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取中,请稍候

00-00 00:00:00
--.--
0.00 (0.000%)
昨收盘:0.000今开盘:0.000最高价:0.000最低价:0.000
成交额:0成交量:0买入价:0.000卖出价:0.000
市盈率:0.000收益率:0.00052周最高:0.00052周最低:0.000
景业智能:2023年度报告摘要 下载公告
公告日期:2024-04-23

公司代码:688290 公司简称:景业智能

杭州景业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2023年年度报告摘要

第一节 重要提示1 本年度报告摘要来自年度报告全文,为全面了解本公司的经营成果、财务状况及未来发展规

划,投资者应当到www.sse.com.cn网站仔细阅读年度报告全文。2 重大风险提示报告期内,不存在对公司生产经营产生实质性影响的特别重大风险。公司已在报告中详细描述可能存在的相关风险,敬请查阅本报告“第三节 管理层讨论与分析‘四、风险因素’”部分内容。

3 本公司董事会、监事会及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保证年度报告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

完整性,不存在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重大遗漏,并承担个别和连带的法律责任。

4 公司全体董事出席董事会会议。

5 天健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为本公司出具了标准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

6 公司上市时未盈利且尚未实现盈利

□是 √否

7 董事会决议通过的本报告期利润分配预案或公积金转增股本预案经天健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审计,截至2023年12月31日,杭州景业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人民币3,468.68万元,期末未分配利润为人民币21,458.95万元。经公司于2024年4月22日召开的第二届董事会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公司2023年度拟以实施权益分派股权登记日登记的总股本(扣减回购专用证券账户的股份)为基数分配利润。本次利润分配方案如下:

经过公司董事会决议,公司2023年度拟以实施权益分派股权登记日登记的总股本(扣减回购专用证券账户的股份)为基数,向全体股东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1.06元(含税)。截至2024年4月22日,公司总股本(扣减回购专用证券账户的股份)为101,686,115股,以此计算合计拟派发现金红利10,778,728.19元(含税),占公司2023年度合并报表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的

31.07%。

如在本方案披露之日起至实施权益分派的股权登记日期间公司总股本发生变动的,公司拟维持分配总额不变,相应调整每股分配比例。

本次利润分配方案尚需提交公司2023年年度股东大会审议。

8 是否存在公司治理特殊安排等重要事项

□适用 √不适用

第二节 公司基本情况1 公司简介公司股票简况

√适用 □不适用

公司股票简况
股票种类股票上市交易所及板块股票简称股票代码变更前股票简称
A股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景业智能688290不适用

公司存托凭证简况

□适用 √不适用

联系人和联系方式

联系人和联系方式董事会秘书(信息披露境内代表)证券事务代表
姓名朱艳秋李静
办公地址浙江省杭州市滨江区信诚路857号悦江商业中心35001室浙江省杭州市滨江区信诚路857号悦江商业中心35001室
电话0571-866371760571-86637176
电子信箱zqb@boomy.cnzqb@boomy.cn

2 报告期公司主要业务简介

(一) 主要业务、主要产品或服务情况

报告期内,公司主要从事特种机器人及智能装备的研发、生产及销售,主要产品包括特种机器人、核工业智能装备系统、非核专用智能装备系统等,产品主要应用于核工业、国防军工、医药大健康、新能源等领域。公司主要产品构成如下图所示:

(1)特种机器人

特种机器人主要是应用于高放射性腐蚀性核工业、危险作业军工等特定场合的机器人产品,包括耐辐照关节式机器人、耐辐照坐标式机器人、分析用取样机器人、防爆AGV等。耐辐照关节式机器人是多关节联动式,具有耐辐照、耐腐蚀、远程遥操作、力反馈等特点,广泛应用于核工业热室、手套箱等环境下的各种工艺操作、设备检维修、事故应急处置等。目前已形成DS电随动机器人、DM密封型电随动机器人、SS伸缩式电随动机器人、HR液压机器人等系列产品。耐辐照坐标式机器人是基于直角坐标形式,采用耐辐照设计、集成智能控制的机器人产品,具有运动范围大、传动精度高等特点,广泛应用于核工业热室、手套箱等环境下的放射性物料自动化操作。分析用取样机器人是基于SCARA机器人技术原理,实现放射性物料自动取样的机器人产品,具有数字化控制、取样精度高的特点,主要用于乏燃料后处理、三废处理过程中的料液自动取样与发送。防爆AGV是应用于危险作业环境的移动式机器人产品,具有耐辐照、耐腐蚀、防爆、高精度、重载等特性。

耐辐照关节式机器人

防爆AGV产品

报告期内,公司在原有机器人型谱基础上,针对不同应用场景持续迭代与新产品研发。针对DS、DM系列机器人,从关节齿轮互换性、运行可靠性方面进行了技术升级;针对SS系列机器人,面向核素、核药生产场景,新研发了SL30轻负载型号;针对HR系列机器人,面向核设施退役场景,从负载、工作半径方面进行了技术升级;针对ER系列机器人,从耐辐照关节电机快换、精度可靠性方面进行了技术升级。并对机器人涉及的共性技术,如主从操作、力反馈、机器人控制器等,进行了技术研发与迭代。

DM机器人SL30机械手ER机器人

防爆AGV方面,公司进一步升级了远距离安全红外通信方案,设计开发了ExIIBT4、ExIIBT5级防爆整机并通过了防爆认证。具有防爆、高精度、重载、大行程举升等特性的AGV产品,已在核工业、军工等特殊场景推广应用。

防爆AGV

(2)核工业智能装备系统

核工业智能装备系统是适用于核工业环境的智能化工艺装备系统或定制产品,主要包括放射

性物料转运系统、箱室智能装备、核化工智能化系统、数字化系统等。

放射性物料转运系统是具有智能控制、辐射防护功能,可长距离、重载、高精度定位的自动转运智能装备产品,主要用于箱室内外、运输通道等环境下的放射性物料安全可靠转运。箱室智能装备是安装于热室、手套箱等辐射环境的智能装备系统,具有智能控制、自动化运行、耐辐照、便于检维修等特点,可用于核燃料循环处理的各环节。核化工智能化系统是具有智能控制功能的过程自动化设备系统,主要包括溶解、萃取、过滤、离子交换、高温反应炉等核化工工艺设备,可用于乏燃料后处理、三废处理等化工过程。数字化系统是根据客户需要,基于智能控制、数字孪生、模拟仿真、数据采集等技术的软件产品,与核工业智能装备有机集成,提高生产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程度和效率,降低操作工人的辐照风险。

核工业智能装备系统

报告期内,公司为转化纯化、燃料元件制造、乏燃料后处理、放射性废物处理处置等核燃料循环各环节提供定制化智能装备系统和整体智能解决方案的同时,根据核技术应用领域业务开拓需要,重点研发用于医用同位素制备的箱室智能装备和核化工智能化系统。此类核工业智能装备系统是基于放射性屏蔽箱的一体化、模块化、定制化产品,包括靶件转运、拆解、溶解系统,同位素分离、纯化装置以及放射性药物配液、分装系统等。

(3)非核专用智能装备系统

非核专用智能装备系统为适用于非核工业环境的智能生产线、智能单机设备和智能保障系统,可根据各行业客户需求,提供智能化生产的整体解决方案以及专用的定制智能装备,主要应用领域包括国防军工、医药大健康、新能源等。

报告期内,公司根据发展战略规划和国防军工领域需求,重点研发智能保障系统,主要用于物资的生产、转运、存储、后勤保障等。

(二) 主要经营模式

报告期内,公司继续专注于特种机器人、智能装备系统的研制和开发,主营业务、主要产品、核心技术、自身发展阶段以及国家产业政策、市场供需情况、上下游发展状况等因素未发生重大变化,预计未来短期内亦不会发生重大变化,公司经营模式保持不变。未来公司将持续关注上述关键因素的变动情况,并适时作出相应的调整。

1、销售模式

公司的销售模式可分为直接销售和间接销售。直接销售为公司与产品的最终用户或其关联方签订合同并供货;间接销售为公司将产品销售给总包方、集成商等直接客户,其再将公司产品与其他部件、模块集成或组装后销售给最终用户或其关联方。

2、采购模式

公司的原材料采购主要采取以产定购的采购方式,一般不进行生产备货,而是根据客户订单安排原材料采购。

公司实行合格供应商管理制度,把通过公司认证的供应商纳入《合格供应商名录》。体系管理部等相关部门每年定期对供应商进行考核和评估,采用动态和分级管理,将考核结果用于日常供应商管理环节。采购部负责货源决策及获取竞争性价格,在确定供应商时考虑其制造能力、交货

期限、价格等因素。所有的采购环节均按《采购控制程序》要求并得到相应审批后方可进行。

3、生产模式

公司主要实行以销定产的生产模式,一般在获取订单并完成产品技术设计后,组织生产。每个订单生产采用项目制管理方式。公司的产品主要为非标定制化的产品,其生产过程主要包括产品设计、自制加工、外购定制、装配调试等环节,分别由研究院和技术研发中心及下属各研发室、交付中心及下属各部门负责完成,并由项目管理中心负责生产计划及进度管理。

4、研发模式

公司产品以自主研发为主,具体由技术研发中心和研究院负责开展核心产品、项目和核心技术研发工作。各项核心技术是根据行业需求和项目开发需要,通过自主研发而逐步形成的,并经过客户实际应用与验证,不断优化和完善。研发工作的具体实施由技术研发中心和研究院组织成立研发项目组,立项开展研发工作。研发项目组针对技术需求,按照技术研发流程,开展研发方案设计、试验验证、详细设计、样机试制、测试优化和试制定型等工作。

(三) 所处行业情况

1. 行业的发展阶段、基本特点、主要技术门槛

(1)行业发展阶段与基本特点

核能作为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战略选择,持续保持快速发展态势,核工业正处于高质量发展战略机遇期。据国家能源局统计数据,截至2023年底,我国在建核电机组共有26台,核电工程完成投资949亿元,同比增长20.8%。2023年国务院常务会议相继核准10台核电机组建设,与上年持平。

随着我国核电建设稳步推进,核工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产业链日益完善,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核能产业体系。我国核工业在自主研发和创新方面持续进步,掌握了以“华龙一号”为代表的第三代核电技术,并得到推广应用和进一步发展;正在积极研发和布局第四代核反应堆技术,包括高温气冷堆、快中子增殖堆等先进核能系统,其中石岛湾高温气冷堆示范工程已正式投入商业运行,标志着我国在第四代核电技术研发和应用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另一方面,我国核工业已构建起涵盖铀资源勘探开采、核燃料循环、核电装备制造、核电站设计与建设、运营服务以及乏燃料处理等环节的完整产业链条,并不断提高国产化率。

核技术应用方面,在一系列政策推动下,已进入快速发展的阶段。首先,市场规模持续扩大。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应用领域的不断拓展,核技术应用产业的市场规模逐年增长,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中国核技术应用产业发展报告(2023)》,我国核技术应用产值从2015年的3000亿元增长到2022年底已接近7000亿元,年均增长15%以上,预计到2025年我国核技术应用产值可达万亿市场规模。其次,应用领域不断拓宽。核技术应用不仅涉及能源、医疗、工业等传统领域,还逐渐向农业、环保、安全等新兴领域延伸。特别是在医疗领域,核医疗技术的应用已经贯穿卫生工作的预防、诊断、控制、治疗、康复全部领域,显示出巨大的发展潜力。再次,技术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中国在核技术应用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一些关键技术和设备已经实现了国产化,为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机器人及智能制造装备方面,我国目前正处于快速发展和转型升级的阶段。近年来,我国机器人及智能制造装备行业得到了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和市场需求的强劲驱动,呈现出高速发展的态势。据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2022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规模约为553亿元,预计2024年将达到700亿元;2022年我国智能制造装备市场规模达到2.68万亿元,2023年已达到3.2万亿元。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的不断变化,我国机器人及智能制造装备行业正面临着从传统的低端制造向高端制造、智能制造转型升级的挑战。

军工行业方面,据公开报道,2024年我国国防预算继续增长7.2%,增幅与去年持平,国防支

出预算达1.6万亿元。国防预算快速增长趋势,推动军工行业发展进入快速扩张阶段,总体表现出订单充足、需求旺盛、长期向上的特点。军工行业的一大批高精尖技术从对国外军事强国的“追赶模式”发展到“同台竞技”的阶段。军工核心能力建设向体系效能型转变,自主供给能力和研发能力显著提升。

(2)行业技术门槛

核工业作为高端科技行业,不仅需要核心技术的研发和创新能力,还需要严格的质量管理体系和安全保障制度,而且受到核安全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约束,其技术门槛非常高。核工业由于其放射性、腐蚀性等特殊应用环境特点,核工业机器人及智能装备需满足耐辐照、高安全可靠性、遥操作检维修、异常工况下手动操作、无传感智能化功能等技术要求。核工业涉及到放射性物质,安全问题是首要考虑的因素,相关装备的设计、制造、运行和维护都必须遵循严格的安全标准和规范,以确保人员和环境的安全。核工业装备通常由多个系统和部件组成,这些系统和部件需要相互协调、密切配合,才能实现整体的功能,因此需要具备高度的系统集成能力。军工行业基于其特殊性、复杂性和对高性能、高可靠性的要求,技术门槛也非常高。首先,军工产品涉及到国家安全和利益,核心技术必须自主可控,不能依赖国外引进。其次,军工行业涵盖了多个技术领域,如航空、航天、电子、兵器等,每个领域都有其独特的技术要求,军工装备往往由多个系统组成,这些系统需要高效、稳定地协同工作,因此同样需要具备高度的系统集成能力。再次,军工产品质量关乎军队战斗力和士兵生命安全,必须建立并实施严苛的质量管理体系,符合国家和国际标准,如GJB9001C《质量管理体系要求》。

2. 公司所处的行业地位分析及其变化情况

公司经过多年高投入的技术研发与积累,组建了一支涵盖核工程、机械、化工、控制、数字化、智能算法等多学科的专业人才团队,具备雄厚的科研实力、丰富的工程经验以及严格的质量和安全管理能力,掌握了特种机器人、智能制造、数字化等核心技术,并形成了自有特色产品,可保障交付满足客户需求和行业特点的高品质可靠产品。

公司产品保持了技术含量较高、质量稳定、性能优异的优势,产品及服务持续得到客户的认可和肯定,在业内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得到持续提升。目前公司特种机器人智能装备产品已推广应用至核工业全产业链,并已开拓了核技术应用、军工等行业领域。

公司始终注重研发,不断推进产品技术迭代,保持竞争优势。在特种机器人方面,进一步丰富了核工业机器人产品线,并新增了防爆AGV产品,拓展了应用领域;在智能装备方面,持续加大数字化、智能化研发力度,并针对军工行业需求,初步研发了智能保障系统技术及产品,具备了为核工业、军工等战略产业提供整体智能解决方案的能力。

3. 报告期内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情况和未来发展趋势

(1)核工业

我国核工业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方面的发展情况十分活跃,同时呈现出一些明显的未来趋势。

新技术方面,我国不仅掌握了三代核电技术,并且正逐步研发和推进小型模块化反应堆(SMR)、高温气冷堆、快中子堆等第四代核能系统的关键技术。同时在核材料技术创新领域有大量资金投入,致力于燃料元器件创新,包括先进核燃料元件设计制造技术的研究开发,以及新一代反应堆关键技术攻关等。这些新技术的应用将进一步推动核能产业的发展,提升核能在能源结构中的地位。

新产业方面,随着核电产业链的完善和多元化发展,围绕核能发电、核燃料循环服务、放射性废物处理处置、核技术应用等领域的新产业不断涌现,形成从上游铀资源开发到下游核废料处

理完整的产业链条。除了传统的核电发电领域,核工业还在积极拓展其在医疗、工业、农业等领域的应用。作为战略新兴产业,核技术应用已逐步成为我国经济新的增长点,并融入经济、安全、民生等领域,市场布局持续完善。新业态方面,核工业在积极探索和实践新业态,通过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打造智慧核能,比如采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先进技术,推动核工业向更加高效、智能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核工业正在创新商业模式和服务模式,加强与其他产业的深度融合,如综合能源服务、核能供热、海水淡化等多元应用场景开拓,一批核能多用途示范工程逐渐落地。

新模式方面,核工业正在探索更加灵活和可持续的发展模式。通过推动核工业装备的国产化,降低核设施建设和运营成本,推动核工业的可持续发展。“产业+科技”的发展模式被大力倡导,旨在抢占核工业价值链中高端,推动核能行业的高质量发展,这包括通过科技创新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及加强产学研用一体化合作。我国未来将持续加大在核工业领域的自主研发投入,特别是在核反应堆设计、关键设备制造、核燃料循环利用等方面突破核心技术瓶颈。核能将向着多元化利用方向快速发展,随着非电力应用的增多,如核医疗、核能制氢、核能供暖等新型利用方式将得到进一步探索和商业化应用。核工业将更加注重环境友好和可持续发展,确保核能利用过程中的安全性,减少放射性废物产生,并研究更为安全高效的乏燃料后处理技术。

(2)机器人及智能装备行业

机器人及智能装备行业在中国乃至全球范围内,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实现技术创新、产业升级和业态重构。

新技术方面,机器人及智能装备行业正在不断融合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机器人智能水平不断提升,集成AI技术如深度学习、机器学习等,使机器人能够自主学习、决策和优化工作流程,实现更高层次的人机交互与协作。此外,机器视觉和传感器技术的快速进步,使得机器人能够更好地适应非结构化环境,实现与人类的紧密协作。云边协同使得数据处理更高效,机器人可以通过云端获取更丰富的数据支持,实时更新算法模型,实现远程监控与维护。

新产业的快速发展为机器人及智能装备行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随着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和智能化发展,工业机器人的需求不断增加。面向极端环境作业、应急救援、深海探测等场景的特种机器人种类日益丰富,市场潜力巨大。

新业态方面,机器人及智能装备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推动智能制造、智能工厂等新模式的发展。例如,通过云计算技术实现机器人远程监控和维护,通过大数据技术实现机器人运行数据的收集和分析,从而优化机器人的性能和效率。针对不同行业需求提供定制化机器人及智能装备解决方案,打破单一产品销售模式,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不断涌现。

新模式方面,机器人及智能装备行业正在尝试更加灵活和多元化的商业模式。例如,通过租赁、共享等方式降低企业使用机器人的成本,通过定制化服务满足不同行业的特定需求。行业正在建立涵盖硬件制造商、软件开发商、系统集成商和终端用户的完整生态系统,共同推动行业标准化和协同发展。

展望未来,机器人及智能装备行业的发展趋势将更加明显。一方面,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场景的不断拓展,机器人的智能化水平将进一步提高,能够执行更加复杂和精细的任务。另一方面,随着制造业的智能化和数字化转型,机器人将在更多领域得到应用,成为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的重要力量。同时,更加紧密的人机交互界面,以及基于情感计算和伦理框架设计的社交机器人,将深刻改变人与机器的关系。

(3)军工行业

军工行业作为国家安全和发展的重要支柱,近年来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方面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果,并且展现出了未来强劲的发展趋势。

军工行业在信息技术、新材料、智能制造等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例如,人工智能、大数据、

云计算等技术在军工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不仅提高了武器装备的智能化水平,还推动了军事指挥、后勤保障等方面的数字化转型。新产业的崛起为军工行业注入了新的活力。随着军民融合的深入推进,越来越多的民用技术被引入到军工领域,催生了新的产业形态。例如,无人机、商业航天、智能安防等新兴产业在军工行业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不仅推动了军工技术的创新发展,也促进了相关产业链的完善和提升。军工企业还加强了与科研院所、高校等机构的合作,共同开展技术研发和人才培养,形成了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创新体系。军工企业还积极探索智能化生产、柔性制造等新模式,以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和快速响应客户需求。未来军工行业的发展趋势将更加多元化和智能化。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军工行业将实现更加深入的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随着全球安全形势的变化和军事需求的升级,军工行业对于核心零部件、关键原材料和关键技术的国产化替代需求愈发迫切。尤其是半导体、电子元器件、高端制造装备、特殊材料等领域,将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和产业化力度,减少对外依赖,确保供应链安全。

3 公司主要会计数据和财务指标

3.1 近3年的主要会计数据和财务指标

单位:元 币种:人民币

2023年2022年本年比上年 增减(%)2021年
调整后调整前调整后调整前
总资产1,571,587,749.461,384,137,831.511,384,160,609.2013.54693,847,187.64693,809,170.86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1,259,739,354.371,056,128,494.491,056,151,272.1819.28308,945,154.01308,907,137.23
营业收入255,442,358.56463,491,479.40不适用-44.89348,712,106.91不适用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4,686,780.54121,563,594.95121,624,389.42-71.4776,436,343.9476,398,327.16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16,257,710.5199,185,662.8199,214,162.31-83.6166,627,925.0666,589,908.28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22,334,951.1752,447,081.62不适用-57.4188,018,836.36不适用
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3.0615.4715.48减少12.41个百分点27.9528.08
基本每股收益(元/股)0.351.321.61-73.480.981.24
稀释每股收益(元/股)0.351.321.61-73.480.981.24
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增加6.75个百分点

3.2 报告期分季度的主要会计数据

单位:元币种:人民币

第一季度 (1-3月份)第二季度 (4-6月份)第三季度 (7-9月份)第四季度 (10-12月份)
营业收入51,986,198.2340,661,009.8436,425,146.90126,370,003.59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5,818,441.564,676,147.12-8,507,667.7832,699,859.64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4,805,055.42-4,122,219.52-13,202,883.6528,777,758.26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62,088,236.392,894,773.9715,686,480.0265,841,933.57

季度数据与已披露定期报告数据差异说明

□适用 √不适用

4 股东情况

4.1 普通股股东总数、表决权恢复的优先股股东总数和持有特别表决权股份的股东总数及前 10名股东情况

单位: 股

截至报告期末普通股股东总数(户)3,207
年度报告披露日前上一月末的普通股股东总数(户)3,479
截至报告期末表决权恢复的优先股股东总数(户)0
年度报告披露日前上一月末表决权恢复的优先股股东总数(户)0
截至报告期末持有特别表决权股份的股东总数(户)0
年度报告披露日前上一月末持有特别表决权股份的股东总数(户)0
前十名股东持股情况
股东名称 (全称)报告期内增减期末持股数量比例(%)持有有限售条件股份数量包含转融通借出股份的限售股份数量质押、标记或冻结情况股东 性质
股份 状态数量
杭州行之远控股有限公司4,776,98628,661,91728.0528,661,917境内非国有法人
上海中核浦原有限公司1,545,0009,270,0009.07国有法人
杭州一米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1,469,4928,866,9528.68境内非国有法人
杭州智航投资管理合伙企业(有限合伙)1,183,5937,101,5616.957,101,561境内非国有法人
杭实资产管理(杭州)有限公司1,081,5006,489,0006.35国有法人
浙江赛智伯乐股权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杭州杭实赛谨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1,020,2886,121,7275.99境内非国有法人
来建良933,3345,600,0035.485,600,003境内自然人
大成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社保基金17011组合1,662,1751,662,1751.63其他
浙江秘银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嘉兴秘银晓风股权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660,1931,038,8401.02境内非国有法人
汇添富基金管理股份有限公司-社保基金17021组合293,5081,019,5661.00其他
上述股东关联关系或一致行动的说明上述法人股东杭州行之远控股有限公司、杭州智航投资管理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均受公司实际控制人来建良先生控制。
表决权恢复的优先股股东及持股数量的说明不适用

存托凭证持有人情况

□适用 √不适用

截至报告期末表决权数量前十名股东情况表

√适用 □不适用

单位:股

序号股东名称持股数量表决权数量表决权比例报告期内表决权增减表决权受到限制的情况
普通股特别表决权股份
1杭州行之远控股有限公28,661,91728,661,91728.05
2上海中核浦原有限公司9,270,0009,270,0009.07
3杭州一米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8,866,9528,866,9528.68
4杭州智航投资管理合伙企业(有限合伙)7,101,5617,101,5616.95
5杭实资产管理(杭州)有限公司6,489,0006,489,0006.35
6浙江赛智伯乐股权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杭州杭实赛谨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6,121,7276,121,7275.99
7来建良5,600,0035,600,0035.48
8大成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社保基金17011组合1,662,1751,662,1751.63
9浙江秘银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嘉兴秘银晓风股权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1,038,8401,038,8401.02
10汇添富基金管理股份有限公司-社保基金17021组合1,019,5661,019,5661.00
合计/75,831,741-75,831,741///

4.2 公司与控股股东之间的产权及控制关系的方框图

√适用 □不适用

4.3 公司与实际控制人之间的产权及控制关系的方框图

√适用 □不适用

4.4 报告期末公司优先股股东总数及前10 名股东情况

□适用 √不适用

5 公司债券情况

□适用 √不适用

第三节 重要事项1 公司应当根据重要性原则,披露报告期内公司经营情况的重大变化,以及报告期内发生的对公司经营情况有重大影响和预计未来会有重大影响的事项。2023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5,544.24万元,同比下降44.89%;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468.68万元,同比下降71.47%;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1,625.77万元,同比下降83.61%。

2 公司年度报告披露后存在退市风险警示或终止上市情形的,应当披露导致退市风险警示或终止上市情形的原因。

□适用 √不适用


  附件:公告原文
返回页顶