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取中,请稍候

00-00 00:00:00
--.--
0.00 (0.000%)
昨收盘:0.000今开盘:0.000最高价:0.000最低价:0.000
成交额:0成交量:0买入价:0.000卖出价:0.000
市盈率:0.000收益率:0.00052周最高:0.00052周最低:0.000
上海建科:2023年年度报告摘要 下载公告
公告日期:2024-04-26

公司代码:603153 公司简称:上海建科

上海建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2023年年度报告摘要

第一节 重要提示1 本年度报告摘要来自年度报告全文,为全面了解本公司的经营成果、财务状况及未来发展规

划,投资者应当到http://www.sse.com.cn网站仔细阅读年度报告全文。

2 本公司董事会、监事会及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保证年度报告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不存在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重大遗漏,并承担个别和连带的法律责任。

3 公司全体董事出席董事会会议。

4 天健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为本公司出具了标准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

5 董事会决议通过的本报告期利润分配预案或公积金转增股本预案

公司2023年年度拟以实施权益分派股权登记日登记的总股本为基数分配利润,拟向全体股东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2.40元(含税),不进行资本公积金转增股本,不送红股。

第二节 公司基本情况

1 公司简介

公司股票简况
股票种类股票上市交易所股票简称股票代码变更前股票简称
人民币普通股(A股)上海证券交易所上海建科603153
联系人和联系方式董事会秘书证券事务代表
姓名常旺玲邓晓梦
办公地址上海市徐汇区宛平南路75号4号楼上海市徐汇区宛平南路75号4号楼
电话021-64390809021-31655960
电子信箱ir@sribs.comir@sribs.com

2 报告期公司主要业务简介

2024年,中国经济增长模式从投资驱动型转向内需拉动型,总体趋势回升向好。在建设领域,国家及地方加大行业监管、出台系列政策,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城市更新、安全韧性、智慧转型、绿色低碳为行业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行业面临结构性发展机会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3年国内生产总值较上年度增加5.2%,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

3.0%,其中基础设施投资(不含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5.9%。中央财政增发万亿国债,支持灾后恢复重建和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生态治理和流域治理有望继续为经济发展贡献较大的增量。

(二)行业监管和规范管理进一步加强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质量强国建设纲要》,在建设领域,对资质改革、提升质量、规范市场竞争等方面出台多项政策,加大工程质量终身责任书面承诺制、永久性标牌制、质量信息档案等制度执行力度,及对企业资质、人员资格等方面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强化责任追究,有利于优化市场环境,推动企业转型升级。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部委先后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建设工程企业资质审批管理工作的通知》《关于开展工程建设招标投标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的通知》等文件,加强资质管理、强化监管手段、推动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营造公平竞争的经营环境。

(三)多专业全周期工程服务模式持续创新

上海市发布《建筑师负责制扩大试点实施办法(试行)》,通过发挥责任建筑师的专业统筹作用及技术管理优势,提升工程建设品质和营商环境,明确在乡村振兴、城市更新、政府投资的科教文卫项目、新城建设等建设项目中开展试点。广东、山东、海南等多地也发布相关文件推进试点工作。引导企业更加关注加强规划设计、建设管理、竣工运维全周期、多专业的产业整合与协同,实践并完善区域总控管理、全过程工程咨询、全周期环保管家等创新服务模式,注重工程技术和管理双创新,推动实现企业转型升级及建筑业高质量发展。

(四)城市更新打开城市高质量发展新空间

国家先后推出《关于扎实有序推进城市更新工作的通知》《关于扎实推进2023年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作的通知》《关于在超大特大城市积极稳步推进城中村改造的指导意见》等政策文件,提出全面开展城市体检、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稳步推进城中村改造,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上海发布《城市更新行动方案(2023-2025年)》,提出综合区域整体焕新、人居环境品质提升、公共空间设施优化、历史风貌魅力重塑、产业园区提质增效、商业商务活力再造等六大行动,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打开新空间。

(五)“双碳”战略加快在工程项目试点应用

国家先后印发《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建设指南》《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示范工程实施方案》《国家碳达峰试点建设方案》,为重点行业和领域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提供全面的标准支撑,推进绿色低碳先进适用技术的应用,加速技术成果转化和市场化,并在能源、产业、节能、建筑、交通等重点领域开展碳达峰试点,规划实施一批重点工程。低碳工业园区示范、绿色生态城区及超低能耗建筑、城市碳平台监测等为行业低碳绿色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主营业务

公司以科技创新为先导,以专业技术服务为主业,形成了工程咨询服务、检测与技术服务、环境低碳技术服务、特种工程与产品销售等多个主营业务板块,致力于保障工程建设质量、控制安全运行风险、提升人居环境品质、推进节能减排降耗、实现建筑与城市可持续发展和数字化转型,为客户提供专业系统的价值服务。在房屋建筑、基础设施、市政工程、公共安全、生态环境、城市更新、商品流通等领域,构建了具有竞争力的创新服务链,已成为综合型的城市建设、管理和运营技术服务集团。

1、工程咨询

工程咨询业务主要包括全过程工程咨询、工程监理、项目管理、招标和造价咨询等服务,是公司的核心业务之一。报告期内,公司聚焦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成渝等战略区域,在专业化发展(机场交通、基础设施、文化体育、工业工程等)和业务转型(全过程工程咨询、区域总控管理、工程风险咨询、项目投融资咨询、建筑师负责制等)方面取得显著进展;开发数字监理平台和APP,结合建筑信息模型BIM、工地智能监控和数据预警技术,提升工地安全管控效能。

2、检测与技术服务

检测与技术服务包括建设工程检测监测、材料部品检测认证、健康安全检测评价、城市更新技术咨询、绿建生态技术咨询等细分产品,是公司研发及产业创新的核心业务之一。报告期内,公司巩固在建设工程、市政交通领域的检测能力,拓展电梯检测、消防服务、绿色认证等领域的能力;既有建筑数字测绘和更新技术、市政设施安全监测和预防性维护技术、房屋多专业协同管家等技术获得广泛应用;自主研发形成“思立博”系列数字检测系统,有效提升建筑材料及装配式建筑检测效率;聚焦城市更新、城市体检、低碳新城、TOD开发等热点,提供规划设计、技术咨询等系统服务;聚焦城市安全与韧性管理,研发应用行业领先的智能化仪器装备及数字检测平台,为全国多地地铁、公路、桥梁等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提供安全检测、监测与评估服务。

3、环境低碳技术服务

环境低碳技术服务主要面向生态环境、建筑节能、工业减碳、企业治理等领域,为政府及企业客户提供从前期咨询、中期监测到后期治理的技术服务,助力实现环境品质提升及节能减排。具体包括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环境规划、环保监测、环境调查、污染治理、生态修复、环境管理平台建设;节能检测评估、节能咨询、能效监测、碳核查、节能改造及合同能源管理等。报告期内,公司多个子公司入围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机构,支撑多个省市编制碳达峰行动方案,在城市低碳管理平台建设、园区低碳生态规划、企业环保管家等领域积极拓新。

4、特种工程与产品销售

公司从事施工机械安全技术研究多年,生产制造的升降机械安全保护产品已成为建筑施工升降设备行业内的知名品牌,并拓展应用于造船机械、电力维修、楼宇设备、工业电梯、游乐设施等领域。近年来,公司投入 ERP、MES系统和自动化生产线,实现智能化制造。此外,公司基于技术研发和工程咨询实践,开展结构加固改造特种施工、预应力特种施工、钢结构与混凝土结构防护特种施工、钢结构防火防腐涂装等特种施工服务及材料销售。

(二)经营模式

公司承接业务一般通过招投标模式(公开招标、邀请招标)和客户直接委托模式两种方式,具体因项目资金来源、标的金额、服务内容而异,均遵循行业相关法律法规要求。

1、招投标模式

招投标模式是工程咨询行业较为通行的业务承接模式。获取项目信息后,公司将组织相关部门进行现场踏勘,同时研究、分析客户提供的资料、文件,在此基础上开展项目评审,综合考虑客户要求、服务费用、服务周期等多方面因素,确定是否承接该项目。评审通过后,公司将结合项目具体要求与内部人员配置,指派符合项目要求的业务进行投标和洽谈工作。

2、客户直接委托模式

对于部分不属于前述法律规定必须进行招投标且客户不要求招投标的项目,公司在取得客户提供的项目信息,完成项目前期调查研究,并通过项目评审后,直接接受客户委托,与客户签订业务合同。

公司建有客户、商机、投标及合同管理系统,并与业财一体化项目管理系统有效衔接。

3 公司主要会计数据和财务指标

3.1 近3年的主要会计数据和财务指标

单位:元 币种:人民币

2023年2022年本年比上年 增减2021年
调整后调整前
(%)
总资产5,013,194,729.034,111,703,796.724,105,126,830.5221.923,745,924,302.70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3,458,742,317.572,627,765,614.372,628,121,788.3331.622,356,045,864.86
营业收入4,009,499,944.753,557,707,493.133,557,707,493.1312.703,435,229,226.20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15,760,908.29275,595,299.27275,629,841.4014.57278,698,241.19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236,656,353.17205,595,758.48205,630,300.6115.11204,150,604.26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345,407,058.82211,497,065.97211,497,065.9763.32158,407,879.60
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9.8911.0511.05减少1.16个百分点12.41
基本每股收益(元/股)0.800.780.782.560.79
稀释0.800.780.782.560.79

每股收益(元/股)

3.2 报告期分季度的主要会计数据

单位:元 币种:人民币

第一季度 (1-3月份)第二季度 (4-6月份)第三季度 (7-9月份)第四季度 (10-12月份)
营业收入766,394,872.74817,318,479.72937,081,355.121,488,705,237.17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9,725,146.6646,426,802.5064,570,805.57185,038,153.56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6,184,671.2427,655,742.5847,105,564.69155,710,374.66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466,161,965.93-21,789,989.31160,634,978.25672,724,035.81

季度数据与已披露定期报告数据差异说明

□适用 √不适用

4 股东情况

4.1 报告期末及年报披露前一个月末的普通股股东总数、表决权恢复的优先股股东总数和持有特

别表决权股份的股东总数及前 10 名股东情况

单位: 股

截至报告期末普通股股东总数(户)26,936
年度报告披露日前上一月末的普通股股东总数(户)24,373
截至报告期末表决权恢复的优先股股东总数(户)-
年度报告披露日前上一月末表决权恢复的优先股股东总数(户)-
前10名股东持股情况
股东名称 (全称)报告期内增减期末持股数量比例(%)持有有限售条件的股份数量质押、标记或冻结情况股东 性质
股份 状态数量
上海国盛(集团)有限公司0115,200,00028.11115,200,000国有法人
上海上实(集团)有限公司080,000,00019.5280,000,000国有法人
上海城投控股股份有限公司032,000,0007.8132,000,000国有法人
国新控股(上海)有限032,000,0007.8132,000,000国有
公司法人
宝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032,000,0007.8132,000,000境内非国有法人
北京信润恒股权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016,000,0003.9016,000,000境内非国有法人
上海国有资本投资有限公司-委托管理划转社保国有股权基金专户012,800,0003.1212,800,000国有法人
上海见慧企业咨询合伙企业(有限合伙)08,717,2512.138,717,251境内非国有法人
上海见鑫企业咨询合伙企业(有限合伙)06,541,2511.606,541,251境内非国有法人
上海见盛企业咨询合伙企业(有限合伙)05,335,3511.305,335,351境内非国有法人
上述股东关联关系或一致行动的说明(1)前10名股东中,上海国盛(集团)有限公司、上海上实(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城投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同受上海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控制;(2)前10名股东中,上海见慧企业咨询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上海见鑫企业咨询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上海见盛企业咨询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为公司上市前员工持股所设持股平台;(3)除上述情形外,公司未知上述其他股东之间是否存在关联关系,也未知其是否属于一致行动人关系。
表决权恢复的优先股股东及持股数量的说明不适用

4.2 公司与控股股东之间的产权及控制关系的方框图

√适用 □不适用

4.3 公司与实际控制人之间的产权及控制关系的方框图

√适用 □不适用

4.4 报告期末公司优先股股东总数及前10 名股东情况

□适用 √不适用

5 公司债券情况

□适用 √不适用

第三节 重要事项1 公司应当根据重要性原则,披露报告期内公司经营情况的重大变化,以及报告期内发生的对公司经营情况有重大影响和预计未来会有重大影响的事项。

报告期内,面对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公司坚持战略引领,聚焦高质量发展,完成整体上市,积极拓展市场,加强科技创新,提升管理质量,经营情况保持良好态势。2023年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0.09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3.16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净利润2.37亿元,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12.70%、14.57%和15.11%。

2 公司年度报告披露后存在退市风险警示或终止上市情形的,应当披露导致退市风险警示或终止上市情形的原因。

□适用 √不适用


  附件:公告原文
返回页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