机构,可代理国内所有上市期货品种及期权品种(股票期权除外)的交易、结算及交割。
2.企业金融服务业务
公司企业金融服务业务坚持“立足区域开发、打造特色投行”的策略,致力于为各类型、各行业企业提供优质的股权融资、债务融资、并购重组等全生命周期的企业金融服务,具体涵盖首次公开发行(IPO)、再融资、并购重组、财务顾问、公司债券、企业债券、债权融资计划等多种类型,形成了中小企业IPO和再融资等业务特色。
3.销售交易与投资业务
销售交易与投资业务主要包括自营投资、金融市场等业务。自营投资业务方面,公司以自有资金投资于债券、股票和基金等传统证券投资品种以及国债期货、利率互换、股指期货、股票期权、商品期货期权等金融衍生品,持续打造固定收益投资业务优势,同时权益投资业务实现稳步发展,自营投资业务结构不断完善。公司大力发展金融市场业务,以客户需求为
驱动,为机构投资者提供固定收益证券及其衍生品做市、资本中介等金融市场服务,为市场提供国债、政策性金融债、地方政府债、同业存单、信用债等债券的交易定价服务和流动性支持,满足各类机构的交易服务需求,并积极开展地方政府债、政策性金融债参团销售业务,其中政策性金融债承销排名位居券商前列,是公司的品牌业务。
公司通过全资子公司国海投资开展另类投资业务,通过聚焦科技、产业结构调整、新消费与服务以及大健康四个主要领域,以自有资金开展股权投资业务。
4.投资管理业务
(1)资产管理业务
公司资产管理业务范围包括为多个客户服务的集合资产管理业务(含公募化大集合)、为单一客户服务的资产管理业务、资产证券化业务以及投资顾问等业务,搭建了涵盖固定收益投资、权益投资、衍生品投资、FOF业务等在内的完备产品链。公司始终把“追求可持续的绝对收益,为客户提供满意的投资回报”作为发展宗旨,致力于打造统一的投融资管理综合服务平台,帮助投资者实现财富稳健增长。
(2)公募基金管理业务
公司通过控股子公司国海富兰克林开展基金募集、基金销售、资产管理、特定客户资产管理、作为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从事境外证券投资管理、基金投资顾问等业务。国海富兰克林融合中外股东先进的经营管理模式、投资机制、研究平台和风险控制体系,融汇全球视野和本土经验,形成了股票投资、固定收益投资、海外投资共同发展的多元业务格局。
(3)私募投资基金业务
公司通过全资子公司国海创新资本开展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管理业务,为基金客户提供私募股权投资方面的资产配置服务,同时根据所投资企业需要,为企业提供产业上下游资源导入、规范运作、财务管理、资本运作等方面的增值服务。国海创新资本长期围绕“科技创新、健康生活”两条主线,聚焦医疗健康、新能源、新材料、军工、半导体、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国家战略发展和高新技术产业领域开展股权投资布局。
5.研究业务
公司为投资者提供研究报告、路演、反路演、调研及其他定制化投资研究服务,致力于成为以深度研究驱动为核心,研究阵容齐全、影响力领先、投研转化高效的一流市场化智库。公司研究所目前拥有近30个研究小组、覆盖超过30个行业,形成较为成型的研究体系、销售体系、运营体系,正在快速成为最具成长潜力大型研究所。在传媒、海外、化工、银行、汽车、农业等领域具有品牌影响力,在政策、大宗商品研究、新材料、房市、快递物流、可转债、中药、禽类、风电、大众品、游戏、教育、AIGC、港美股、区块链&加密货币等方向形成了鲜明的特色,重点行业荣获新财富、水晶球、全国保险资管协会、金牛奖等最佳分析师权威评选奖项。
(三)公司所属行业发展变化、市场竞争格局及公司所处行业地位
1.公司所处行业基本情况及发展态势
2024年,中国证券行业迈入政策红利释放与深度转型协同推进的关键时期。政策层面,在金融强国“五篇大文章”战略指引下,行业功能定位加速向长期价值投资中枢、实体经济融资服务枢纽和居民财富管理主阵地演进;“活跃资本市场”政策体系持续完善,交易印花税减半、风险控制指标计算标准修订、引导中长期资金入市等政策红利持续释放,有效激发
市场活力与资本配置效能;“培育一流投资银行”的顶层设计推动行业格局重塑,头部机构着力构建综合金融服务能力,中小券商依托资源禀赋深耕垂直领域,差异化发展路径日益清晰。行业发展层面,金融科技深度驱动生态重构,人工智能技术逐步影响投研决策、客户服务与风险管理全链条;在政策与市场的双重牵引下,财富管理转型持续深化,业务模式加速从单一产品销售向全生命周期服务跃迁,服务链条延伸至资产配置、跨周期陪伴等深度运营;与此同时,投行业务聚焦价值发现与定价能力培育,投资管理业务趋向更多元化,证券行业正从规模驱动走向价值创造的高质量发展阶段。
2.行业竞争格局行业格局方面,延续头部集中与差异化发展并存态势,头部券商加速整合,依托资本实力与科技壁垒巩固优势,推动业务体系向综合化、国际化方向延伸;中小券商则在监管引导下聚焦区域经济特色和细分领域,通过专业化服务能力构建错位竞争优势。与此同时,资本市场从融资功能逐渐转向投融资功能,行业收入结构实现进一步调整,资本中介与综合服务能力成为价值创造核心。发展趋势方面,在佣金费率持续下行背景下,券商加速向综合财富管理服务商转型,部分机构通过业务闭环生态重构盈利模式;证券行业服务重心进一步向科技创新、绿色金融等国家战略领域倾斜;数字化转型进入深水区,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从客户服务向风险管理、决策支持等核心环节渗透;国际化布局呈现双向渗透特征,中资机构跨境服务能力提升与外资准入放宽形成共振;政策导向持续推动行业整合进程,通过并购重组优化资源配置效率,同时强化合规经营与系统性风险防范。在政策和市场的双重驱动下,证券行业迎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
3.公司所处行业地位截至2024年9月末,在148家证券公司中,公司净资产、净资本规模分别位于行业35位、37位。2024年1-9月,公司受托客户资产管理业务净收入行业排名34位;股票发行主承销总金额行业排名31位,债券主承销总金额行业排名39位;证券经纪业务净收入行业排名42位(以上源自中国证券业协会2024年三季度数据)。报告期内,公司证券经纪业务在广西市场占有率位列第一,IPO及新三板挂牌数量、辅导备案数均在广西区内位列第一(源自wind数据),区域和品牌优势明显。
截至2024年末,公司旗下公募基金管理业务管理的固收类公募基金最近五年绝对收益和超额收益行业排名第9位和6位(源自海通证券数据);旗下期货经纪业务累计手续费收入行业排名第51位(源自中国期货业协会数据);旗下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管理业务管理的私募基金月均规模行业排名第20位(源自中国基金业协会2024年9月末数据)。
(四)主要会计数据和财务指标
公司是否需追溯调整或重述以前年度会计数据
□是√否
1.主要会计数据
(1)合并财务报表主要会计数据
单位:元
项目 | 2024年 | 2023年 | 本年度比上年度增减(%) | 2022年 |
营业收入 | 4,217,541,342.77 | 4,188,477,732.54 | 0.69 | 3,616,665,497.93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 | 428,379,469.63 | 326,963,050.21 | 31.02 | 249,245,881.77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 | 473,934,978.00 | 375,445,141.28 | 26.23 | 287,397,353.37 |
其他综合收益的税后净额 | 17,424,973.12 | 35,059,563.32 | -50.30 | -16,654,485.24 |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 | -2,243,645,711.62 | 436,149,957.82 | 不适用 | -2,526,360,597.08 |
基本每股收益(元/股) | 0.07 | 0.06 | 16.67 | 0.05 |
稀释每股收益(元/股) | 0.07 | 0.06 | 16.67 | 0.05 |
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 | 1.95 | 1.70 | 上升0.25个百分点 | 1.34 |
项目 | 2024年末 | 2023年末 | 本年末比上年末增减(%) | 2022年末 |
资产总额 | 59,591,009,117.50 | 69,736,509,041.93 | -14.55 | 73,840,835,618.47 |
负债总额 | 36,662,598,249.23 | 47,017,936,616.94 | -22.02 | 54,504,682,690.01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 | 22,108,386,814.98 | 21,956,346,382.49 | 0.69 | 18,607,245,845.34 |
(2)母公司财务报表主要会计数据
单位:元
项目 | 2024年 | 2023年 | 本年度比上年度增减(%) | 2022年 |
营业收入 | 2,442,570,922.05 | 2,101,052,716.80 | 16.25 | 1,672,454,408.67 |
净利润 | 379,583,509.08 | 273,715,327.87 | 38.68 | 111,770,324.39 |
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 | 433,097,780.29 | 329,068,181.39 | 31.61 | 157,472,247.55 |
其他综合收益的税后净额 | 17,424,973.12 | 35,059,563.32 | -50.30 | -16,654,485.24 |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 | -2,270,439,580.54 | 1,285,925,727.63 | 不适用 | -2,395,471,034.32 |
基本每股收益(元/股) | 0.06 | 0.05 | 20.00 | 0.02 |
稀释每股收益(元/股) | 0.06 | 0.05 | 20.00 | 0.02 |
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 | 1.83 | 1.52 | 上升0.31个百分点 | 0.64 |
项目 | 2024年末 | 2023年末 | 本年末比上年末增减(%) | 2022年末 |
资产总额 | 51,537,500,128.94 | 61,225,900,992.43 | -15.82 | 63,947,102,720.45 |
负债总额 | 30,696,461,570.73 | 40,488,106,906.16 | -24.18 | 46,505,161,448.99 |
所有者权益总额 | 20,841,038,558.21 | 20,737,794,086.27 | 0.50 | 17,441,941,271.46 |
2.分季度主要会计数据
(1)合并财务报表分季度主要会计数据
单位:元
项目 | 2024年第一季度 | 2024年第二季度 | 2024年第三季度 | 2024年第四季度 |
营业收入 | 802,418,300.73 | 1,122,266,045.70 | 995,150,475.39 | 1,297,706,520.95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 | 93,564,104.47 | 49,067,341.32 | 41,554,328.33 | 244,193,695.51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 | 91,347,403.35 | 51,391,852.18 | 37,389,909.23 | 293,805,813.24 |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 | 13,025,339,788.03 | -20,525,150,528.36 | 7,848,562,570.83 | -2,592,397,542.12 |
(2)母公司财务报表分季度主要会计数据
单位:元
项目 | 2024年第一季度 | 2024年第二季度 | 2024年第三季度 | 2024年第四季度 |
营业收入 | 504,558,879.43 | 585,813,716.96 | 496,881,984.23 | 855,316,341.43 |
净利润 | 98,189,983.33 | 90,955,102.79 | 5,591,543.59 | 184,846,879.37 |
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 | 98,377,183.83 | 96,178,347.31 | 3,076,473.63 | 235,465,775.52 |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 | 13,369,775,248.70 | -20,778,560,714.67 | 7,148,610,937.04 | -2,010,265,051.61 |
上述会计数据或其加总数与公司已披露季度报告、半年度报告相关会计数据不存在重大差异。
3.母公司净资本及相关风险控制指标
单位:元
项目 | 2024年末 | 2023年末 | 本年末比上年末增减(%) | 预警标准 | 监管标准 |
核心净资本 | 16,224,693,577.93 | 16,122,457,449.52 | 0.63 | ||
附属净资本 | - | - | - | ||
净资本 | 16,224,693,577.93 | 16,122,457,449.52 | 0.63 | ||
净资产 | 20,841,038,558.21 | 20,737,794,086.27 | 0.50 | ||
各项风险资本准备之和 | 3,943,570,467.58 | 5,399,250,161.58 | -26.96 | ||
表内外资产总额 | 48,550,611,304.74 | 61,586,291,692.36 | -21.17 |
风险覆盖率 | 411.42% | 298.61% | 上升112.81个百分点 | ≥120% | ≥100% |
资本杠杆率 | 33.42% | 26.18% | 上升7.24个百分点 | ≥9.6% | ≥8% |
流动性覆盖率 | 195.25% | 166.45% | 上升28.80个百分点 | ≥120% | ≥100% |
净稳定资金率 | 168.77% | 168.80% | 下降0.03个百分点 | ≥120% | ≥100% |
净资本/净资产 | 77.85% | 77.74% | 上升0.11个百分点 | ≥24% | ≥20% |
净资本/负债 | 98.22% | 52.09% | 上升46.13个百分点 | ≥9.6% | ≥8% |
净资产/负债 | 126.17% | 67.00% | 上升59.17个百分点 | ≥12% | ≥10% |
自营权益类证券及其衍生品/净资本 | 2.22% | 2.23% | 下降0.01个百分点 | ≤80% | ≤100% |
自营非权益类证券及其衍生品/净资本 | 86.52% | 158.24% | 下降71.72个百分点 | ≤400% | ≤500% |
(五)股本及股东情况
1.普通股股东数量及前10名股东持股情况
单位:股
报告期末普通股股东总数(户) | 241,439 | 年度报告披露日前上一月末普通股股东总数(户) | 221,258 | 报告期末表决权恢复的优先股股东总数 | 不适用 | 年度报告披露日前上一月末表决权恢复的优先股股东总数 | 不适用 | |||||||
公司前十名股东持股情况 | ||||||||||||||
序号 | 股东名称 | 股东性质 | 持股比例(%) | 报告期末持股数量 | 持有有限售条件股份 | 质押或冻结情况 | ||||||||
股份状态 | 数量 | |||||||||||||
1 | 广西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 国有法人 | 23.33 | 1,490,034,213 | 265,486,725 | - | - | |||||||
2 | 广西金融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 国有法人 | 4.82 | 307,665,944 | 235,988,200 | - | - | |||||||
3 | 广西梧州中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国有法人 | 3.84 | 245,478,844 | 88,495,575 | - | - | |||||||
4 | 广西产投资本运营集团有限公司 | 国有法人 | 3.32 | 212,254,215 | 0 | - | - | |||||||
5 | 广西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 国有法人 | 3.23 | 205,976,638 | 0 | - | - | |||||||
6 | 株洲市国有资产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 国有法人 | 2.15 | 137,568,807 | 0 | - | - | |||||||
7 | 广西投资集团金融控股有限公司 | 国有法人 | 1.93 | 123,489,804 | 0 | - | - | |||||||
8 | 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国泰中证全指证券公司交易型开放式指数证券投资基金 | 基金、理财产品等 | 1.02 | 65,134,250 | 0 | - | - | |||||||
9 | 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中证500交易型开放式指数证券投资基金 | 基金、理财产品等 | 0.99 | 62,913,976 | 0 | - | - | |||||||
10 | 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华宝中证全指证券公司交易型开放式指数证券投资基金 | 基金、理财产品等 | 0.85 | 54,372,210 | 0 | - | - |
上述股东关联关系或一致行动的说明 | 根据公司掌握的情况,截至2024年12月31日,公司实际控制人广西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与广西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广西梧州中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广西投资集团金融控股有限公司、广西金融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存在关联关系,除此之外,上述股东之间不存在关联关系及《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规定的一致行动人关系。 |
参与融资融券业务股东情况说明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株洲市国有资产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通过普通账户持有3,634,478股,通过信用账户持有133,934,329股。除上述情况外,前10名普通股股东不存在参与融资融券业务的情况。 |
注:公司前10名普通股股东、前10名无限售条件普通股股东在报告期内未进行约定购回式证券交易。
2.持股5%以上股东、前10名股东及前10名无限售流通股股东参与转融通业务出借股份情况
单位:股
持股5%以上股东、前10名股东及前10名无限售流通股股东参与转融通业务出借股份情况 | ||||||||
股东名称(全称) | 期初普通账户、信用账户持股 | 期初转融通出借股份且尚未归还 | 期末普通账户、信用账户持股 | 期末转融通出借股份且尚未归还 | ||||
数量合计 | 占总股本的比例 | 数量合计 | 占总股本的比例 | 数量合计 | 占总股本的比例 | 数量合计 | 占总股本的比例 | |
株洲市国有资产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 137,516,907 | 2.15% | 51,900 | 0.0008% | 137,568,807 | 2.15 | 0 | 0 |
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国泰中证全指证券公司交易型开放式指数证券投资基金 | 82,563,950 | 1.29% | 633,600 | 0.0099% | 65,134,250 | 1.02 | 0 | 0 |
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华宝中证全指证券公司交易型开放式指数证券投资基金 | 55,671,220 | 0.87% | 271,700 | 0.0043% | 54,372,210 | 0.85 | 0 | 0 |
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中证500交易型开放式指数证券投资基金 | 20,738,866 | 0.32% | 6,441,000 | 0.1009% | 62,913,976 | 0.99 | 0 | 0 |
3.前10名股东及前10名无限售流通股股东因转融通出借/归还原因导致较上期发生变化
□适用√不适用
4.公司优先股股东总数及前10名优先股股东情况
□适用√不适用
5.以方框图形式披露公司与实际控制人之间的产权及控制关系
(六)在年度报告批准报出日存续的债券情况
1.公司债券基本信息
债券名称 | 债券简称 | 债券代码 | 发行日 | 到期日 | 债券余额(万元) | 利率 |
国海证券股份有限公司2021年非公开发行公司债券(第一期) | 21国海01 | 114952 | 2021年3月26日 | 2024年3月26日 | 0 | 4.60% |
国海证券股份有限公司2022年非公开发行公司债券(第一期) | 22国海01 | 133234 | 2022年4月14日 | 2025年4月14日 | 200,000.00 | 3.71% |
国海证券股份有限公司2022年面向专业投资者非公开发行公司债券(第二期) | 22国海02 | 133269 | 2022年7月15日 | 2025年7月15日 | 250,000.00 | 3.65% |
国海证券股份有限公司2023年面向专业投资者非公开发行公司债券(第一期) | 23国海01 | 133466 | 2023年3月24日 | 2026年3月24日 | 200,000.00 | 3.95% |
报告期内公司债券的付息兑付情况 | 报告期内,公司于2024年3月26日按时、足额完成了“21国海01”的本息兑付。分别于2024年3月25日、2024年4月15日、2024年7月15日按时、足额支付了“23国海01”“22国海01”“22国海02”的利息。 |
2.公司债券信息评级情况及评级变化情况
(1)2024年9月14日,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有限责任公司对公司及“国海证券股份有限公司2024年面向专业投资者公开发行公司债券”的信用状况进行了综合分析,公司主体信用等级为AAA,评级展望为稳定,上述
债券的信用等级为AAA。
(2)根据《募集说明书》相关约定,公司“22国海01”“22国海02”和“23国海01”不进行债券评级和债券跟踪评级。
3.截至报告期末公司近2年的主要会计数据和财务指标
单位:万元
项目 | 2024年末 | 2023年末 | 同期变动率 |
资产负债率 | 43.13% | 58.51% | 下降15.38个百分点 |
项目 | 2024年 | 2023年 | 同期变动率 |
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净利润 | 47,393.50 | 37,544.51 | 26.23% |
EBITDA全部债务比 | 9.43% | 5.68% | 上升3.75个百分点 |
利息保障倍数 | 2.04 | 1.53 | 33.33% |
三、重要事项
(一)主营业务分业务情况
单位:万元
项目 | 营业收入 | 营业支出 | 营业利润率(%) | 营业收入比上年增减(%) | 营业支出比上年增减(%) | 营业利润率比上年增减(百分点) |
财富管理业务 | 128,285.50 | 85,661.89 | 33.23 | 10.78 | 21.16 | -5.72 |
企业金融服务业务 | 4,562.98 | 10,534.05 | -130.86 | -34.65 | -13.32 | -56.83 |
销售交易与投资业务 | 76,439.46 | 30,627.70 | 59.93 | 177.09 | 54.97 | 31.57 |
投资管理业务 | 71,405.05 | 55,378.34 | 22.44 | -21.27 | -7.72 | -11.39 |
1.财富管理业务
(1)证券经纪业务
①市场环境
2024年,中国经济总体呈温和复苏态势,二级股票市场呈前低后高走势,截至2024年末,上证指数、深证成指、创业板指数较年初分别上涨
12.67%、9.34%、13.23%,A股市值合计85.86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0.61%,
全年A股成交额257.01万亿元,同比增长21.18%(源自wind数据)。同时,随着传统通道业务进入低费率时代,以及投资者需求日益多元化、金融科技应用持续深化,深度驱动券商对业务模式进行转型升级,上述新变化新趋势为证券经纪业务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②经营举措及业绩2024年,公司证券经纪业务多渠道发力夯实客户基础,实现渠道获客质量、产能双提升,全年新增有效户数同比增长37.32%,创“十四五”以来新高;持续把握线上化、智能化趋势,积极探索并深耕创新线上获客场景,依托“她财富”女性财富管理专区,打造国海IP矩阵,新增吸引粉丝39.31万人;结合内外部优质资源,建成“智慧投顾”产品体系和专业化的买方投研体系,截至2024年末,公司累积投顾签约户数及资产均创历史新高,期末资产同比增长16.75%,投顾业务收入同比增长90.88%,其中私享投顾业务、AI智投业务、工具投顾收入分别实现同比增长286.29%、255.64%、
116.76%。在第七届新财富最佳投资顾问评选中,公司荣获“最佳投资顾问团队”,6名员工荣获“新财富最佳投资顾问”“新财富最佳股票投资收益奖”“新财富最佳公募基金配置奖”等荣誉称号。
③2025年展望2025年,公司证券经纪业务将继续坚持以客户为中心、以创造价值为本,打造资产配置核心能力,培育财富管理的差异化竞争优势。一是创新获客体系,围绕客户需求与特点,深化已有线上线下渠道合作,升级获客场景,同时创新引流模式,持续打磨基于投顾IP的私域获客体系,提升整体获客质效。二是强化客户服务运营,完善客户分级,增强需求洞察,建立健全集知识分享、投顾服务、投资者教育为一体的客户陪伴体系,全面布局AI+财富管理生态,以更优质的服务惠及更多的投资者。三是进一步构建财富管理差异化竞争力和品牌优势,持续打造“她财富”“ETF”等业务特色,提升品牌价值,加快培育新业务模式和客需服务,增强多元化客户开发和服务能力,培育壮大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四是加强精细化管理,以降本增效和人效提升为核心,深入推进网点建设。
(2)期货经纪业务
①市场环境2024年,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精准发力,国内市场环境逐步回暖,为期货市场发展带来了机遇。政策方面,新“国九条”的发布为期货市场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市场运行方面,以单边计算,2024年全国期货市场累计成交量
77.29亿手,累计成交额619.26万亿元,同比分别下降9.08%和增长8.93%,市场成交“量减额增”;截至2024年12月底,全市场有效客户数约250万户,资金总量约1.7万亿元,同比增长13.4%和9.3%,法人客户持仓占比超6成,特殊法人日均权益占比超5成(以上源自中国期货市场监控中心)。品种体系方面,年内共有15个期货、期权品种成功上市,国内上市期货、期权品种达146个。
②经营举措及业绩2024年,控股子公司国海良时期货期货经纪业务深入拓展产业圈层,产业服务不断突破,以多元化、定制化、专业化服务持续引入和服务高质量产业客户,2024年末产业客户数同比增长10.19%;线上渠道引流和运营能力持续增强,2024年新开有效户同比增长41.70%;加强证期业务协同,以IB客户服务促营销,IB日均权益同比增长24.37%。2024年,国海良时期货荣获证券时报中国创新先锋期货公司君鼎奖、期货日报中国最佳期货公司等多个行业奖项。
③2025年展望2025年,控股子公司国海良时期货将深刻把握行业发展变化,围绕“线上扩零售、投资引机构、协同攻产业”的业务打法,做大做强主责主业。一是全面构建IB客户服务以及互联网金融服务体系,扩大期货零售业务规模。二是以自有资金投资为引擎,做大金融机构“朋友圈”。三是坚定不移服务实体经济,强调业务协同,持续改进产业客户开发服务模式,落实产业客户攻坚。四是持续推进投研品牌建设和数字化转型,促进投研、技术与业务的融合,提升以客户为中心的综合服务能力。
(3)代理销售金融产品业务
①市场环境2024年,公募新发基金节奏放缓但募集规模稳步抬升,其中基金成立总数量1,135只,同比减少10.77%,规模为1.23万亿,同比增加5.30%;随着指数基金的蓬勃发展,指数基金成为基金主要发展方向,全年共成立515只,规模达5,527.08亿元,同比增加82.36%;得益于债市的良好表现,债券基金募资势头也相对强劲,2024年新成立债券类基金(不包含FOF类)336只,规模8,316.27亿元,同比增加1.43%。而主动管理型基金产品受2024年三季度前权益市场低位震荡、投资者风险偏好降低影响,代理销售难度加大。2024年,主动管理型权益类基金新成立基金(不包含FOF、REITs)284只,规模
783.98亿元,同比减少53.25%(源自wind数据)。竞争格局上,银行、券商、第三方代销“三足鼎立”态势深化,券商凭借高净值客户基础、投研服务能力及ETF生态布局抢占差异化优势;头部券商通过全品类产品覆盖度和智能投顾工具强化服务深度,中小券商通过区域高净值客群定制化服务与细分产品创新寻求突破;第三方平台持续挤压标准化产品代销,驱动券商加速打造“投顾+资产配置”模式,行业逐渐向服务专业化与客户分层运营深化转型。
②经营举措及业绩2024年,公司代理销售金融产品业务着力提升投研和配置能力,持续优化资产配置和产品评价体系,以多层次的优质产品池为抓手,打磨多元资产金融产品及策略配置,在ETF等细分领域培育特色和优势,同时立足长期价值创造,向不同类型不同需求的客户输出差异化的产品解决方案,完善产品售后服务陪伴体系,实现公募基金保有规模排名进一步提升。
③2025年展望
2025年,随着宏观政策效能持续释放,国内经济复苏动能增强,企业盈利预期向好,境内外股债等大类资产配置价值逐步显现,券商代销金融产品业务将迎来战略发展窗口期。公司代理销售金融产品业务将以投研能力为核心驱动力,完善全谱系产品筛选与动态优化机制,构建覆盖境内外多资产类别的产品供给体系;同步深化客户需求洞察与服务体系升级,通过智能化服务工具和专业化资产配置方案,提升投资者全周期持有体验,实现客户资产规模与服务价值的双重提升。
(4)信用业务
①市场环境
2024年,证券市场融资余额呈扩容趋势,截至2024年末,市场融资融券业务规模约1.86万亿元,同比增长12.94%,市场开通信用证券账户的投资者数量较上年末增长6.28%(源自中证金融数据)。而股票质押业务延续收缩态势,年末质押股票数量降至3,245亿股,同比减少8.17%(源自沪深交易所数据)。监管政策方面,围绕“强监管、防风险”主线,监管部门密集出台多项融券及转融通业务监管规定,进一步强化对融券业务的逆周期调节,2024年9月末市场转融券余额实现清零。
②经营举措及业绩2024年,公司信用业务实施差异化市场营销策略,多措并举做大优质基础客群,坚持以专业化提升服务质效,积极打造“ETF+投顾+信用”业务特色,持续强化总部赋能,开展多元化客户活动,扎实做好信用业务风险防范工作,努力促进融资融券业务高质量发展。截至2024年末,公司两融业务规模92.52亿元,两融业务信用账户平均维持担保比例约244.17%,业务整体风险可控。
③2025年展望2025年,公司信用业务将聚焦客户综合金融服务需求,深化差异化服务战略,构筑多渠道场景化营销和客户服务矩阵,不断提升队伍专业化水平、产品创新和精细化管理能力,持续夯实发展根基,推动融资融券业务规模与质量双提升。恪守金融服务实体本源,稳健拓展股票质押项目,持续提升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能力。
2.企业金融服务业务
(1)权益融资业务
①市场环境2024年,我国资本市场坚持稳字当头、以改促进、向新求质,加力支持发展新质生产力,强调严监管、防风险、促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基调,证券公司权益融资业务在政策引导下呈现深度结构调整,全年A股IP0企业共100家,同比下滑68.05%;募集资金总额673.53亿元,同比减少81.11%;再融资募集资金2,231.20亿元,创2009年以来新低。从上市板块来看,双创板块企业募集金额占全市场募集总额达到55%;从行业分布来看,全年融资额前十的新股大多聚焦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及绿色环保
行业,资本市场对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视和支持力度不断加大。行业发展呈现出项目筛选标准趋严、定价机制市场化深化、跨境资本运作工具创新加速等特征,推动业务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演进。与此同时,2024年上半年,我国并购交易市场仍处低潮期,随着国内并购交易鼓励政策陆续出台,2024年下半年并购交易的步伐明显加快,2024年全年,我国境内及中国企业跨境收购交易事件共披露8378件,同比下降5.0%;交易金额共计20163亿元,同比增长1.6%(源自Wind数据)。
②经营举措及业绩2024年,公司权益融资业务响应国家战略部署,积极紧密围绕新质生产力和金融“五篇大文章”的优质项目展开服务,服务与项目储备覆盖高端制造、军工、新材料、传统行业+升级改造、生物技术及医疗器械等行业;探索业务转型,推动业务多元化发展,优化组织架构,不断提质增效。2024年,公司共完成再融资项目1家,新三板挂牌4家,截至2024年9月,公司股票主承销收入行业排名36位,较去年末提升23名(源自中国证券业
协会数据)。
③2025年展望2025年,公司权益融资业务将坚守“功能性”定位服务新质生产力,以IPO业务为核心驱动,以并购重组、再融资及综合金融服务作为强有力的两翼支撑,深化优质产业资源积累,继续通过“区域深耕+行业深耕”战略,巩固并扩大“精品投行”区域市场优势和行业优势,提升综合金融服务能力;更好地发挥“看门人”作用,切实履行尽职调查、估值定价以及持续督导等职责,通过不断提升保荐能力和执业质量,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
(2)固定收益融资业务
①市场环境2024年,我国债券市场共发行各类债券79.86万亿元,同比增长
12.40%。针对地方政府债务压力,政府及时推出一揽子、综合性、靶向准的化债组合拳,一次性增加6万亿元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置换存量隐性债务,有效增强地方经济发展动力活力。在债务化解政策的引导下,传统城投企业的融资模式深度调整,2024年城投债新发39,525.80亿元,同比下滑
15.33%,城投债总规模出现了显著的收缩。城投企业加速市场化转型,通过注入经营性资产、拓展多元化业务提升信用资质,为产业债扩容奠定基础。与此同时,监管部门引导资金流向科技创新、民营小微、先进制造、绿色发展等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推动债券市场从“规模导向”向“质量导向”转变。绿色债券等创新品种的快速发展,不仅丰富了债券市场的投资选择,也为券商固定收益融资业务开辟了新的增长极。
②经营举措及业绩2024年,公司固定收益融资业务坚持区域深耕,构建常态化协同机制,持续深化与广西区直企业及各个地市的战略合作关系,提高综合金融服务水平,全年成功承销发行17只债券。其中:成功发行深交所首单中小微支持债券、广西首单纯用途类五年期科技创新公司债券以及广西国企首单“一带一路”公司债券等创新品种债券,在中国证券业协会发布的“2024年度证券公司债券承销业务家数专项统计”中,公司承销发行“一带一路”债券金额排名第17名、承销发行科技创新债券总金额排名第43名。
③2025年展望2025年,公司固定收益融资业务将继续把握城投化债政策影响与业务机会,聚焦产业债市场的增量业务机遇,加快项目的获批与发行;进一步强化属地化协同、总分协同机制,协同整合内外部资源,通过招商引资、引入优质上市公司及产业链关键环节企业的并购等策略性服务,提升服务能级;持续提升项目质量和长期执业能力。
3.销售交易与投资业务
(1)证券自营业务
①市场环境2024年,证券二级股票市场呈先抑后扬的震荡上行态势,上证指数、上证50、沪深300和创业板指的涨跌幅分别为12.67%、15.42%、14.68%和
13.23%。受国内外宏观变量交织影响,前三季度市场指数宽幅震荡,在9月末中国经济及金融政策的有力支持下,指数开启渐进式修复行情。市场风格方面,大盘蓝筹持续跑赢中小盘成长,科技板块在AI算力、半导体设备等细分领域轮动活跃,央国企改革与红利策略贯穿全年主线行情,形成“价值搭台、成长唱戏”的轮动格局。固定收益市场方面,利率债市场整体收益率显著下行。分阶段看,一季度经济数据不及预期叠加央行超预期降准,十年期利率快速突破2.3%关键点位;二三季度在“防空转”政策引导与特别国债供给放量扰动下,收益率中枢下移至2.0%-1.8%区间,同时呈现多轮阶段性博弈行情;四季度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明确“强化逆周期调节”,伴随PSL重启、存款利率联动下调等宽货币工具加码,收益率突破1.7%关口后维持历史低位震荡。
②经营举措及业绩2024年,公司权益投资业务持续完善市场宏观研究框架,有效提升市场走势研判胜率,较好地把握9月24日以后指数上行行情;探索ETF+股指期货对冲交易模式,降低权益投资业务的高波动风险;搭建和完善红利OCI策略投资制度,提升盈利稳定性。固定收益投资业务方面,聚焦打造精品投研工程,提升研究能力和风险管理能力,持续推进大类资产配置成熟有效的分析框架的搭建,积极把握债券市场波动的投资机会,取得较好的投资收益;继续发展非方向性策略,增厚投资收益,成为相对稳定的收益来源。
③2025年展望2025年,权益投资业务将以策略管控为核心,提高投资收益稳定性;完善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交叉验证研究体系,挖掘具备中长期成长前景的行业及个股的超额收益机会;发展客需及其他创新业务,丰富盈利模式。固定收益投资业务方面,将持续优化投研框架,强化利率债动态策略与信用风险防控,拓展可转债及REITs配置;聚焦量化策略升级与新兴品种开发,鼓励研究成果转化,构建“稳健收益+创新突破”协同发展的投资体系。
(2)金融市场业务
①市场环境2024年,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不强,主要经济体经济表现有所分化,货币政策进入降息周期。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稳健的货币政策灵活适度、精准有效,坚定支持性立场,强化逆周期调节,优化完善货币政策框架,综合运用利率、准备金、再贷款、国债买卖等工具,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为经济回升向好创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货币市场运行平稳,市场资金利率基本围绕政策利率波动,非银流动性分层不明显,R007和DR007全年利差均值为15bp。在内外部多重因素交织影响下,债券市场走势复杂多变,长期债券利率全年基本呈现趋势下行走势,十年期国债收益率全年下行80bp左右。
②经营举措及业绩2024年,公司金融市场业务聚焦主业,积极开展各项经营管理工作,投资交易业务方面,持续完善研究体系,在深化宏观经济、货币政策、流动性以及市场投资者微观结构研究内容的同时,将固定收益资产与大宗商品、汇率、权益、地产等其他大类资产进行全面分析,从更宏观的视角评估固定收益资产定价合理性,辅助交叉验证市场交易支点与内在价值是否匹配,以提升市场预判能力,灵活开展多空双向策略,加大波段操作,强化固定收益类衍生品工具的使用和策略开发,拓展“固收+”多资产业务布局,通过加大可转债的投研力度,启动权益类基金中性策略交易业务等,实现盈利多元化增长。客需业务方面,持续加大客户覆盖,加强对银行、保险、基金等机构的对接力度,强化内部组织与协同,提升客户服务能力,为客户提供投资、销售、交易、流动性支持等全方位的金融市场服务,有效增强客户黏性;积极开展政策性金融债、地方政府债参团销售业务,政
策性金融债承销业务优势进一步巩固。
③2025年展望2025年,公司金融市场业务将继续秉承“以客户为中心,以客户需求为驱动”的业务定位,深入推进“客户、精品、能力提升”三大工程,大力发展可转债“固收+”业务,丰富权益类基金策略,加大衍生品工具的使用,稳步推进商品期货业务,打造第二盈利曲线,密切关注全球市场投资机会;加大客户覆盖与维护力度,进一步拓展合作渠道,全面提升多元化创收能力,加大地方政府债参团承销力度,提升地方政府债承销排名;进一步推进人工智能在投资交易业务方面的应用。
4.投资管理业务
(1)资产管理业务
①市场环境2024年,证券行业资产管理业务在政策与市场双向驱动下呈现企稳回升态势,年末证券期货经营机构私募资管产品规模合计12.18万亿元,其中证券公司及资管子公司的存续私募资管规模5.47万亿元,较2023年末增长
3.04%(源自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数据),行业经历前期转型后逐步适应新监管框架。业务布局上,业务结构向“传统固收+创新多元”方向优化,FOF、公募Reits等业务加速布局。竞争态势上,行业重心从规模扩张转向主动管理能力提升,净值化转型压力与监管趋紧进一步驱动机构强化投研能力和运营效率。整体来看,在政策红利与市场化竞争交织中,券商资管业务既面临市场需求的增加及产品结构优化的机遇,也面临竞争加剧及综合能力升级的挑战。
②经营举措及业绩2024年,公司资产管理业务围绕“多资产配置+精细化管理”战略持续发力,投研端强化投研联动机制,完善涵盖固收、量化、衍生品及宏观研究的体系化框架,推动进取型及转债策略业绩提升;市场端深化机构与渠道协同,标准化主动管理规模增至380.15亿元(不含ABS),同比增长14.5%,其中机构客户保有规模达132.61亿元,同比增长44.1%。资产证券化业务深度融入区域经济发展,全年发行ABS规模36.88亿元,其中,在普惠金融和科技金融领域发行汽车租赁及知识产权ABS共30.51亿元。
③2025年展望2025年,公司资产管理业务将以提升主动管理能力为核心,通过完善投研框架体系、强化交易策略精细化分工及内外协同机制建设,夯实纯债固收基础,拓展“固收+”及多资产配置策略;深化机构与零售渠道协同;加强广西区域深耕,持续做大产融投协同规模,推进ABS业务发展,构建“稳基固本、多元突破”的均衡发展格局,实现规模与业务结构双优化。
(2)公募基金管理业务
①市场环境
2024年,国内公募基金规模体量继续保持增长态势,产品规模和产品数量进一步提升。截至2024年末,国内公募基金管理机构管理的公募基金12,367只,同比增长7.28%,资产管理规模32.83万亿元,同比增长18.93%,资产管理份额30.12万亿份,同比增长14.04%(源自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数据)。行业政策方面,新“国九条”提出大力发展权益类公募基金,大幅提升权益类基金占比,推动指数化投资发展,对基金管理人的投研能力和产品创新服务提出更高要求,推动公募基金行业回归本源、做优做强;行业费率改革继续推进,第二阶段证券交易佣金及分配管理规定正式落地,行业综合费率水平继续稳步下降,更进一步引导行业将投资者的获得感放在重要位置,做好资本市场的“稳定器”和“压舱石”。
②经营举措及业绩
2024年,控股子公司国海富兰克林始终坚持高质量发展战略和长期投资理念,持续强化投研优势,努力提升公司旗下产品的投资业绩,获取长期超额收益的投资能力进一步增强,通过较好的投资业绩努力增加投资者获得感,在市场巩固“国富底仓俱乐部”品牌形象。截至报告期末,国海富兰克林旗下共20只基金获得四星及五星评级(源自晨星中国数据);股票及债券
投资能力均获得海通证券三年期、五年期、十年期五星评级,全行业仅国海富兰克林一家公司获得前述全五星评级(源自海通证券数据)。此外,国海富兰克林充分挖掘客户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营销工作,有效客户数继续稳步增长。截至报告期末,国海富兰克林旗下共管理47只公募基金产品以及11只特定客户资产管理计划,境内公募和专户资产管理规模合计888.22亿元,其中公募基金资产管理规模为844.84亿元,同比增长12.98%。
③2025年展望2025年,国内经济有望继续复苏进程,国海富兰克林将进一步巩固在权益及海外投资的优势,持续跟踪市场,优化投资方法,加大研究力度,努力保持旗下基金产品的投资业绩稳定,致力于为投资者带来长期稳定的回报,提升市场品牌效应。
(3)私募投资基金业务
①市场环境2024年,受全球经济转型与新兴科技快速迭代等外部环境变化影响,在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体系建设下,国内股权投资市场在结构调整中稳健发
展,行业监管体系持续优化,国有资本参与度加深,行业优胜劣汰加速,募投节奏均有所趋缓。募资方面,新募集基金总规模1.44万亿元,同比下滑
20.8%。投资方面,剔除极值案例后投资案例数及金额同比下滑10.4%和
10.3%。退出方面,投资市场退出案例同比下降6.3%,其中通过A股IPO案例数同比下降68.1%,连续四年下滑(以上均源自清科研究中心统计数据)。
②经营举措及业绩2024年,全资子公司国海创新资本持续提升投研能力,完成多个项目的投资交割,1个被投企业成功完成IPO上市,多个已投资项目完成全部或部分退出,多家被投企业处于IPO申报过程中。全力推进基金募集工作,与多个产业方开展合作,全年新募集设立共5只基金,截止2024年9月末,月均资产管理规模排名行业第20位。2024年,国海创新资本荣获清科创业“2024年中国私募股权投资机构100强”、融资中国“2024年度中国最具成长性国资投资机构TOP20”“2023年度中国最佳券商私募子公司”“2023年度中国私募股权投资机构TOP100”等多个行业奖项,连续第4年揽获中国证券报“金牛券商股权投资卓越机构”荣誉称号,行业品牌和市场影响力持续提升。
③2025年展望2025年,国海创新资本将持续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尤其是“硬科技”领域开展募投工作,着力增强投研能力,构建产业生态圈,推动已投资企业后续融资及资本运作进程,加快服务和培育新质生产力,继续巩固在行业内的差异化竞争优势。
5.研究业务
(1)市场环境2024年,受市场阶段行情、费率变革等因素影响,证券公司研究业务机遇与挑战并存。市场规模方面,全市场A+H股席位交易量315,576.26亿元,同比下滑4.10%(源自沪深交易所数据),虽然出现行业波动,但从中长周期看,鉴于机构客户对专业投研的长期需求、企业客户对业务咨询的长期需求、国家和地方对专业智库的长期需求、公司业务对专业咨询的长期需求、零售客户对投顾咨询的持续需求,研究业务仍具备较好的商业市场规模和社会价值意义。竞争格局方面,除了少部分头部券商研究所稳定发展外,越来越多的中型券商旗下研究所实现快速发展。商业模式方面,根据不同业务禀赋,券商研究所显示出特色化、差异化发展趋势,“研究+财富”“研究+投行”“研究+智库”趋势越来越明显。
(2)经营举措及业绩2024年,公司研究业务持续完善研究体系、销售体系、运营体系,不断提升机构客户覆盖类型、广度、深度,不断提升创收、创誉、协同能力。市占率实现连续三年稳健提升,在各核心机构客户的研究排名稳居前10的基础上,在越来越多超大机构客户的平均排名挺进前5,全年发布研究报告超过2,600篇,组织线上线下路演活动超过34,000场。累计获得新财富、水晶球、金牛奖等各类奖项58项,品牌影响力实现进一步提升。
(3)2025年展望2025年,公司研究业务将继续打造以深度研究驱动为核心,研究阵容齐全、影响力领先、投研转化高效的一流市场化智库,按照“五个中心”战略定位和“立足于外,赋能以内”战略考量,积极应对佣金费率改革、市场竞争加剧的挑战。对外创收方面,在巩固、提升核心客户排名基础上,拓展机构客户覆盖广度和深度,不断提升研究所整体佣金市占率,实现创收规模化增长;对内赋能方面,构建研究赋能体系,在对内协同全覆盖基础上,聚焦重点领域深度协同。
(二)处罚及整改情况
1.2024年4月10日,江苏证监局作出《江苏证监局关于对国海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林举、唐彬采取出具警示函监管措施的决定》(〔2024〕60号)。因公司在金通灵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17年非公开发行股票履行持续督导职责过程中,未能勤勉尽责履行持续督导义务,出具的持续督导现场检查报告存在不实记载,持续督导报告对外发布程序不符合规定等,江苏证监局决定对公司、林举、唐彬采取出具警示函的监督管理措施。2024年5月14日,深圳证券交易所作出《关于对国海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及相关当事人给予通报批评处分的决定》(深证会〔2024〕147号)。因公司及相关当事人在金
通灵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17年非公开发行股票持续督导过程中,未能勤勉尽责履行相关义务,深圳证券交易所决定对公司及相关当事人给予通报批评的纪律处分。针对监管部门指出的问题,公司高度重视,组织相关部门对相关事项及履职情况进行了全面梳理、举一反三,通过进一步细化持续督导工作规范和标准,加强持续督导工作规则研判和培训宣导,及时强化了管控措施。
2.2024年12月19日,广西证监局作出《关于对国海证券股份有限公司采取出具警示函措施的决定》(〔2024〕29号)。因公司个别员工曾存在违规买卖股票、私下接受客户委托买卖证券的情形,反映出公司规范工作人员执业行为不到位,广西证监局决定对公司采取出具警示函的行政监管措施。针对监管部门指出的问题,公司高度重视,通过持续完善优化内控体系,强化培训宣导、警示教育,加强自查自纠等方式,督促从业人员严格遵守法律法规、行业规范和规章制度,防范违法违规行为再次发生。
除上述情况外,报告期内,公司不存在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持有5%以上股份的股东涉嫌违规买卖公司股票的情况。报告期内,公司及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持有5%以上股份的股东不存在被有权机关调查、被司法机关或纪检部门采取强制措施、被移送司法机关或追究刑事责任、被中国证监会立案调查或行政处罚、被采取市场禁入、被认定为不适当人选、被其他行政管理部门给予重大行政处罚,以及被证券交易所公开谴责的情形。
董事长:何春梅国海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二○二五年三月二十七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